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宣城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12-09 浏览次数:279 类型:期末考试
一、<b>选择题</b>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记·月令》说仲夏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普通百姓则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所以,五月初五被古人视为“恶月恶日”。各地端午节习俗虽然千差万别,但是习俗背后对于端午日时间性质的________是高度一致的。为了保证顺利度过端午日这个关卡,人们________了各种民俗活动,如灭“五毒”,悬挂艾草、菖蒲,缠五色线、藏香袁等。纵观诸多民俗,形式虽有差异,但________基本都是为了辟邪除祟。中国地域广大,南北方地理环境________,生产方式不同,地方性的历史传统也不一致,因此南北方的端午节习俗既存在共同点,也存在不小的差异。以竞渡为例,南方河流众多,很早就有端午竞渡活动,尤其以湖南、湖北、江苏、浙江为盛。但在缺水的北方,基本没有竞渡。近年来,个别北方地区从南方也引入了龙舟竞渡,提高了节日气氛。作为端午节的一部分,竞渡最初以辟邪攘灾为目的,后来逐渐发展出纪念先贤的寓意。

    1. (1) 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疾病増多,各种毒虫活动加剧,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 B . 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毒虫活动加剧,各种疾病增多,直接威胁人类安全与健康 C . 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各种毒虫活动加剧,疾病增多,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与安全 D . 发现五月气温骤然上升,各种疾病增多,毒虫活动加剧,直接威胁人类安全与健康
    2.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猜想    创造    不谋而合    截然相反 B . 想象    创造    殊途同归    截然不同 C . 猜想    制造    不谋而合    截然不同 D . 想象    制造    殊途同归    截然相反
    3.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近年来,北方个别地区从南方也引入了龙舟竞渡,烘托了节日气氛。 B . 近年来,个别北方地区也从南方引入了龙舟竞渡,提升了节日气 C . 近年来,北方个别地区也从南方引入了龙舟竞渡,烘托了节日气氛 D . 近年来,个别北方地区从南方也引入了龙舟竞渡,提升了节日气氛
二、<b>现代文阅读</b>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地方学校建设力度之强、成果之大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是首屈一指的。这既源于明太祖朱元璋所提倡的“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理念,同时也和明代学校的制度设计密切相关。早在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就着手在自己的控制区内延师设学。洪武二年,他诏令地方设学,自此地方儒学逐渐在各地府州县铺展开来。洪武十七年,明朝开始在都司卫所建立学校,这一举措推动地方学校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明代地方学校最大的功用是为国家储备和培养人才。明朝建立之初,新生的国家机器需要大量的治理人才,但忠于元朝的遗民和囿于纲常的儒士不愿意入仕新朝,再加上战乱后人才匮乏,科举制度尚不完善,于是学校便成为为国家储备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机构。朱元璋即位初期在南京设国子学,各部官员也多从国子学监生中选拔。地方学校通过岁贡这一方式为国子学提供充足的生员。随着科举制的日渐完善,明初科举、学校、举荐三途并重的选官方式逐渐被科举一家垄断,原本“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的状况也变成了“非科举毋得与官”,于是士人欲入仕必由科举,欲科举必入学校。

        明代的地方学校承担着宣扬国家意识形态的功能。出于对儒学的服膺,再加上对元朝动乱的反思,朱元璋认为元朝的崩溃固然是由于统治腐败,但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教化的忽视,尤其是对儒学的轻视。事实上,明代地方学校的很多社会功能,都以増强社会控制为核心。明代统治者不仅将学校作为育人之所,也使其成为推行教化、管控地方的有利武器。因此明代统治者一方面认为地方学官应当关心时务,多言政事,但同时又严格控制生员的言行。此外,朝廷还通过指定教学内容等方式控制学校教育。在边疆地区以及新征服的地区,明代同样积极地进行学校建设,如广西、贵州、云南、陕西等当时的边疆地区,都有大规模的兴建学校的举措,其中大多数学校都是明朝首次兴建。

