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辽宁省本溪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开学试卷

更新时间:2020-05-27 浏览次数:176 类型:开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25x2=50分)
  • 1. 商代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辖区,外服是一些附属国,外服对商王没有隶属关系。西周在直辖区外分封诸侯,各诸侯国定期向周天子朝贡,并提供赋役。这表明西周(   )
    A . 废除商代制度而推行分封制 B . 继承和发展了商代政治制度 C . 最高统治集团权力高度集中 D . 实现了对诸侯国的直接控制
  • 2. (2016高三上·浙江模拟) “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A . 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 B . 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 . 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 D . 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
  • 3. (2019高二下·五莲期中)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的传统,乡闾清议成为大族扩张势力的工具。曹魏时九品中正制形成,中正官由政府委任,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强迫乡闾清议与政府一致。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之初( )
    A . 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B . 克服了察举制的弊端 C . 更加注重德行的考查 D . 不利于选拔有用人才
  • 4. (2019·上饶模拟) 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    )
    A .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 B . 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 C . 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 D . 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
  • 5. 古希腊学者伊索克拉底说:“我们甚至在同一天对同一件事都会持有不同的态度。我们进入公民大会时所谴责的事情,却恰恰是我们在投票表决时赞成的事情;过一段时间,在离开公民大会回家的途中,我们又不赞成在这里表决的议案。”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
    A . 公民大会不能体现民意 B . 民众决策具有情绪化特征 C . 公民决策缺乏制度保障 D . 公民的参政能力大为提高
  • 6. 如表是近代中国大”铁矿生产经营情况表,该表反映出清季清季大冶铁矿的铁砂产量及出口量统计表(   )

    年份

    铁砂产量

    出口量

    光绪二十四年(1898)

    37500

    光绪二十八年(1902)

    75496

    48921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光绪三

    149840

    95357

    十四年(1908)

    171934

    133401

    宣统二年(1910)

