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来宾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教学质量检...

更新时间:2020-07-31 浏览次数:133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虽然人工智能已经进入很多领域,但不同领域的人工智能并不一样甚至存在极大差别。人工智能对于我国的文化产业有重要的意义。如①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被应用到纺织业中,它能够设计出数以十亿种类的图案和纹样,而这些靠人力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我们不能_____________人工智能的应用。互联网等新兴______________形态下的通俗文艺,自21世纪伊始不断狂飙突进。然而,移动互联网所起的_____________的效应,并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飞跃,而是和金融杠杆紧紧地绑定在一起。_____________,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以之为鉴,互联网的综合放大效应是正向还是负向②取决于技术和金融之间是否可以保持有机的动态平衡。国家人工智能治理委员会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则③——发展负责任的人工智能》,提出了我国人工智能治理的框架和行动指南。就文艺创作而言,人工智能在通俗文艺领域的应用,能否在我国文化产业中生根,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1. (1) 文中四处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忽略        媒体        开天辟地        众所周知 B . 忽视        媒介        开天辟地        毋庸置疑 C . 忽视        媒体        史无前例        众所周知 D . 忽略        媒介        史无前例        毋庸置疑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人工智能在通俗文艺领域的应用,如能在我国文化产业中生根,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B . 人工智能在通俗文艺领域的应用,能否在我国文化产业中生根,关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C . 人工智能在通俗文艺领域的应用,能否在我国文化产业中生根,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D . 人工智能在通俗文艺领域的应用,如能在我国文化产业中生根,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和提高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二、现代文阅读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和传承记忆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但是,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甚至生造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概念和表达。因而,我们不厌其烦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表现力。不过,在心理学家平克看来,语言的规范纯属多余。他认为,一方面,每个人都有一种“语言本能”,也就是说,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需尽量避免一些人为干预;另一方面,语言的立法者之所以会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是因为他们对现代语言科学一窍不通,并且严重低估了一般人的语言水平。那么,语言的规范真的毫无必要吗?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②平克虽然看到了语言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也注意到了语言规范对语言发展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制约和阻碍,但他忽视了规范对于语言的重要性。一方面,语言规范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基本的语言表达习惯、言语技巧和思维体系,维护语言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连贯性。另一方面,语言是公共的,语言的发展取决于共同体的存在。语言的规范其实是将作为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与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人黏合在了一起,使人成为理性意义上的存在者。语言规范之所以必要,主要有三方面理由。

        ③其一,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虽然每个人都是凭借其先天遗传的“语言本能”或“先天机制”来掌握语言,但这并不代表语言没有或者不需要应有的规范。正如罗素指出的那样,语言具有两个相互关联的特性,一个是社会性,一个是它为思想提供共同的表达形式。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就只能依靠感官知觉去获得有限的知识,但是语言却可以为我们提供更便利的方法去记忆、存储和推理,能够获取和创造更多知识。混乱的语言极易导致混乱的思维,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而语言规范则有助于提升思维的清晰性与严谨度,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

        ④其二,语言的不规范使用会影响我们的文化审美甚至道德判断。按照约翰·塞尔的观点学习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如何以言行事,如何以言取效,而这些都是规范性问题。通过了解语言规范,我们可以知道何谓恰当的、有效的或正确的表达,可以区分雅言与俗语,还可以知道如何避免在语言的使用中“以语伤人”。换句话说,学习一种语言并不只是学习语法知识和语言表达技巧,同时也是学习与之相关的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因而,语言环境对人类学习和使用语言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⑤其三,语言是民族认同的堡垒,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并遵循基本的语言规范,有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就我国而言,由于不同区城方言存在差异,在进行跨区城交流的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沟通障碍。因而,通过一种共同的语言来消除这些沟通和交流上的障碍就十分必要。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石,是维系民族文化血脉的基本条件。语言的规范不仅有助于民族之间的融合,更有利于社会整体的发展和进步。

        ⑥总之,虽然语言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演化之中,但保持其相对稳定、纯洁和规范都十分必要。当然,我们在对语言进行必要规范的同时,也要积极推动语言的创新和发展。

