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2017学年湖北省孝感市七校教学联盟高一下学期期中...

更新时间:2017-07-24 浏览次数:1071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现代文阅读</b>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传统美学所讲的“意象说”主张“美在意象”:美在“象”外之“意”,言外之情。任何一件美的文艺作品,其本身或为声色,或为言词,都是有“象”的(“在场的东西”)。能体悟到“象外之意”“词外之情”,就是一种美感。此种美不是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深层次的意境美、精神美。

        “意象说”突破了美在声色之类的局限性,深刻地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本质内涵,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也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但为什么要深入到象外,才能达到此种美的境界呢?“意象说”没有做论证。我根据“万有相通”的哲学本体论认为,原因就在于,任何一件美的作品,都是作者凝聚了作品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的结晶。这背后无尽的联系之网,说得通俗具体一点,就是指形成作品本身的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我们对一件作品的欣赏,不过是把凝聚在作品这一点“在场的东西”中无尽的内涵(“不在场的东西”)展现在想象中,点点滴滴地加以玩味;不过是回归到形成作品的母源,从母源中,我们对作品获得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从而产生了一种满足感。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美的愉悦”“美的享受”。这种愉悦和享受不是感官的娱乐或感性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

        杜甫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为什么能引起美感?“山河在”是一点在场的东西,但形成此“在”之背后的东西,则是什么都“不在”。正是这什么都“不在”构成这“在”的内涵(此即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我们欣赏这诗句时,就回归到这“在”的母源——什么都“不在”,自然倍感凄凉。但这里的凄凉绝非现实生活中的凄凉可以比拟,它是审美意义下的凄凉,它超越了现实生活中凄凉的现实性,给欣赏者引发了一种对“在”的内涵的醒悟,这种醒悟就是审美的愉悦感,给人以“美的享受”。梵·高的画《农鞋》,为什么能引起人的美感?海德格尔做了生动的说明:是农鞋这点“在场的东西”引发观赏者回归到了其背后一系列“不在场的东西.’_一农夫为了面包而日日夜夜地在崎岖的道路上奔波,一年四季风风雨雨对农夫的摧残,以至社会的贫穷、落后、不公,等等,这些都是构成农鞋上几个破洞的母源。观赏者正是从这一回归中获得了某种醒悟,从而也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我们经常爱用“玩味无穷”这样的字眼来形容我们对一件优秀作品的欣赏。“玩味”之所以能达到“无穷”的地步,其根源就在于隐藏在作品背后“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

        中国传统文化重含蓄之美,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情或意隐藏在作品的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让鉴赏者自己去领会、体悟,从而获得一种醒悟的满足感。

    (摘编自张世英《美是“玩味无穷”的精神愉悦》)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象说”,在今天仍然有价值,不仅值得中国美学继承和弘扬,而且值得世界美学借鉴。 B . 文艺作品的作者运用“万有相通”的理论,把形成作品本身背后的人、事物和社会历史背景等凝聚成结晶,创作出美的作品来。 C . “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不在场的东西”就是美的作品中的“象”外之“意”,言外之情。 D . 如果隐藏在作品背后的“不在场的东西”是“无穷的”,那么这个作品欣赏起来就可能给人一种“玩味无穷”的感觉。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欣赏一件美的作品,通常是展开想象,把凝聚在作品背后无尽的内涵,一点一滴地进行仔细体味。 B . 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原来如此”的醒悟,这“原来如此”就是指回归到形成这一件美的作品的母源。 C . 杜甫诗句中的“山河在”是作品中的“象”,这“象”的内涵,就是司马光的解读:“山河在,明无余物矣”。 D . 《农鞋》画里的农鞋上的几个破洞,之所以能使观赏者得到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满足,是因为“象”外有“意”。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中国传统美学所说的美的本质,不是指声色之美这类低层次的感性美,而是指意境美、精神美这类深层次的美。 B . 深入到美的作品的“象”外之“意”中,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思想上的满足,即感受到 “美的愉悦”“美的享受”。 C . 有些美的作品中的凄凉与现实生活中的凄凉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前者具有审美意义,使欣赏者产生审美的愉悦感。 D . 把“在场的东西”隐藏在表面形象或言词背后的作品具有含蓄之美,领会到作品中的情或意,是一种深层次的欣赏。
  • 2. (2017高一下·孝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瑾:单纯中的高贵

