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第...

更新时间:2020-10-06 浏览次数:122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下列各组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B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 .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 .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 2. 下列各组中,加下划线词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 . 兵    非我也,也。              斩木为 , 揭竿为旗。 B . 惑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 利    金就砺则。                信臣精卒陈兵而谁何。 D . 绝    可以横峨眉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江河。
  • 3.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为惑也,终不解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可怪也欤 B . 句读不知,惑之不解  人非生而知者,孰能无惑 C . 其闻道也固先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D . 择师教之  吾从师之
  • 4. 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B . 暮去朝来颜色 C .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 .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 5.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 五十者可以帛矣

    A . 天下集响应 B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C . 假舟楫者,非能 D . 外连横而诸侯
  • 6. 下列各句中,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 沛公安在 B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 . 非我也,岁也
  • 7. (2020高一下·吉林期中) 下列文学常识、古代文化常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代学校的名称有“校”“庠”“序”等,办学的形式有“国学”和“乡学”之分,后代还有“太学”“国子监”“书院”“私塾”等。 B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和学问。“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C . “敲扑”,刑具,短的叫“敲”,长的叫“扑”。 D .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最初是由南宋朱熹编辑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
二、现代文阅读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 . 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 . 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 . 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多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 . 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 . 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 . 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 (3) 根据原文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A . 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 . 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 . 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 . 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 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9年被称为“5G元年”,而中国在世界各国面向5G的“冲刺”中占据了先机。以“大带宽,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为特征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究竟会带来哪些变化?

        技术改变世界。技术被人们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着向前发展,而技术发展又为应用升级提供可能,激励开发者创造层出不穷的应用场景。因此,“要以发展、前瞻的视角看待5G的可能性”。

        5G技术在生活层面的应用最易被大众感知。“最大的变化就是速率更快。因为‘大带宽’的特质,5G比4G快10倍左右,下载一部电影大片一两分钟就足够,高清视频也不再卡顿了”,刘多代表介绍。此外,虚拟现实、无人驾驶、远程医疗……都将在5G的助力下更快更好地得以实现。影响更为深远的是5G技术在工业互联网中的应用。“工业互联网有三大体系:网络是基础、平台是核心、安全是保障。而5G的‘大连接’特质可以把水表、电表、煤气表、设备、家电等都通过传感器连入网络,大大提升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水平,其‘低时延高可靠’的特质,为工业互联网的实时控制和预警等提供了技术保障。”刘多代表认为,这对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的部署有很大帮助。

        (摘编自《5G时代的精彩,将超乎想象》,《光明日报》2019年3月)

        材料二

       

        材料三

        一方面,在目前智能手机出货量萎缩的情况下,智能手机产业希望5G能够带来新一轮的换机潮,再造一条这样的曲线。但是另一方面,其实用户对于智能设备的使用已经基本上达到了饱和,甚至过度的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5G到底要为用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这是值得大家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智能手机出货量萎缩的情况下,有一个领域风景独好,这就是中高速模组的出货量在持续增长。2014年4G商用以后,4G的模组出货增长很快。这意味着行业对于中高速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也是我们很多行业现在都在关注5G的发展,希望能够搭上5G这班车的原因。

        这里面也是存在很大的挑战,我们的垂直行业实际上对于5G的认知并不是那么充分。也就是说,希望行业跟5G绑定起来,希望得到政府的投资或支持,但实际上没有思考现在这些应用是不是4G可以满足,甚至于说有了5G能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些都是问号,这都给这一产业带来了挑战。

    (摘编自《中国移动肖善鹏:5G终端的机遇与挑战》,《通讯世界》2018年6月)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技术发展为应用升级提供可能,激励开发者创造层出不穷的应用场景,所以,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5G的未来。 B . 5G技术的应用有益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的部署。 C . 材料二显示,预测到了2030年,5G带动的直接产出和间接产出预计将分别达到10.6万亿元和6.3万亿元。 D . 5G技术将使虚拟现实、无人驾驶、远程医疗得以快速地实现,同时还可以提升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水平。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5G将以其“大带宽,大连接,低时延高可靠”的特征促进行业数字化,赋能各行各业,改变世界。 B . 5G技术可以把多种家用设备连入网络,提升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化水平,为制造业升级转型赋能。 C . 虽然目前智能设备的使用已经基本达到了饱和,但5G技术的发展将有望带来新一轮的换机潮。 D . 技术改变世界。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强势来袭,一定可以满足各种人群、各个行业的所有需求。
    3. (3) 为推进“5G”建设,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出努力?请结合材料分角度概括说明。
  •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霍乱之乱(节选)