        作为国家在全社会推行教化的重要机构,明代地方学校还承担着举办地方礼仪活动的职能。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乡饮酒礼和孔庙祭祀。明代对乡饮酒礼的要求十分严格,有固定的举行时间、固定的参与群体和严格的座次安排,无故不赴宴之人要受到严厉惩罚。在乡饮酒礼的仪式过程中,最重要的事项之一便是习礼读律,府州县官员于地方学校召集社会的各个阶层,如良民者、年高有德者、无过犯者,大家共坐一堂,颂读朝廷律法,通晓教化之意。明代地方学校一般都有先师庙和明伦堂等建筑。先师庙是祭祀孔子等儒家先贤之地,而明伦堂是生員的讲习场所。学校从国子监到地方儒学,学官从祭酒至训导,每月朔、望于文庙行释菜礼,地方官知府以下至知县及其佐贰等官,则每月朔、望于文庙行香。明朝政府旨在通过这种定期的儒家祭祀以及乡饮酒礼,达到教化地方、扶正民风的目的。

        然而,任何制度、机构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明代的地方学校亦是如此。由于生员的逐渐冗滥以及书院的兴起等原因,明代的地方学校逐渐走向衰败。

    (摘编自吴晗、苏建文《明代地方学校的兴衰》)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明初地方学校建设根据征服地区的先后而逐渐展开,在广西、云南、贵州等边疆地区,明朝统治者首次大规模兴建学校。 B . 在明初科举尚不足以选拔充足的治理人才前,大量的官员都是由国子监直接提供的,而地方学校则是国子监生源的重要源头。 C . 明代地方学校通过控制学官和生员的言行,规范教学内容,举行乡饮酒礼、祭祀活动等途径,成为政府管控地方的重要依托。 D . 学校生员的冗滥、民间书院的兴起直接导致了明代的地方学校日渐败坏,使其逐渐丧失了社会管控和推行教化的职能。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介绍了明代地方学校的兴衰历史,侧重从养人才、明教化、习礼仪三个维度阐述了明代地方学校的主要功能。 B . 文章开篇以明代地方学校的大力建设为背景,明确了以教化为核心的社会控制是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的重要前提。 C . 第三段把元朝与明朝对待儒学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以元朝动乱为反面事例论证了学校在推行教化方面的作用。 D . 第四段采用并列的论证结构,从乡饮酒礼和孔庙祭祀两个方面论述了明代地方学校承担的礼仪教化职能。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原本通过选拔进入国子监进而入仕的途径被取代,于是地方学校被纳入科举的轨道。 B . 元朝忽视教化、轻视儒学致使政治腐败,因此明太祖大力提倡“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理念。 C . 明代将乡饮酒礼这一传统的礼仪制度纳入国家基本礼制范畴,是明朝政府教化地方、扶正民风的重要手段。 D . 明朝统治者在统治区内广泛兴建学校,并且釆用先师庙和明伦堂等建筑规制,正是重视教化思路的体现。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6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颁发基础电信业经营许可证,批准这四家企业经营第五代数字蜂窝移动通信业务。这意味着,三大运营商和中国广电正式获批5G商用牌照,中国由此进入5G商用元年。

        从1G的空白、2G的跟随,到3C的追赶、4G的同步,再到如今5G的领先,中国用40年时间实了通信技术的崛起。如今5G商用牌照的颁发,成为了又一个里程碑,中国和美、日、韩等强手在球竞赛的擂台上正上演一场速度与激情的碰撞。

        4月初,美国国防部发布了一份名为《5G生态:国防部的风险和机遇》的报告,其中将全球5G实力领先的国家分为了三大梯队,第一梯队包括中国、韩国、美国和日本,第二梯队包括英国、德国和法国,第三梯队则是新加坡、俄罗斯和加拿大等国家。

