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嘉定区嘉定二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0-02-10 浏览次数:167 类型:期中考试
一、句子默写
  • 1. 按要求填空。
    1. (1) 君子之志于道也,。             (《孟子·尽心上》)
    2. (2) ,故无尤。                      (《老子)第八章)
    3. (3) 月出于东山之上,。          (苏轼《前赤壁赋》)
    4. (4) 譬如平地,,进,吾往也。       (《论语·子罕》)
    5. (5) ,故能成其众。     (《管子·形势解》)
二、语言表达
  • 2. 选择最恰当的一项填入下列句子的空缺处。
    1. (1) 皇皇古柏道,每一段时光总会有不同的人经过,____________,如今都已化作云烟,只有古柏还依然屹立,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守护者。(    )
      A . 或英雄豪杰,或仁人志士 B . 或芸芸众生,或匹夫匹妇 C . 或骚人墨客,或一介书生 D . 或仕宦商贾,或贩夫走卒
    2. (2) 咱们不是书香门第,____________,粮是不短缺了,钱却有出没入,兄虽每月寄点,也只能顾住油盐酱醋,比不得会做生意的人家。(    )
      A . 父母和你还在乡下,地分了,家里一直不曾富绰,即使现在 B . 家里一直不曾富绰,即使现在,父母和你还在乡下,地分了 C . 家里一直不曾富绰,地分了,即使现在,父母和你还在乡下 D . 父母和你还在乡下,家里一直不曾富绰,即使现在,地分了
三、现代文阅读
  • 3.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诗史”传统

        ①中国是一个深具历史感的国度。以至于凡是在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史”的作品几乎都被视为是伟大的,因为这些诗歌的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因而其价值不证自明。而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也早已习惯从诗歌中寻找各种历史信息,诸如作者的生平、家世、交游等,以为谈史的资助;而罔顾诗人殚精竭虑地在格律和形式之间铺排、展开其诗艺、美学、情感和思想。这种阅读倾向不仅在普通读者中常见,即使对于具有良好文史修养的专业批评家而言也是如此。但与普通读者喜欢在作品中搜索年、月、日、地理、人物等直接的历史信息不同,目光如炬的批评家往往更喜欢从诗歌的比兴、美刺、讽喻等修辞中去窥测诗人的政治态度和立场,从而将多义的诗歌指向具体而又特定的历史语境。

        ②久而久之,我们已习惯在诗歌阅读中另辟通往历史的蹊径,并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诗史互证”——来配合这一阅读目的。清初以来,著名学者钱谦益、朱鹤龄、仇兆鳌、浦起龙等人注释杜诗,姚文燮、王琦等人注释李贺诗,朱鹤龄、姚培谦、冯浩、张尔田等人注释李商隐诗,都试图将孟子“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理论与“诗史”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对诗中的比兴等修辞手法及典故、词义的训释来阅读诗人如何在诗中传达对重大现实事件的看法,从而形成一套娴熟运用于诗歌阅读并服务于历史学的“诗史互证”的方法。这种研究方法经过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邓之诚、陈寅恪等人的发挥,至今仍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学术界。

        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对于“以诗为史”的阅读传统的追捧,在很大程度上是盲目的。在现实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大量生硬的拼凑,或以纪史功能作为诗歌的主要价值,或将诗歌中的比兴、美刺牵强附会于上层社会中重大、秘密的政治事件,更有甚者,将“诗史”作为一种阅读标准,强加于古人甚至于今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之上,只要诗中出现与时事交涉者,即可誉其为“诗史”。这一阅读方法的滥用非但不能为现有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反而遮蔽了诗歌阐释的丰富的可能性。

        ④实际上,“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是不可随意运用的。历史上仅有宋末、明末清初两个时代的诗歌作品被当时或后世较多地尊称为“诗史”,这两个时代都存在史官缺席、史料贫乏的问题,而诗歌因为篇幅短小,诗人可随时随地利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记载所思所感,所以,诗歌可用来补充历史叙述的不足。然而,对宋元以来的绝大多数时代而言,公私的历史记载均十分丰富。相对于整体的历史记载(上至帝王的起居录、实录,下至民间的野史、笔记)而言,片段的、经验性的诗歌中的历史记载实在渺小到可以忽视。或许个别杰出的诗人的触角涉及到历史记载所忽略的地方,但这也是因为创作观念的转变,使得诗人乐意记载和描述某些重大或特殊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同治、光绪以来,诗歌的纪事功能更是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⑤这么说,自然不是一笔抹杀诗歌的记录功能。诗歌本是诗人面对世界的重要思考结晶,但凡人生所要面对的事情,诗歌自然均有所涉及。记载历史,本是诗歌众多功能中的一项。诗歌当然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历史的阅读。今日来看,“以诗为史”的阅读,可以让诗歌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物质史、情感史、性别史、医疗史等众多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过,上述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如下认识之上:    最后方可曲径通幽,由诗歌的微妙门径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真实、丰富的历史阐释空间。