    (摘编自刘松青《语言规范缘何必要》)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心理学家平克认为,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制定语言规范纯属多余。 B . 语言规范的掌握程度对一个人思维的清晰性与严谨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C . 一个国家只使用一种语言更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以及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 D . 语言规范是为了保持语言的稳定和纯洁,语言创新和发展才能让语言更有生命力。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③段引用罗素的话论述了规范的语言能在某种程度上提升我们的思维品质和认知层次。 B . 文章从思维和认知、文化审美与道德判断,民族认同三个方面阐述了语言规范的必要性。 C . 文章末段对全文做了总结,并补充指出语言也要创新和发展,使文章论证更加严密。 D .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论证了语言规范的必要性并给出了具体办法。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只要制订好语言规范,就不会出现错误地使用词语或说出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的情况。 B . 语言规范既可以维护语言的完整性、统一性和连贯性。也使人成为理性意义上的存在者。 C . 语言包含了相关的共同体的规范和价值,不规范使用会影响到文化审美甚至道德判断。 D . 就我国而言,由于不同区城方言存在差异,规范语言更有利于民族的认同和文化的传承。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桂林产业扶贫抓出了新特色,全市贫困地区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深度挖掘潜力,坚持市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产业结构日趋优化,打造出了多种特色产业扶贫模式。

        桂林为适应市场需求,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发展模式,打造了“富硒农业+扶贫”“超级稻+扶贫”“生态循环农业+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特色产业扶贫模式,100%的贫困村,70%的贫困户有了特色支柱产业,贫困地区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桂林市通过完善政府与金融机构对接,信息征集互联共享,服务保障、风险补偿等机制,确保有贷款意愿的贫困农户都能“应贷尽贷”“应贴尽贴”,累计为3.4万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余额13.3亿元。

        据官方统计,2017年,桂林市共实现74988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96个贫困村摘帽出列。全市贫困人口减少到15.5万人,贫困村减少到290个,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1%。

        (摘编自杨志雄《桂林走出产业扶贫新路贫困村特色支柱产业全覆盖》

        材料二:

        消除贫困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中国特色减贫之路创造了世界奇迹。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区域性整体减贫成效明显,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这些不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一

       

       

        图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

        一是我国减贫速度明显快于全球。

        二是为全球减贫提供中国经验。

        三是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

        (摘编自《一图读懂新中国70年减贫成绩单》)

        材料三:

        从产业扶贫到健康扶贫,从教育扶贫到生态环保扶贫,近日举行的2019年全国扶贫日系列论坛,总结过往,探索未来多样化,差异化的扶贫形式,可以说是一次脱贫智慧的交流激荡,脱贫思路的集体展示。“要想富,先修路”,这把脱贫致富的“万能钥匙”只适用于贫困人口体量庞大、分布集中的以往情况。当前扶贫进入决胜的冲关阶段,大水漫灌势必造成跑冒滴漏,唯有将“一招鲜吃遍天”变为“一地区一法子”,才能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确保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摆脱贫困。这也是精准扶贫的题中之义。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需要“锁找钥匙”,也要“钥匙找锁”。如果说因地施策、因人施策是针对问题找措施,各方也应各展其才,各显其能、带着特长做帮扶。脱贫攻坚的事业不是个人的事,需要社会总动员,全民齐上阵,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四川农业大学发挥学科优势,帮助地方搭建“农业科技110”“农业科技网”等信息服务平台;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宜昌市夷陵区政府,电商平台等多方联动举办的“奔跑吧柑橘”扶贫公益活动,让夷陵柑橘成了“网红”,带动了特色农副产品销售;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社会组织发挥链接优势,整合资源、支持各地“儿童之家”建设……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各方参与,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握指成拳,已形成高效有力的大扶贫格局。

        每一个脱贫故事背后,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说产业扶植,就业协助、消费扶贫让老乡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光伏扶贫则立足于补齐基础设施建设,弥补公共服务的短板,既有输血也有造血,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既要物质脱贫也要精神脱贫,方可形成有层次,有质量的扶贫帮扶措施体系。一项措施的效果有限,打出有主有次,有先有后,有大有小的攻坚组合拳,才是“啃硬骨头”“攻老大难”的治本之策。

    (摘编自臧荀《多措并举,凝聚脱贫攻坚最强合力》)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加速了世界减贫进程。 B . 桂林的产业扶贫工作的成功在于完全依托使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调整产业发展模式,走地方特色产业的路线。 C . 材料二中2012年全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为1985年的15%左右,说明2012年至1985年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年年持续增长。 D . 中国的减贫工作的经验和方法是中国特有的,为人类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也为全球一体化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桂林的“超级稻+扶贫”“生态循环农业+扶贫”“光伏+扶贫”等特色产业扶贫方式发挥了科技优势,助力扶贫工作。 B . 地方扶贫工作是政府与社会各方力量的凝聚,例如搭建地方信息服务平台,举办扶贫公益活动,建设各地“儿童之家”等。 C . 从农村贫困发生率来看,2018年中国西部地区贫困发生率高于中东部地区,而东部地区最低,脱贫工作成效显著。 D . 中国特色减贫事业创造了世界奇迹。这其中从各地的实际出发,“一地区一法子”的精准扶贫方针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 (3)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说明当前形势下中国如何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忆老舍