    吴先宁

        1907年7月15日清晨,秋瑾走出仅关了她三天的山阴县署牢房,走向刑场轩亭口。她的脚上了铁镣,两手反绑,身后是几个士兵端枪警戒,两旁还有山阴县都戎府、省派练军、山阴与会稽两县巡警弹压。与官府戒备森严、高度紧张的状态相比,秋瑾则显得平静而从容——她身穿玄色生纱长衫,足蹬皮鞋,就像平时在街头漫步。她没有喊激昂的口号、发临终的血誓,也没有绝望或伤感,有的只是平静和从容,以及在这种平静而从容之中透出的难以言表的尊严和高贵。

        秋瑾的革命之路,与许多男性革命者不同。最初的激发,来自于对自己婚姻的不满。1903年的北京之行是秋瑾人生的分水岭。那一年,她的丈夫王廷钧用钱捐了个小京官,带着秋瑾去北京赴任。他们的邻居是一位颇有文名且思想进步的女子吴芝瑛。秋瑾与吴芝瑛一见如故,义结金兰。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辛丑条约》签订以后,神州大地危象丛生,秋瑾读了陈天华的《警世钟》《猛回头》以后,深受感动,她称陈天华是为自己“启蒙开智”的人。她赋诗言志:“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以后,秋瑾就穿起男装,表示永不再穿清朝女服。

        秋瑾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与整天热衷于官场应酬的丈夫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多。“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这是秋瑾对自己婚姻的感叹。1904年,秋瑾不顾王廷钧的反对,冲破封建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秋瑾所在的学校恰好与同盟会举行筹备会议的地方在同一条街上,秋瑾就是这时结识了孙中山,她对孙中山的革命方略非常信服。此后,秋瑾的思想受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影响颇多。这年12月8日,陈天华投海自尽。秋瑾受到很大震动,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秋瑾与徐锡麟一起谋划“皖浙起义”。徐锡麟在安庆率先起事而败露后,秋瑾本来是有充裕的时间和许多机会可以脱身的。7月12日早晨,潜伏在杭州武备学堂的光复会员的密信就到了,告知浙江常备军两队官兵已经出发来绍。此时,大通学堂的学生中有人提出即时起义;秋瑾的副手王金发则极力劝说秋瑾急速逃走,到嵊县山区躲避,以图改期举事。但这些建议均为秋瑾所否决。她以“谋为日后之应援”为由,命令大通学堂的党人学生全部撤离,又严词催促不愿离去的王金发赶快逃走。

        7月12日晚上,秋瑾像往常一样回家。这天是秋家祭祖的日子,全家人举行了祭祖仪式,又一起吃了晚饭,饭后,秋瑾还和家人聊了一会天。然后,秋瑾将哥哥秋誉章叫到旁边的房间,告知他一切,并要他带家人逃走,接着烧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13日下午四时左右,来抓她的士兵在大通学堂的前门胡乱鸣枪,而后门并无人包抄和把守。在这个时候,还有不忍离去、坚决要陪伴秋瑾的学生劝她从后门乘船逃走。但是,秋瑾平静而从容地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秋瑾确实是要以她自己的方式独自承当这一切,不管是出于献身的庄严,还是要用鲜血唤醒昏睡的同胞。

        秋瑾的决定绝非一时的冲动。早在1906年10月,秋瑾、徐锡麟等光复会党人在杭州密商起义计划的时候,就已经做了必死的打算,相约埋骨西子湖畔。1907年5月,秋瑾再赴石门向她的盟姐徐自华募集起义经费。此前,两人同游西湖时已订下著名的“西泠埋骨之盟”。这次临分手时,秋瑾告诉徐自华,自己“已作牺牲之准备,埋骨西泠之约千万不可失信”,徐自华慨然应允。可见秋瑾为死后的埋骨之地也已作了托付。