        在复杂的竞争格局中,处于第一梯队的国家都在争取抢发5G的先手优势。

        2018年12月1日,韩国就宣布开始部署5G网络服务,率先打响5G争夺战。按照韩国信息通信技术部长的说法,“韩国政府的所有努力都集中在这项服务上,这将使韩国成为一个5G强国。”

        中国的5G布局更是消息不断,数十个城市接连打通5G电话,医疗、高铁等公共设施的5G试点也在同步进行,华为、中兴、OPPO、vivo、小米的5G终端也已被运营商采集,5G商用已经箭在弦上。

        而在“美国只能赢不能输”的口号声中,特朗普更是亲自上场,宣布投入2750亿美元建设5G网络,并对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施压,要求其放开频谱资源,提升批准效率。

    日本的四大运营商也已经获得5G频谱,四家还表示将在五年内投入约1.7万亿日元来建设5G网络。

    (选自《中国5G速度与激情》)

    材料二:

    Gbps也称交换宽带,是衡量交换机总的数据交换能力的单位,传输速度为每秒1000兆位(即1Gbps)。

    材料三:

        5G是一种通用技术,就像电力一样。某种意义上,5G商用可以分为大商用和小商用,小商用即传统意义上电信运营商被许可正式开始网络建设和运营;大商用是各个行业与5G的深度融合。

        从这个角度,5G的成败就不再是电信运营商一家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事情,对于各个行业而言,或许也应该有一个5G商用的路线图。以目前的阶段看,已经充分意识到5G+的未来前景的行业包括自动驾驶、视频、工业制造、互联网。相关国际和国内的技术组织、产业联盟、国家行业发展指导意见都已经把5G作为最重要的技术要素纳入技术演进规划,并已经开始积极推动产业试点。

        在5G商用之后,电信运营商、5G设备制造商、行业组织、国家标准化机构、产业技术联盟应该协同起来,从技术和标准层面解决5G与行业融合的问题,各方应该审视和检查现有的行业技术标准,并展开讨论,或许成立某种新的组织是必要的。比如建筑行业、智慧城市、电力行业、交通行业、制造行业。整个社会需要意识到,如果不首先从技术规范和标准层面展开严谨、认真、系统的讨论和研究,并更新本行业的规范体系,5G与行业的融合将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每个行业的领导厂商的CEO,需要考虑5G到来之后对自己的市场地位和业务的挑战,如果观察每一代信息技术的进步,我们会发现影响社会的关键技术的周期更替,对行业巨头的影响是最大的。以通信行业自身为例,已经消失的巨头就包括北电网络、摩托罗拉。传统行业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巨头被淘汰的更是比比皆是。

        当然,最重要的事情是需要为5G准备人才和预算,无论是作为CIO还是CEO,都需要马上为5G准备相应的人才,把5G人才的招募和培训提上议事日程,并为每个业务部门准备好相应的预算。

        显然,政府部门是推动5G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如果我们同意5G是像电力一样的通用技术,我们可以回忆起今年大力推动的煤改电,政府部门提供了政策指引和财税补贴以加快煤改电的进程,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呼吁采纳5G,出台相关的财税扶持政策是必要的,这是一种技术指引,你可以把5G看作是一种技改,提供资金补贴将是合适的,也是必要的。其目标是政府通过财税政策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一种倾向指引。