    343076

    132503

    A . 民族重工业普遍获得发展 B . 西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扩大 C . 政府新政改革有一定成效 D . 民主政治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 7. 1933年4月1日,蒋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 . 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 B . 工农革命根据地壮大 C . 国民经济建设深入开展 D . 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
  • 8. 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中国共产党人是在 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农村”国家为伍,反对“城市”国家。这一论断(   )
    A . 说明中国共产党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 . 反映了中国注重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 . 反映了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D . 反映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9. 唐宋时期,江浙所产粮食,通过运河,大量运往北方。到了明末清初,江浙地区每年要从湖广、四川等地调运大量粮食。这一变化表明江浙地区(   )
    A . 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B . 农业生产衰退 C . 经济作物种植扩大 D . 战争破坏严重
  • 10. 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和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要求各地官吏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黍、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租等优惠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A . 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 B . 提高粮食产量 C . 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D . 维护国家统一
  • 11. 19世纪中期,西方在中国设立新式企业时,清政府不允许华商设立类似的企业,在此情况下,华商采取的方式是“附股”于外商,参与外商在华经济活动并赚取利润。华商的这种行为(   )
    A . 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 B . 使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 . 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 . 表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 12. 根据国民政府经济部统计,至1940年止,分布在湘西辰沅区的工厂达69家,其中机械厂49家,冶炼厂3家,电器厂3家,化工厂7家,纺织厂5家,其它厂2家。拥有厂矿之多,在当时大后方各重要工业区内,仅次于四川的重庆区、川中区,和云南的昆明区,排列于第四位。这表明当时(   )
    A . 中国的工业布局有所改变 B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最快 C . 官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D . 湘西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 13. 1965年10月,苏联政府通过《社会主义国营生产企业条例》,决定实施“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在经营和生产上的自主权,加强经济杠杆和物质刺激的作用,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新经济体制的实施(   )
    A . 是二十年代新经济政策的再现 B . 使苏联摆脱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C . 丰富了对社会主义改革的认识 D . 反映出苏联以重工业为改革重点
  • 14. (2019·武汉模拟)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
    A . 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B . 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C .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 . 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 15. 周礼规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却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廉操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这表明孔子主张(   )
    A . 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B . 确立儒学主导地位 C . 礼制下移教化百姓 D . 以德为主礼法并重
  • 16. (2019·山东模拟) 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繁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    )
    A . 推广儒家礼仪 B . 实现儒学生活化 C . 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 . 巩固儒学主导地位
  • 17. (2019·沈阳模拟) 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
    A . 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 . 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 . 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 . 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 18. 美国学者特林考斯在其著作《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中的人性与神性》中,对早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思想中的宗教取向做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得出重要结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的思想运动。”该观点主要(   )
    A . 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仍是宗教信仰虔诚的时代 B . 反映了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融合共同性 C . 表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源于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D . 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比中世纪思想更为“人性”
  • 19. (2017高二上·如东月考) 霍克海默在《启蒙的辩证法》中指出:“就进步思想的最一般意义而言,启蒙的根本目标就是要使人们摆脱恐惧,树立自主。但是,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以下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 过分否定权威产生社会性危机 B . 教会不满被抨击进行疯狂报复 C . 理性要成为判断是非唯一标准 D . 启蒙思想导致了社会秩序混乱
  • 20. 19世纪末,《时务报》“译欧美报纸,载瓜分之说,以激厉人心,海内为之振动”。材料表明《时务报》的宣传(   )
    A . 推动向西方学习进入新阶段 B . 有利于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C . 意在倡导思想革命以救亡图存 D . 担负起开民智育人才的重任
  • 21. (2019·朝阳模拟) 《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
    A . 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 . 工艺技术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 . 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 . 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 22. 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强调:“禁止给党的领导者祝寿,禁止用党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街名和企业的名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制止歌功颂德现象。”这一主张的贯彻(   )
    A . 巩固了土地革命战争的社会基础 B . 有益于内战向抗日战争的转变 C . 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D . 适应了民族解放战争形势需要
  • 23. 1989年美国总统布什制定了对苏联的新政策,称之为“超越遏制”战略,主旨是加强美苏合作,把苏联拉进“国际大家庭”,使其融合到国际社会中来。这一政策(   )
    A . 是冷战结束的标志 B . 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C . 使美苏实现战略和解 D . 促进苏联经济的发展
  • 24. 1979年,联邦德国上映了电影《玛丽亚・布劳恩的婚姻》。影片中女主角从二战的废墟上爬起来,抛弃了过去的历史,投入到全民性的赚钱行列,为了生存变得玩世不恭。她心系关押在战俘营的丈夫,然而苦心经营的婚姻却被丈夫出卖。影片意在( )
    A . 剖析冷战态势下人的矛盾心理 B . 唤起民众对战争的深层反思 C . 揭示经济繁荣背后的道德危机 D . 反映民族分裂的痛苦现实
  • 25. 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下列选项中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汉武帝时由大将军、大司马、侍中、常侍、给事中、诸吏等官组成的中朝,逐渐成为决策机关

    君权和相权矛盾的结果

    B

    《宋书。天文志》载:“晋康帝建元二年闰月乙酉,太白犯南斗,九月康帝崩,太子立,大赦”。

    反映了“君权神授”思想

    C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的法律条文

    罗马法已经发展到一个完备的阶段

    D

    1919年6月初上海等城市工人进行罢工斗争

    五四运动属于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

    A . A B . B C . C D . D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34分)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设立內阁后,阁臣选拔有特简和廷推两种方式。由皇帝直接任命,不通过吏部为特简。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推举若干名人选,再由皇帝选择点用为廷推。内阁建立初期,阁臣均由皇帝亲自选任。正统时,曹鼎、马愉等均由推举入阁。宣德时期,内阁的官职由正五品一跃成为正三品。嘉靖以来,内阁规模扩大,还设立内阁首辅。在朝位座次上,内阁首辅已经超过尚书。特别是万历年间的张居正,总揽朝政,权倾朝野,势力漫布经济、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崇祯时期,阁臣选任继续釆用特简方式外,在廷推的过程中引入了“校卜”的方法,又采用了考试的方式来选拔。