    池 莉

        霍乱发生的那一天没有一点预兆。天气非常闷热,闪电在遥远的云层里跳动,有大雨将至的迹象。

        那天是我和秦静在防疫站值夜班。流行病科室里的人都走了,只有科室主任闻达在伏案写他永远也写不完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他对各种流行病怀有着巨大的兴趣和热情。

        写报告使他每天都要推迟一小时下班。他的妻子认定他这么做是为了逃避做晚饭,有一次吵到单位来了,闻达闻讯仓皇地向楼顶逃窜。他的妻子在顶楼逮住了他,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第二次闻达又逃到了顶楼,他的妻子又将他的一只皮鞋扔了下去,凑巧的是,这两只皮鞋正好都被扔在了飞驰的大卡车上。从此闻达只好穿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但他还是照样在下班之后写他的报告。

        闻达头发凌乱的脑袋在满满一桌的书本、卡片和资料堆中微微摇晃,嘴唇嚅动,口中念念有词。从油漆斑驳的办公桌底探出老远的,是他瘦骨伶仃的长腿和那双穿着不配套皮鞋的大脚。这哪里像马来西亚的归国华侨,新中国第一代科班出身的流行病学专家?

        闪电穿过了云层,接近了我们抬头可见的天空,暴风雨就要来了。闻达骑上他那破旧的自行车,摇晃不定地回家去了。秦静幽幽地叹了一口气,我说:“难怪人家说:远看是个要饭的,近看是个烧炭的,一问才知道是防疫站的。”

        闪电如游蛇窜行在楼房的玻璃窗之间,雷声冷不丁在耳边爆响,密集的大雨从远处忽隆隆黑压压地横扫了过来。大马路上的汽车都大开车灯,纷纷地揿喇叭。

        晚上八点多,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第十九医院肠道门诊的洪大夫打来的,她战战兢兢地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我和秦静不约而同地对着电话大叫:“什么?请大声重复一遍!”

        洪大夫扯着嗓子说:“我们发现一例霍乱!”

        霍乱来了,在一个天气恶劣的夜晚,在它的踪影在中国消失了几十年之后。我们对它的一点认识仅限于知道它的厉害和可怕。

        我们傻了眼。大学教材告诉我们,我国在解放后不久便消灭了天花、霍乱和鼠疫,我们也就把书本上的这几种病哗哗地翻了过去。幸好秦静好学,总是随身带着当年的教材,她把课本翻到霍乱这一章,我们俩急急地浏览,高频率地摆动着头。

        我们终于冷静下来,叮嘱洪大夫赶快把病人隔离,把疫情卡和粪样送到我们站里来,有情况及时打电话。秦静守电话,我另找电话向站领导报告。

        张书记和祈站长接到电话都大吃一惊,都说马上赶到站里来,并且都问闻达知道不知道。张书记说:“你赶快去医院的车库带车,把闻主任立刻接到站里来。”

        五层楼的防疫站蓦然间灯火通明,各个科室的人马全都连夜冒雨赶到了站里,大家对霍乱除了满怀恐怖感,其他一无所知。一百多号人在站里挤来挤去,雨水在地上被踩得吧叽作响。张书记和祈站长被大家大呼小叫地扯去询问,答非所问地应付着。大家都非常地不满意,到处是寻找闻达的声音:“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

        大雨喧哗着下个不停,站里比大雨更加喧哗。我大喊一声:“闻主任来了。”大家的目光一下子都集中了过来,有人自动地往后传达说:“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闻主任来了!”

        张书记和祈站长见到闻达如见救星,与他紧紧地握手:“现在就看你的了。”闻达看见一把椅子,便一把拖过来,不假思索地蹬了上去。闻达的举止并没有像平日一样遭到大家的嘲笑,所有的人都仰望着他,心情悬悬地等待他说话。

        闻达首先表扬了我和秦静,说我们作为年轻医生,在没有任何经验的情况下,对疫情处理得既迅速又正确。然后说:“如果大家都沉着冷静,一切行动听指挥,以最快的速度扑灭这次疫情,祖国和人民将会感谢你们,历史将会铭记你们,我闻达一定为你们请功!”大厅里爆发出的掌声掩盖了外面的雷雨声。

        闻达站在椅子上,脚上两只不同的皮鞋显得格外醒目,不过依然没有人发出嘲笑。他一口气宣布了八条意见:

        第一,以流行病室为核心,组成一个紧急行动小组;其他各科室都听从紧急行动小组的分管班长指挥,有令则行,无令则止。

        第二,化验室立刻复查粪样培养基的菌落,再一次确认霍乱弧菌,具体操作由闻达指导。

        第三,流行病室连夜出发,追踪病人,隔离病人并确定疫点。

        第四,消杀科立刻准备好所有的喷雾器和充足的百分之五的来苏消毒液,同时准备大量漂白粉和生石灰。

        第五,党办负责接待领导,上传下达,发出红头文件。协调车辆,保障疫情用车。

        第六,站办负责后勤,协同专业部门购买一切所需的用品以及保证值班人员食物和冷饮的供应。

        第七,指定专人二十四小时守候电话,疫情立刻上报国家卫生部,对外严守秘密。

        第八,在处理霍乱疫情期间,各科室全部三班倒,一律严格实行无菌操作。

        闻达说完,大家都像吃了定心丸。祈站长有心思开玩笑了,他说:“老闻好像经过了多少次霍乱似的,出口成章啊。好比老母鸡,屁股一撅就下了一个蛋。”大家开心一笑,各就各位,回到自己的科室去做准备工作。

    【注释】小说《霍乱之乱》的主要情节是武汉郊区一场霍乱的发生和消灭,背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节选的是小说的开头部分。

    1. (1)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主人公闻达总是穿着一双两只不同的皮鞋这一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从侧面强化了闻达的处境和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为生动饱满。 B . “闻主任呢?老闻呢?闻达呢?闻老师呢?”同一个人用多种称谓呼唤闻达,语无伦次中透露出急切,从侧面显现出闻达的重要。 C . 小说借“我”之口所提到的顺口溜,既是防疫人员的自嘲,也是对防疫工作不被重视、防疫人员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的客观反映。 D . 听了闻达的安排,祈站长开玩笑,大家开心地笑,这表明从领导到群众都对闻达的工作安排十分满意,对他的专业水平高度信任。
    2. (2)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中有多处生动的景物描写,这些描写既自然形成了时间推移的线索,也营造了霍乱发生之夜特有的混乱、恐怖和紧张的氛围。 B . 当闻达到单位后,文中接连用了四个“闻主任来了!”,这种重复,艺术地表现了大家内心对闻达的期待和听到他来后的极度喜悦。 C . 前半部分采用反面衬托的手法,极力写闻达的生活窘迫、形象寒酸,为后文表现他在疫情到来时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作了很好的铺垫。 D . 张书记和祁站长在霍乱疫情发生之时紧张无措,完全依赖闻达,这既是对他们官僚作风的讽刺,也揭露了外行领导内行的社会弊端。
    3. (3) 小说《霍乱之乱》的结尾处有段表达作者对人生看法的话:“有些自己热爱的事情,值得一个人‘为了不可知的结果而长久地等待,为了保存内心而放弃外壳’”。请根据上面节选部分的内容,分析小说主人公闻达身上是怎样体现这一观点的。
三、文言文阅读
  •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 白 传

        李白,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

        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沈香子亭,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颒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擿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尝乘月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 , 著宫锦袍坐舟中,旁若无人。

        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

        白晚好黄老 , 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

    (节选自《新唐书·李白传》)

    1. (1) 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B . 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C . 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D . 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
    2. (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是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字往往是名的补充或解释,古代常常以名为敬称,以字表示谦称。 B . “翰林”在唐代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唐玄宗时期。翰林分为两种,一种是担当起起草诏书职责的翰林学士;一种是供职于翰林院无甚实权的翰林供奉。 C . “金陵”就是今天的南京,与西安、洛阳、北京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 D . “黄老”也称黄老学说,道教别称之一。“黄”指道教始祖黄帝;“老”指道教创始人老子,后世道教追奉他们为始祖。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白的祖先被迫流亡到西域,直到他父亲这一代才回到四川江油定居,李白诞生的时候,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而取其字为太白。 B . 李白的朋友吴筠被召入京后,推荐李白也到长安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李白的诗文,赞叹他的才华人间少有。 C . 李白即使喝醉了,只要酒意稍醒,就能下笔成文,一气呵成,不留余思,所作词章婉转华丽,意精旨切,玄宗非常欣赏他的才华。 D . 李白晚年途经牛渚矶来到姑孰,喜欢谢脁终老的青山,他也想在此地终老。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

      ②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

四、诗歌鉴赏
  • 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书湖阴先生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①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②排闼(tà):推门,撞开门。闼,小门。

    1. (1) 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 . 诗歌后两句用“护田”和“排闼”两词,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还体现了诗人在退居时期仍有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 . 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淸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这种可望而不可得的生活的无奈和苦痛。 D . 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2. (2) 诗的后两句采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孔子《论语》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劝学》则提出不同看法,他说“”。
    2.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 (3)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的雄心,也难免“”。
    4. (4) 《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描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的是句子是“”。
六、材料作文
  •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

    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

    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崔卫平

    2010年10月,著名学者、北京电影学院崔卫平教授在自己的手机上,写下这句话,并发到微博上,经转载,这句话在网上广泛流传。2020年4月4日,清明节,举国哀悼,哀悼那些在抗击新冠肺炎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努力,当前,国内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向好。

    以上这些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角度自选,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