    (选自《八大维度深度解读中国5G商用》)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目前中国在5G争夺战中处于领先,公共设施5G试点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部分手机5G终端已被运营商采集,即将投入商用。 B . 全球5G实力领先的国家分为三大梯队,竞争激烈,格局复杂,每个国家都投入巨资建设5G网络,努力打造5G强国。 C . 5G是一种社会通用技术,用于商用不仅可以开始网络建设和运营,还可以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 D . 中国通信技术从过去的一片空白到如今领先,经历了40年坚持不懈地奋斗,5G商用牌照的颁发是里程碑式的发展。
    2. (2)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随着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从通话、短信的单一通讯方式转变到通讯与互联网的应用,智能手机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 如果说2G时代是“绿皮车”速度,那么3G时代则是“动车”网速,4G应是“高铁”飞速如今5G则进入“飞机”速度。 C . 3G时代智能手机的使用在手机发展史中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它改变了传统手机模式这得益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D . 5G时代人们的生活将更加智能化,开启了“智能家居”的新时代,智能家居产业如AI的发展也会得到极大助力。
    3. (3) 请结合材料分析,在5G商用之后应当从哪几个方面推动它的发展?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傍晚时分,林才手脚发僵地从驾驶舱里爬下来,穿过黑暗中的停机坪,沿着那条看不清的沥青跑道,步态摇晃地往宿舍楼方向走去。在他的身后,在那些空旷而黑暗的地方,仍有引擎转动发出的轰隆声,炸弹的爆炸声,以及人世间的各种声响,持续不断地发酵着,无意识地推搡着他,似永不会终止。

        他的记忆和头脑一片空白。——有一瞬间,他什么也听不见,什么也感觉不到。

        几乎用尽所有气力,他才靠近那树影下的宿舍楼。尽管疲惫不堪,他的身形仍是直挺挺的,好像在他体内有一根支撑物,任何时候都不允许他松垮和懈怠。他走进那个房间,屋舍里的摆设照,被褥齐整地叠放着,似在等待他的归来。他走过去,走到那张椅凳边,战栗着坐下。衣物早已湿透,靴子里也全是水,如往常那样,他有条不紊地处理完这一切,就在那狭窄的床板上静静地躺了会儿。好似,那过去的三个小时里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那是一九三七年八月十四日。闷热,酷暑,浓烟滚滚。刺鼻的硫黄味,无名的呐喊声,在所有尘世的空间里回荡。飞行员林在那天的日记里如此写道:

        ……今天,Y驾驶着他的飞机朝敌机俯冲而去。他的身体和那架霍克式驱逐机,如今都成了碎片。他死了。尽管我们都已做好死的准备,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我还是不能接受。如果死的人是我,他大概也会这么想的吧。明天一早,我就要把遗嘱和照片交给获小姐。这是Y生前嘱咐我的。我一定要办到。如果她要我回想Y生前的最后一幕,我不知该怎么说,没有人可以体验那种感觉那些地面上的人是不可能体验到的。他们会痛哭流涕,可他们什么都不知道。

        ……

        林和Y是从北方校园一起过来的。有天黄昏,他们在灯光昏暗的大礼堂里遇见了。演讲者个个走上台去,带着悲愤和热血。那些悲愤和热血在扩散,形成一股冲击波,使得更多的人从角落里走出来,走到那舞台上去。

        礼堂很大,灯光永远不够明亮。年轻的声音在回荡,在消散。几乎是一夜之间,学校里变得空荡。很多人离开了。没过多久那些牺牲者的消息像风一样吹来。他们感受到了某种变化,但并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不知道那些消息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那天清晨,未名湖结了冰,湖畔的草丛里落满霜花。在湖边,他们再次相遇了。

        Y望着他说,我们要去吗?

        他点了点头。

        那我们去吧。

        于是,他们就这样“去”了。杭州东郊,一个叫笕桥的小镇,中央航空学校的所在地。第一次看见那么多飞机,那么多轰炸机和战斗机。他们的生活严肃而刻板,训练场、宿舍楼、食堂,三点一线后来,他们就开始飞天。在接受飞行训练的同时,他们也接受了死亡训练。只要需要,他们随时可以奉献出自己的身体,让它成为炸弹,成为武器,与敌人的飞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一起变成碎片。