    (选自张晖《中国的“诗史”传统》有删改)

    1. (1) 第①段中“几乎”一词不能去掉的理由是
    2. (2) 概括第③段的主要内容。
    3. (3) 第④段写宋末、明末清初的诗歌作品的作用是
    4. (4)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充分了解诗歌的体制和美学,掌握语言文字的细微之处

      ②而非用来简单证明历史的文献材料

      ③才不至于对诗歌的意义及某些历史信息误判

      ④充分明白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献

      ⑤熟悉同一时代诗歌文本的趋同与差异

      A . ①⑤③④② B . ④②①⑤③ C . ④③①②⑤ D . ①③④②⑤
    5. (5) 下列对“诗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史”是指在诗歌史上具有最高价值的作品。 B . “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只受历史时代的限制。 C . “诗史”是部分具有记载历史功能的诗歌作品。 D . “诗史”是古典诗歌“以史为诗”的创作传统。
    6. (6) 作者对“诗史互证”这一阅读方法持什么态度?简要阐释。
  • 4.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渡头闲想

    施蛰存

        ①乡间的小径把我引到这渡头来了。我该说它是古渡吗?“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似乎以古渡较有诗意,然而恐怕这个渡头未必古;倘若说是野渡呢,“野渡无人舟自横”,也未尝不妙。无奈这里的渡船上明明有人,船也得没有横的工夫,喔,让我想来,还有什么形容渡头的现成字眼呢?虽然花工夫翻几部书,也许会搜索出一些来的,可是一个形容词又值得了几文钱!

        ②当我走到渡头时,在我前面的三个人都已经下了船。我立在岸上,看着这三个静静地站立在船中的渡客和把着格的舟子。说不定这时候他们对于我的怀疑比我对于他们的更大,这是从舟子招呼我的语气中可以分明地听懂的:摆渡吗?——在没有回话之前,我先在自己心中照样问了一句,“摆渡吗?”于是我摇摇头。这摇摇头,在那舟子眼里,一定是以为我表示了并无摆渡之意,而实际上呢,我只是一种蒙蒙昧昧的不置可否的举动。

        ③何以不置可否?那是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这摆渡的意味。我知道在一刻之后,这渡船就会撑到对岸去的,船里的这些渡客也会在对岸上了岸,继续他们的行程。但我呢?我非但不知道对岸是什么地方,就连现在我伫立着的究竟是什么处所也全不熟悉。我将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呢?

        ④当我沉思的一刹那,已又有四五个乡人从田垄走来,相扶着下船。小小的渡船的两弦,已经贴着水面了。那舟子摇动着橹,发着轻柔的欸乃声,于是这渡船横流而去了。

        ⑤“容与乎中流”,“春水船如天上坐”,我以为通常的情形下,坐船是一种人生的逸趣,不管坐船的或撑船的是忙人抑是闲人,是快乐人抑是忧愁人,当他在这飘浮之际,我想他一定能有至少十分钟来欣赏这乘船的滋味的。可是我觉得这乘船的趣味却不足以描绘那些摆渡的客人们。

        ⑥你试回头一看那渡船上的情形怎样?渡船的行程是不自然的,它的檐自如一把截断江流的利剪。然而它又并不爽快地剪,它还得防备着拦腰而来的船头,因此只好曲曲折折地剪过去。那些渡客们既无风景可看,又无并行的船舶可以引为伴侣,而且更无那样闲逸的兴致。只因他们在下船的时候,心中就想到了上岸。他们乘船的观念,是无异于在岸上匆急地 步行的不,恐怕还更为严肃一些,你看他们各自静悄悄地鹄立着,即使是相识的同行者,也 不再像在岸上步行时那样地谈笑自若了。

        ⑦至于那舟子呢?他的命运也不同于普通的舟子。他没有浮家泛宅的乐趣,却又必须每天生活于水上。他终日沉默地摇着橹,从此岸到彼岸地转运着一些匆急的旅人。逝者如斯夫!而他却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真是单调的生涯啊!

        ⑧我想,做渡船上的舟子的,必须是个头脑简单的人,或是乐天安命的人。我想起以前所见到过的许多摇渡船的,他们好像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也许他们并不觉得生涯之单调,他们并不嫌厌他们的职业。看他们漠不经心地等候着渡客,又漠不经心地摇着船到对岸去,又漠不经心地从船板底下取出一瓶酒来仰头饮着是的,他们大多是喝酒的,这种对于生活的恬淡态度,真使如我这样为衣食而奔走的人觉得不可理解了。倘若他不是一个简单的白痴,就一定是一个善于处世的哲人;然而这两种人在外表上是本来没有什么差异的。