    ﹣﹣摘自冯宪军《明代内阁阁臣的选任》

    材料二:1714年,新任英国国王乔治一世不懂英语,内阁会议由指定一名大臣来主持。1721年,罗伯特•沃尔波尔任首席财政大臣,他被认为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任首相。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在1832年 议会改革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1841年,罗伯特•皮尔获得大选胜利,迫使维多利亚女王命其组阁。 首相和内阁需从下院多数党中挑选,并依靠其多数优势以保证执政党政策和法令的顺利实行。两党制形成后,执政党可以利用其议会多数的优势改变和操纵议会工作议程。1887﹣1897年,政府议案 占下院工作时间由83%增加到84.5%.1905年,经国王爱德华七世批准,内阁长官正式被授予“首 相”称号,在法律上明确了首相与其他阁员的主次关系。

    ﹣﹣摘自阎照祥《英国责任内阁制的确立和职能强化》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英内阁大臣产生的方式。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责任内阁制发展呈现出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棉花品种主要是亚洲棉,来自印度。秦汉时期,经东南亚传入海南岛到达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在古代先民的辛勤培育下,亚洲棉逐渐适应中国环境,棉花产量和品质逐渐提高。南宋时期,棉布虽未撼动桑麻织品在衣被市场的重要地位,但棉花种植已深入到长江流域。元朝统一后,随着南方棉纺织技术向北方迅速推广,棉花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视,江南地区“夏税则输以木绵布绢丝绵等物”。明清时期,“松江织造之精,誉满全国,产布之盛,衣被天下”。

    ﹣﹣摘编自宋鑫秀《元代植棉研究》

    材料二:陆地棉原产美洲危地马拉和墨西哥高原地带,纤维长,韧度强,适合机器纺织。19世纪80 年代初,李鸿章在上海筹办机器织布局,传统棉花绒短而缺乏弹性,加之产量较低,难以满足机器纺织的需要。1892年清政府第一次正式、有规模地引种陆地棉,输入湖北种植。但引种初期由于缺乏科学的方法,棉种退化迅速,引种效果差强人意。直到20世纪30年代,中央农业实验所成立,陆地棉的科学引种与驯化改良才取得了较大突破,并逐步取代我国传统棉种。

    ﹣﹣摘编自羌建《美洲陆地棉的引种、推广及其影响研究》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棉花广泛种植的原因和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棉花种植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信用”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多表述为“诚信”。在中国古代,作为伦理准则的诚信,适用于封闭的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熟人社会”。诚信的实现要依靠“上行下效”,依靠榜样的力量。诚信是由社会典论和个体内心信念保障实施的,如果不履行道德义务(如对君尽忠、对父母尽孝、对朋友诚信等)就会失去面子,不仅会受到他人谴责,而且会被人群疏远从而失去在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对于背信之人的惩罚,无需借助法律手段。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甚至成为治国之道,是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

    ﹣﹣摘编自王玉花、宋桂红《谈中、西方文化中信用的观念》

    材料二:西方传统信用文化认为个人自由是缔结契约的前提。“信”是适用于“陌生人”之间的原则,是体现社会正义的重要方面,人布门普遍认同诚信观念的经济价值。罗马法中已建立了相应的诚信契约制度。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建立在契约关系之上的西方信用文化带有法律和秋序的属性,能够起到协调人际关系、净化经济活动运行环境的作用。

    ﹣﹣衬商编自李新庚《信用理论与制度建设研究》

    1. (1) 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方在传统“信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传统“信用”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