        没有人能够解释他们为什么去,为什么如此义无反顾,没有什么语言可以解释那个真理,而引导他们前往的正是那个真理。

        现在,Y为这个真理率先牺牲了。

        林熟悉Y所去的那个地方,那是一个弥漫着云彩、充斥着无边的寂静的地方。那个地方不在地上,而是在空中,在云朵之上,一个永不会坠落的地方。

        他牺牲了,叫我把这些东西留给你。”这话像是台词,是他在脑海中排练过无数次的。可当见了面,他什么话也说不出,那个叫获的姑娘早已哭成了泪人。

        在“宣布”完Y的死讯后,他匆忙逃走了。盛夏的午后,整个河上镇俨如一座空城。那位哭泣的姑娘站在桥上、整个人浸泡在泪水和汗水之中。

        他甚至一句安慰的话也没有说……

        黑夜里,他在云层的内部飞,引擎的声音在耳边轰响,不知道那些积云到底有多厚,要飞多久才能飞出去。他让飞机上升到两千五百米的天空,又下降到一千米的地方。黑暗中,只有机翼上那盏灯,闪烁着微弱而湿漉的光芒,始终陪伴和照耀着他。

    (节选自草白《歌声》)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开头通过环境描写展现了战争的惨烈,主人公林在这场战斗中身心俱疲,趋于麻木,而好友Y却壮烈牺牲。 B . 林和Y跟随时代的洪流加入战斗中,他们虽然知道有很多牺牲者的消息,也知道战争是极其惨烈的,但依然满怀壮志,义无反顾。 C . 于是,他们就这样“去”了。此处的“去”字一语双关,既指林和Y一起奔赴中央航空学校,又指他们义无反顾地朝着真理牺牲而去。 D . “盛夏的午后,整个河上镇俨如一座空城”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与姜夔的《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的写法异曲同工
    2. (2) 作品是怎样叙述林和Y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 (3) 作品为什么以林在黑夜里飞上天空为结尾?请结合全文,试作探究。
三、<b>文言文阅读</b>
  •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杨澈字晏如,徽之宗人也,世家建阳。父思进,晋天福中北渡海,因家于青州之北海,累佐使幕。澈幼聪警,七岁读《春秋左氏传》,即晓大义。周宰相李谷召令默诵,一无遗误,谷甚异之。年十六,思进为镇赵从事 , 会昭庆令缺,使府命澈假其任。时河决邻郡府督役基急澈部徒数千径大泽中多芦苇令采刈为筏顺流而下。既至,执事者讶以后期,俄而苇筏继至,骇而问之,澈以状对,乃更嗟赏建隆初,举进士,时窦仪典贡部 , 谓澈文词敏速,可当书檄之任。调补河内主簿,再迁青州司户参军。知州张全操多不法,澈鞠狱平允,无所阿畏。太祖知其名,召试禁中,改著作佐郎,出知渠州。江南平,改通判虔州,令就大将曹彬分兵以行。既入境,伪帅郭再兴拥兵自园,澈单骑直趋其垒,谕以朝廷威信,再兴即奉符以代。澈悉料堿中军士之勇壮者,凡五百人为一纲,部送京师。土豪黎、罗姓,聚众依山谋乱,澈率兵平之,擒二豪,械送阙下。迁右赞善大夫、知淄州。事亲以孝闻,求便侍养,徙同判青州。三迁祠部员外郎,复知淄州,又知舒州,累转祠部郎中。威平初,遴选王府僚佐,以澈为雍王府记室参军,赐金紫 , 加度支郎中。景德初,车驾幸澶渊,王为东京留守,澈迁兵部郎中,充留守判官。军巡囚逸,王惊而感疾,及薨,又得闺门残忍之状,坐辅导不善免官。未几,起为祠部郎中。卒,年七十四。子峦,淳化进士 , 职方员外郎。