    粱实秋

        我最初读老舍的《赵子日》《老张的哲学》《二马》,未识其人,只觉得他以纯粹的北平土话写小说颇为别致。北平土话,像其他主要地区的土语一样,内容很丰富,有的是俏皮话儿、歇后语、精到出色的明喻暗譬,还有许多有声无字的词字。如果运用得当,北平土话可说是非常的生动有趣;如果使用起来不加检点,当然也可能变成油腔滑调的“耍贫嘴”。以土话入小说本是小说家常用的一种技巧,可使对话显得格外活泼,可使人物个性显得格外真实凸出。若是一部小说从头到尾,不分对话叙述或描写,一律使用土话,则自《海上花》一类的小说以后并不多见。我之所以注意老舍的小说尽在于此。胡适先生对老舍的作品评价不是很高,他以为老舍的幽默是勉强造作的。但一般人觉得老舍的作品是可以接受的,甚至颇表欢迎。

        抗战后,老舍有一段期间住在北碚,我们时相过从。他又黑又瘦,甚为憔悴,平常总是佝偻着腰,迈着四方步,说话的声音低沉、徐缓,但是有风趣。他和王老向住在一起,生活当然是很清苦的。在名义上,他是中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负责人,事实上这个组织的分子很复杂,有不少野心分子企图从中搡纵把持。老舍对待谁都是一样的和蔼亲切、存心厚道,所以他的人缘好。

        有一次北碚各机关团体以国立编译馆为首发起募款劳军晚会,一连两晚,盛况空前,把北碚儿童福利试验区的大礼堂挤得水泄不通。国立礼乐馆的张充和女士多才多艺,由我出面邀请,会同编译馆的姜作栋先生(名伶钱金福的弟子),合演一出《刺虎》,唱做之佳至今令人不能忘。在这一出戏之前,垫一段对口相声。这是老舍自告奋勇的,蒙他选中了我做搭档,头一晚他“逗哏”我“捧哏”,第二晚我逗他捧,事实上挂头牌的当然应该是他。他对相声特有研究,在北平长大的谁没有听过焦德海草上飞?但是能把相声全本大套的背诵下来则并非易事。如果我不答应上台,他即不肯露演,我为了劳军只好勉强同意。老舍嘱咐我说:“说相声第一要沉得住气,放出一副冷面孔,永远不许笑,而且要控制住观众的注意力,用干净利落的口齿在说到紧要处使出全副气力斩钉截铁一般迸出一句俏皮话,则全场必定爆出哄堂大笑,用句术语来说,这叫作‘皮儿薄’,言其一戳即破。”我听了之后连连辞谢说:“我办不了,我的皮儿不薄。”他说:“不要紧,咱们练着瞧。”于是他把词儿写出来,一段是《新洪羊洞》,一段是《一家六口》,这都是老相声,谁都听过,相声这玩意儿不嫌其老,越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玩意儿越惹人喜欢,借着演员的技艺风度之各有千秋而永远保持新鲜的滋味。相声里面的粗俗玩笑,例如“爸爸”二字刚一出口,对方就得赶快顺口搭腔地说声“啊”,似乎太无聊,但是老舍坚持不能删免,据他看相声已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不可稍有损益。是我坚决要求,他才同意在用折扇敲头的时候只要略为比画而无须真打。我们认真地排练了好多次。到了上演的那一天,我们走到台的前边,泥塑木雕一般绷着脸肃立片刻,观众已经笑不可抑,以后几乎只能在阵阵笑声之间的空隙进行对话。该用折扇敲头的时候,老舍不知是一时激动忘形,还是有意违反诺言,抡起大折扇狠狠地向我打来,我看来势不善,向后一闪,折扇正好打落了我的眼镜,说时迟,那时快,我手掌向上两手平伸,正好托住那落下来的眼镜,我保持那个姿势不动,喝彩声历久不绝,有人以为这是一手绝活儿,还高呼:“再来一回!”