        早在7月10日,秋瑾得知徐锡麟起义失败身死的消息后,不禁失声痛哭。她长时间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见人、不吃饭、不说话,没有人知道她在做什么、想什么。其实,在她当天写的《绝命词》中可以看出端倪:“痛同胞之醉梦犹昏,悲祖国之陆沉谁挽?日暮途穷,徒下新亭之泪;残山剩水,谁招志士之魂?不须三尺孤坟,中国已无干净土;好持一杯鲁酒,他年共唱摆仑[注]歌。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这首词集中表达了秋瑾关于革命的理想图景。

        (摘编自2015年11月24日《作家文摘》,有改动)

    【注】摆仑:即英国杰出诗人拜伦。拜伦曾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斗争,写下许多充满革命理想的诗篇。

    相关链接:①秋瑾(______)~ 1907),浙江绍兴人,别号竞雄,自号鉴湖女侠。自幼随兄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15岁时跟表兄学会骑马击剑,有豪侠之气,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等巾帼英雄自励。(《秋瑾史料》)②行至轩亭口,秋瑾不作一声,惟注视两旁诸人一周,即俯首就刑。观者如堵。(《秋瑾史料》)③秋瑾被害之后,各地民间媒体开始连续不断地追踪报道,将秋瑾死事的每一细节公诸报端,全国各地掀起声讨凶手的浪潮。更为重要的是,秋瑾的遇害激起了革命者更加高昂的反清斗志。从这个意义上说,秋瑾以她孤独的革命先驱者的失败,成功地进行了革命的启蒙。(张晨怡《秋瑾:夜夜龙泉壁上鸣》)

    1.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秋瑾自幼跟随兄长在家塾读书,学习经史、诗词,材料中引用多篇诗作,除了用来说明秋瑾的革命思想外,还表现了她过人的文学才华。 B . 官府抓捕秋瑾后就匆忙将她杀害,行刑时面对秋瑾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女性,官府高度紧张,戒备森严,这些均表现了当局者内心的虚弱和对革命的恐惧。 C . 徐锡麟起事失败的消息传来,秋瑾痛哭失声,不语不食。她命令王金发和党人学生全部撤离,而自己留下来“谋为日后之应援”。 D . 秋瑾就义时从容镇定,她没有呼喊口号,也没有留下遗言,只是默默地看了看两边围观的群众,然后慷慨赴死,这表明她的愿望已实现,心中没有遗憾。 E . 秋瑾在被捕之前做了周密安排,她不动声色地与家人告别,并交待哥哥带家人逃走,还及时销毁了有关信札、文件、书籍。
    2. (2)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早年的成长经历奠定了她反对封建礼法、追求男女平等的思想基础;时代风云的激荡和对婚姻的失望,催生了她个性中豪侠刚烈的一面。 B . 通过吴芝瑛,秋瑾经常看到当时出版的一些新书报,接触到一些新思想,陈天华投海自尽使秋瑾决定立即回国,直接参加反清斗争。 C . 秋瑾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信服孙中山的革命方略和同盟会政治纲领,最后义无反顾地走上排满反清的革命之路。 D . 秋瑾在《绝命词》中表达了她希望同胞以流血牺牲为己任,前仆后继,用革命的风暴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理想图景”。
    3. (3)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秋瑾的“单纯”和“高贵”。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

        河上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 ”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象牧羊的,也不象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①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即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

        “什么动物?”我又问道。

        “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

        “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②的岔路上有卡车。”

        “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

        “巴塞罗那③。”我告诉他。

        “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还是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