    (节选自《宋史·列传五十五》)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时河决邻郡/府督役甚急澈/部徒数千/径大泽/中多芦苇/令采刈为筏/顺流而下 B . 时河决邻郡/府督役甚急/澈部徒数千/径大泽中/多芦苇/令采刈为筏/顺流而下 C . 时河决邻郡/府督役甚急/澈部徒数千/径大泽/中多芦苇/令采刈为筏/顺流而下 D . 时河决邻郡/府督役甚急澈/部徒数千/径大泽中/多芦苇/令采刈为筏/顺流而下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从事,汉时为刺史的属吏,汉代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自行辟任的僚属多称从事 B . 贡部,主持贡举的部门,自唐开元年间以后,贡举考试皆由礼部主持,故亦称礼部 C . 金紫,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用以代指高官显爵 D . 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科举制于中华民国建立后废除,进士也成为历史。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澈自幼聪慧,富有才华。七岁时读《春秋左氏传》就通晓大义,后周宰相李谷闻知后让其默诵,一无遗误;建隆初年考中进士。 B . 杨澈随机应变,男敢无畏。暂代昭庆令期间,执事者对其赞赏不已;郭再兴拥兵自固,杨澈单骑直趋其营垒,谕以朝廷威信,郭再兴归服 C . 杨澈素有声名,事亲以孝。任青州司户参军时,太祖知其名,召试禁中,改任著作佐郎;升任淄州知州时,请求调任以便奉养至亲。 D . 杨澈辅佐雍王,颇受信任。雍王被囚犯逃逸和闺门残忍之事惊吓而病逝,杨澈因辅导不善被免官,但不久后又被起用为祠部郎中。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知州张全操多不法,澈鞫狱平允,无所阿畏。

      ②澈悉料城中军士之勇壮者,凡五百人为一纲,部送京师。

四、<b>诗歌鉴赏</b>
  •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徐儒子祠堂

    (宋)黄庭坚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注】①《后汉书·徐孺传》载:“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②黄庭坚(1045—105),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曾任地方官和国史编修官,在党争中,以修史“多污”遭贬。③徐稚吊唁郭林宗之母,只放束生刍(青草)。语出《诗经》:“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首联起句从祠堂环境起笔,下句写来祠祭奠,“生刍一束”的典故既点明“幽人”为徐稚又赞美徐稚“其人如玉”。 B . 颔联“藤萝”承“乔木”而来,藤萝依附乔木,干云蔽日,显岀“得意”之态,以喻小人谄媚依附,造成浮云蔽日之势。 C . 颈联中“白屋”“黄堂”分别指贫士和太守的居处,意为不是少了陈蕃这样的太守,而是世间难有徐稚一样的名节之士。 D . 诗作吊古咏怀,题咏的是徐孺子祠堂,前两联从眼前景事写起,寓意深微,后两联自吐胸臆,感喟深沉,耐人寻味。
    2. (2)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五、<b>情景默写</b>
  • 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习近平主席访问墨西哥时,在墨西哥参议院发表了主旨演讲。他引用庄子的“”(《逍遥游》)指出,只有让中墨两国人民的友情汇聚成深厚的海水,才能承载起让中墨两国友好合作的大船。
    2. (2) 李贺《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视觉角度写出战争激烈场面的句子是:“
    3. (3) 韩愈的《师说》在把士大夫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了对比后,用“”直指这样做导致的后果。
六、<b>语言表达</b>
  • 8.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字。

        长期以来,各大航空公司均①,理由通常是“飞机的事故率在所有的交通方式中最低”。从数据角度看,乘坐飞机造成多人伤亡的事故率约为三百万分之一,远低于汽车、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这也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②,而马路上的交通肇事等事故则经常能在新闻上看到。但这样的比较忽略了一点:飞机失事常在瞬间,如果飞机在高空失事,除非能顺利迫降,否则一旦坠毁往往同时引发爆炸,乘客生还概率极小。从这个层面来说,③

  • 9. 请将苏轼的诗句“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扩展成一段描写初夏风光的语段。要求运用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60字。
七、<b>材料作文</b>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如果一切皆善,就一切皆美。——托尔斯泰

    对托尔斯泰这句话,你有怎样的理解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