        我们那一次相声相当成功,引出不少人的邀请,我们约定不再露演,除非是至抗战胜利再度劳军的时候。

        老舍的才华是多方面的,长短篇的小说、散文、戏剧、白话诗,无一不能,无一不精。而且他有他的个性,绝不俯仰随人。我现在检出一封老舍给我的信,是他离开北碚之后写的,那时候他的生活更陷于苦闷。他患有胃下垂的毛病,割盲肠的时候用一小时余还寻不到盲肠,后来在腹部的左边找到了。这封信附有五首七律,由此我们也可窺见他当时的心情的又一面。

        前几年王敬羲从香港剪写老舍短文一篇,可惜未注明写作或发表的时间及地点,题为《春来忆广州》,看老舍行文的气质,已由绚烂趋于平淡。听说老舍去年已做了九泉之客,又有人说他尚在人间。是耶非耶,其孰能辨之?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一段中说,一般人觉得老舍的作品是可以接受的,甚至颇表欢迎,只有胡适先生否定老舍作品,这是文章中常用的欲扬先抑的写法。 B . 文章叙述了老舍多方面的才华,浓墨重彩地叙述他们表演相声这一往事,而其他方面则一带而过,这体现了作者高超的索材剪裁技巧。 C . 文章谋篇布局时善于前后呼应,如第二段写老舍“又黑又瘦,甚为憔悴”“佝偻着腰”,第五段写他生活“陷于苦闷”“患有胃下垂的毛病”。 D . 文章由我读老舍的作品及众人对老舍作品的评价写到两人交往过程中的一些往事,最后又写到读老舍短文,全文思路清晰,结构完整。
    2. (2) 文中的老舍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 (3) 请探究文章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三、文言文阅读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四,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媛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李牧列传》,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B .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C .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D . 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战国七雄之一。战国七雄分别是:秦,楚,齐,燕,赵、魏,韩。 B . 匈奴,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 C . 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全称为“撑犁孤涂单于”。 D . 襄王,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牧驻守边境。李牧驻守代郡,雁门郡时,规定匈奴来犯,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过了几年,也没有什么损失。 B . 李牧坚持己见。李牧退守不战,匈奴人与守边官兵都认为他不肯出战是胆怯,李牧我行我素,赵王一怒之下把他召回。 C . 李牧战绩斐然。李牧复出后,立刻精选兵马,积极备战,后采取诱敌策略,灭了襜褴,打败东胡,收降林胡,单于逃跑。 D . 李牧抗命被杀。秦将王翦进攻赵国受到抵御,秦国使用反间计,赵王中计,撤换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就杀了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

      ②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四、诗歌鉴赏
  • 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

    (唐)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 , 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雷岭临近检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的诗题“岁暮”二字,给人一种凄凉之感,给全诗定下了低沉的调子,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 B . 颔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诗人用“烟尘”代指边境战事。 C . 本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颈联中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尾联身为江湖之士的杜甫“敢爱死”对比。 D . 尾句“寂寞壮心惊”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寄人篱下的漂泊生活的不满,以及内心的孤独寂寞。
    2. (2) 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诗人归去后登山临河长啸赋诗的两句是“”。
    2. (2) 李煜《虞美人》中运用联想,由“愁”想到江水东流的两句是“”。
    3. (3) 王勃《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六、语言表达
  • 8. (2020高二上·梅河口期末)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人们常常陷入无穷无尽的思考。有时,①,以便终止这无尽的思想之流。但人们真的会或者能停止思考吗?这取决于如何定义思考。思想是脑细胞之间化学放电的结果,它能在意识和无意识层面发生。但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说,大脑实际上从来不会停止思考。大部分思想实际上发生在背景中,②,甚至决策大都是在无意识情况下作出的。③,其结果也不同:如果认为思考是同自己进行内在对话,那么,我们可以停止产生这种内在对话;如果认为思考意味着散漫地想东想西,那停止思考对普通人来说就难多了。

  • 9. (2020高二上·梅河口期末) 下面是电弧炉控制系统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七、材料作文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Caitlin Kirby是密歇根州立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的博士生,近期在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时,穿着一条自己用17封拒绝信做成的裙子,出现在评委老师们的眼前,这些分别是她在奖学金申请、论文投稿、会议投稿过程中收到的,是她通过检索“不幸”和“我们很遗憾通知你”两个关键词,找出了这些邮件,然后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做成了这条裙子。Caitlin Kirby说,她之所以做这条“拒信裙”,是为了表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遭到拒绝也是一个本来就应有的组成部分。

    Caitlin Kirby的这种做法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