        “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

        “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

        “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

        “鸽笼没锁上吧?”我问。

        “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

        “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注】①托尔托萨:西班牙塔拉戈纳省城市。②巴塞罗那:西班牙最大的港市。③埃布罗河:西班牙境内最长的一条河。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在战争中,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虑动物的安危,而这位老人却对动物的安危反复惦念,借此表达人性的善良,人与动物相互依存的主题。 B .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可知我对老人的情况有一定了解,所以老人反复对我提及他的动物们。 C . 小说对话设计很具张力,我的“劝离”和老人的“不动”构成两极,“我”两次劝老人离开,但他始终没有挪动,内在原因是对家园的留恋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D . 小说写了一位在炮火中不但失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靠的伴侣的一无所有的老人,作者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E . “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暗示了我对老人命运的担心:没赶上去巴塞罗拉的卡车就等于要留在战场上了。“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2. (2) 桥边的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3. (3) “我”在小说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b >文言文阅读</b>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戚继光,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父景通,历官都指挥,署大宁都司,入为神机坐营,有操行。继光幼倜傥负奇气。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中嗣职,用荐擢署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改佥逝江都司,充参将,分部宁、绍、台三郡。三十六年,倭犯乐清、瑞安、临海,继光援不及,以道阻不罪。寻会俞大猷兵,围汪直余党于岑港。久不克,免官,戴罪办贼。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方按问,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金、严三郡。继光至浙时,见卫所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 , 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四十年,倭大掠桃渚、圻头。继光急趋宁海,桃渚,败之龙山,追至雁门岭。贼遁去,乘虚袭台州。继光手歼其魁,蹙余贼瓜陵江尽死。而圻头倭复趋台州,继光邀击之仙居,道无脱者,先后九战皆捷,俘馘一千有奇,焚溺死者无算。总兵官卢镗、参将牛天锡又破贼宁波、温州。浙东平,继光进秩三等。闽、广贼流入江西。总督胡宗宪檄继光援。击破之上坊巢,贼奔建宁。继光还逝江。明年,倭大举犯福建。自温州来者,合福宁、连江诸倭攻陷寿宁、政和、宁德。自广东南澳来者,合福清、长乐诸倭攻陷玄钟所,延及龙岩、松溪、大田、古田、莆田。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闽中连告急,京宪复檄继光剿之。先击横屿贼。人持草一束,填壕进,大破其巢,斩首二千六百。乘胜至福清,捣败牛田贼,覆其巢,余贼走兴化。急追之,夜四鼓抵贼栅。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百级。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牛酒劳不绝。继光乃旋师。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

    1. (1)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长短兵迭用:重叠使用,同时使用 B . 免官:犯……罪 C . 桃渚:据守 D . 平明入城,兴化人始知:天亮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 B . 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 C . 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 D . 是时宁德已屡陷/距城十里有横屿/四面皆水路险隘/贼结大营其中/官军不敢击/相守逾年/其新至者营牛田/而酋长营兴化/东南互为声援。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戚继光作为一代名将,自幼就很洒脱,气度不凡,喜爱读书,通晓经史的要旨,这为他日后成长为具有卓越指挥才能的主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 . 戚继光调赴浙江新任的时候,东南沿海屡遭倭寇蹂躏,面对这样的局面,他组织卫所军和招募的地方军,学习攻击和刺杀的方法,练习使用长短兵器,形成精锐的部队。 C . 在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中,这支部队多次承担紧要军事任务,攻坚、解围、迎战、追击,屡次取得胜利,主将戚继光更是亲自参与战斗,亲自抓获海盗头目。 D . 戚继光训练军队方法独到,除了要求士兵技术娴熟以外,还充分注意到小部队中各种武器的协同配合,士兵同时配备长兵器和短兵器。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倭遁,他倭复焚掠台州。给事中罗嘉宾等劾继光无功且通番。

      ②又以南方多薮泽,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

三、<b >诗歌鉴赏</b>
  • 5. (2017高一下·孝感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①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②仔细看。

    [注]①倩:请别人代自己做事。②茱萸:古代风俗,九月初九日,佩茱萸囊可以去邪辟恶,益寿延年。

    1.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老去”停顿,为一层,“悲秋”停顿,为一层,“强自宽”又停顿,又为一层;“兴来”停顿,为一层,“今日”停顿,为一层,“尽君欢”又停顿,又为一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 B .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写出了诗人在重阳节来了兴致,一定要和“你们”尽欢而散,表现出诗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乐观旷达。 C . 王隐《晋书》:“孟嘉为桓温参军,九日游龙山,风至,吹嘉帽落,温命孙盛为文嘲之。”杜甫曾授率府参军,此处以孟嘉自比,合乎身份。然而孟嘉落帽显出名士风流蕴藉之态,而杜甫此时心境一样,说是“笑倩”,透诗人骨子里的风流洒脱。 D .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用“蓝水”、“玉山”相对,色泽淡雅;用“远”、“高”拉出开阔的空间;用“落”、“寒”稍事点染,既标出深秋的时令,又令读者有高危萧瑟之感。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雄杰挺峻,笔力拔山。 E . “醉把茱萸仔细看”。”一“醉”字,妙绝。“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2. (2) 前人认为此诗“字字亮,笔笔高”,诗人的满腹忧情,却以壮语写出,你认为诗人在诗句中抒写了哪些忧情?