        ⑨现在,他已经从对岸渡了一船的客人回来了回来?喔,我不知道这在他可算得是回来否?一左一右的欹侧着,这笨拙的渡船已经在渐渐地迫近了。我分明看见,那舟子老是望着我。我知道他不能了解我,也许更甚于我不能了解他。明明走到了渡口,却决无渡江之意,既然如此,那么独自匆急地踱到渡头来做什么呢?至于既非觅渡,又不回步,这样痴呆地立在岸上,又是什么用意呢?我想这喝饱了老酒的舟子恐怕未必会感觉到我因为正踟蹰于生命的江流的渡头,而不禁有单调之感吧。

        ⑩客人们一个个地上岸了。他们各人付给了渡资并不交与舟子的手掌中,他们都很熟悉地把铜元放在船板上,兴奋地一跃上岸,继续各人的行程了。这使我偶然想起德国诗人乌兰的《渡头咏》①的末一节来:哦,船夫,拿去吧,我出三倍的摆渡钱。因为除了岸边的我,还有你所看不见的一双魂灵在我身边。喔!这样说来,或许每个人都负载着灵魂行路,做人的责任也太重得可怕了,四野苍茫,我真凛然于这出三倍渡船钱的客人身旁看不见的一双魂灵了。

    【注释】①乌兰,一般翻译为乌兰德,德国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许多诗歌及民谣有民间传说的风格。本诗描绘了一个人带着自己(以及友人)的灵魂摆渡的情形。

    1. (1)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作者从不知如何形容眼前的渡口入笔,开篇富有文采,自然贴切。 B . 第④段欸乃的桨声,既写眼前景况,又起到引出作者思绪的作用。 C . 文章第②段与第⑨段相互照应,表达出作者恨无知音的沮丧之情。 D . 第⑩小节的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渡船上客人们的淳朴与诚信。 E . 文章由渡口所见引发感慨,展现了一个文人苦闷迷茫的精神世界。
    2. (2) 第⑤段写了通常情况下泛舟的逸趣,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3. (3) 文章结尾引用了德国诗人乌兰的《渡头咏》,这样的结尾耐人寻味,请作赏析。
四、诗歌鉴赏
  • 5.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1. (1)     本诗中的“湖”应为(湖名)
    2. (2) 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作了笔力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 . 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胜景作了细致描绘。 C . 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的依恋。 D . 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的春景图。
    3. (3) 在题写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景物的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试结合原诗就其中的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作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②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③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字。

      ①山川相 , 郁乎苍苍   ②知不可乎

    2. (2) 选出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加下划线字活用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 . 故声闻过情,君子 B . 幽壑之潜蛟 C . 伯夷之义 D . 鱼虾而友糜鹿
    3. (3) 下列句子“于”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 B .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 .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4. (4) 翻译下列句子。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5. (5) 节选的①②两段文字体现了“赋”怎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借助这一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7.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读李翱文

    欧阳修

        ①予始读翱《复性书》三篇,曰:此《中庸》之义疏尔。智者诚其性,当读中庸;愚者虽读此不晓也,不作可焉。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以谓翱特穷时愤世无荐己者,故丁宁如此。然以韩为秦汉间好侠行义之一豪俊,亦善论人者也。最后读《幽怀赋》,然后置书而叹,叹已复读,不自休。恨翱不生于今,不得与之交;又恨予不得生翱时,与翱上下其论也。

        ②凡昔翱一时人,有道而能文者,莫若韩愈。愈尝有《感二鸟赋》,不过美二鸟之光荣,叹一饱之无时尔;推韩愈之心,使光荣而饱,则不复云矣。若翱之心独不然,其赋曰:“众嚣嚣而杂处兮,咸叹老而嗟卑;视予心之不然兮,虑行道之犹非。”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后世子孙不能以天下取河北,以为忧。使当时君子皆易其叹老嗟卑之心为翱所忧之心,则唐之天下岂有乱与亡(    )!

        ③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余行天下,见人多矣,脱有一人能如朝翱忧者,又皆贱远,与翱无异;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注释】①疏:注释。②又怪神尧以一旅取天下:又诧异李渊能用一支军队取得天下。神尧,指唐高祖李渊,他的谥号为“神尧皇帝”。③贼远:指职位低贱、被朝廷贬斥在远方的人。这里暗指范仲淹等。

    1. (1) 选择恰当的虚词填入括号中(    )
      A . B . C . D .
    2. (2)     第①段作者“始读翱《复性书》”后不以为然;“又读《与韩侍郎荐贤书》”后的看法是;“最后读(幽怀赋》”后的感受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3. (3) 阅读第②段,比较韩愈写《感二鸟赋》和李翱写《幽怀赋》“之心”有何不同。(用自己的话回答)

      “韩愈之心”:

      “翱之心”:

    4. (4) 对本文写作特点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借题发挥 B . 以小见大 C . 抑扬结合 D . 对比映衬
    5. (5) 请概述文末“呜呼”所感叹的内容。
六、材料作文
  • 8. 生活中人们不仅需要借助知识来认识生活现象,还需要智慧去辨别纷繁芜杂的知识以及生活现象,从而拥有自己的判断力。这种需要智慧的情境经常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