四、<b >默写</b>
  •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气氛的句子是“”。

    2. (2) 白居易《琵琶行》中,“”一句直接表现诗人和朋友在告别时被远处传来的琵琶声深深吸引的场面。

    3. (3)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的学习来提升自己,使自己言行没有过错的句子是:”。

五、<b >选择题</b>
  • 7. (2017高一下·孝感期中)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徽州的老房子,除了粉墙黛瓦外,高低错落的五叠式马头墙也似一首歌曲,抑扬顿挫、起伏变化,体现了皖南民居独特的韵律。

    ②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 , 随着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③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贺岁档期,全国将有70余部新片粉墨登场 , 市场硝烟四起,名导新人集结,光“数星星”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④在北京大学的求学生涯,俞敏洪不仅在学业上收获颇丰,而且也与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尤其是同一宿舍的,简直如手如足

    ⑤当前,超级计算机的应用方兴未艾 , 其应用涉及许多前沿领域,如IBM的超级计算机“蓝色基因”正在尝试复制人类意识。。

    ⑥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向医院跑去。

    A . ③④⑥ B . ①③⑤ C . ①④⑤ D . ②③⑥
  • 8. (2017高一下·孝感期中)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 “如果奥运会有遭受暗杀次数这一项,我是绝对的冠军。今天我还活着,这完全是由于美国中情局的过错造成的。”古巴革命领袖菲尔德·卡斯特罗生前曾幽默地说。 B . 作为一个只存在于中国的活动,光棍节已经远远超越了美国的“黑色星期五”。去年的11月11日阿里巴巴的营业额达到143亿美元左右。 C . 巴基斯坦也存在严重的荒漠化问题。亿利集团计划在库布齐沙漠建造一个容纳10万居民的低碳城镇,融合文化、旅游、商业、医疗服务、教育、生活等多个方面,希望借此改变巴基斯坦沙漠的命运。 D . 新研究显示,对“碳密集型”食品,尤其像肉类和奶制品这样的高蛋白食品实行大规模征税,将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且可使50万人免于遭受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威胁。
  • 9. (2017高一下·孝感期中) 下了句子的语序,最合理的一组是(    )

        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雀是说明通过地理隔离形成新物种的著名实例。这些地雀的祖先属于同一个物种,从南美洲大陆迁来以后,逐渐分布到不同的岛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选择对于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就有差别:在一个种群中,某些基因被保留下来,在另一个种群中,被保留下来的可能是另一些基因。久而久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属于一个物种的地雀,就成了不同的物种

    由于各个岛上的食物和栖息条件互不相同

    由于各个岛上的地雀种群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因此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就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就会形成明显的差异,并逐渐出现生殖隔离

    而一个种群的突变和基因的重组对另一个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由此可见,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A . ②④⑥③⑤①⑦ B . ②④⑥③①⑤⑦ C . ③④⑥②⑤①⑦ D . ③⑥④②⑤①⑦
六、<b >语言表达</b>
  • 10. (2017高一下·孝感期中)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理论研究表明,在振幅相同的情况下,一个物体振动的能量跟振动频率的二次方成正比,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时,,因而能量很大。在我国北方干燥的冬季,如果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这就是超声波加湿器的原理。

  • 11. (2017高一下·孝感期中)

    每年的3月15日,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下面是“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宣传日”徽标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七、<b >材料作文</b>
  • 12. (2017高一下·孝感期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中记载孟子与学生的对话:

        公孙丑问:“伯夷、伊尹怎么样?”

        孟子说:“处世的方法不同。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动乱就辞官隐居,这是伯夷的处世方法。可以侍奉不好的君主,可以使唤不好的百姓,天下安定去做官,天下动乱也去做官,这是伊尹的处世方法。该做官就做官,该辞官就辞官,该任职长一些就任职长一些,该赶快辞职就赶快辞职,这是孔子的处世方法。(他们)都是古代的圣人,我还做不到他们这样;至于我所希望的,那就是学习孔子。  如果是你,你希望学习哪位圣人呢?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