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科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绍兴市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科学国庆独立作...

更新时间:2019-09-30 浏览次数:543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选择题</b><b>(</b><b>本题有15小题,共30分。)</b><b></b>
  • 1.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2. 下列仪器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的是(   )
    A . 蒸发皿 B . 试管 C . 烧杯 D . 燃烧匙
  • 3. 下列单位换算中正确的是(   )
    A . 0.2米=0.2×100=20厘米 B . 0.2米=0.2×100厘米=20厘米 C . 1.8米=1.8米×1000毫米=1800毫米 D . 0.4升=0.4×1000毫升=40毫升
  • 4. 现要测量某圆柱体的直径,如图所示的几种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 5. 下列关于各种仪器的零刻度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 . 没有零刻度的刻度尺不能用来测物体的长度 B . 量杯也有零刻度的 C . 温度计一般都有零刻度,但体温计没有零刻度 D . 量筒也有零刻度的
  • 6. 下列说法中,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
    A . 正常人的体温约为39℃ B . 江东大桥长约为4332km C . 一个教室内空气体积约为250m3                   D . —个成年人的正常步行速度约为3m/s
  • 7. 有一支刻度不清的温度计,插入冰水混合物时液柱的高度为2.5厘米;插入沸腾的水中时液柱的高度为17.5厘米.那么这支温度计液柱为5.5厘米时被测物体的温度为(   )
    A . 20℃ B . 37℃ C . 50℃ D . 33℃
  • 8. 美国的“机遇号”火星车从火星上发回的一些照片,照片中可以看到岩石上嵌有小球,小球并非集中在岩石的特定岩层中,科学家推测它们有可能是被水浸泡过的多孔岩石中所溶解的矿物凝结产生.这个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   )
    A . 提出问题 B . 建立假设 C . 制订计划 D . 得出结论
  • 9. 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时,操作的顺序是(   )

    ①用镊子夹起盖玻片,轻轻地盖在洋葱表皮上

    ②用吸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上一滴清水

    ③把载玻片、盖玻片用纱布擦干净

    ④用镊子从洋葱鳞片上撕下一小块表皮,放在载玻片上,用解剖针展平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④③ C . ③②④① D . ④③②①
  • 10. 某同学用体温计给一位生病的同学量体温,结果读数为38.4℃,该同学在未甩的情况下,又用温度计先后分别给生病的甲、乙、丙三位同学量体温,测得结果:甲为38.4℃,乙为39.6℃,丙为39.6℃,则(   )
    A . 只有甲的正确 B . 只有乙的正确 C . 只有丙的正确 D . 乙肯定正确,甲和丙也可能正确
  • 11. 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四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2.36cm、2.63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 . 2.36cm B . 2.357cm C . 2.35cm D . 2.4cm
  • 12. 如图所示为显微镜视野内某生物体所处位置及运动路线,则此生物体的实际位置及运动路线应为(   )

    A . B . C . D .
  • 13. 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将量筒放平,倒入液体,面对刻度线,第一次仰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9mL;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11mL,该学生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
    A . 8mL B . 大于8mL C . 小于8mL D . 无法确定
  • 14. 小明用显微镜观察了洋葱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作了如下记录,其中正确的(   )

    ①洋葱表皮细胞中央有较大的液泡    ②口腔上皮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③洋葱表皮细胞中有叶绿体          ④视野中有气泡,可能是盖盖玻片时操作不当造成的

    ⑤视野中光线过强时应调节反光镜和光圈

    ⑥要想看到更多的细胞应换用放大倍数更大的目镜或物镜

    A . ①②④⑤ B . ②③④⑥ C . ①③⑤⑥ D . ②③④⑤
  • 15. 以下导致的结果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一把刻度尺的刻度比标准刻度间隔小些,则用这把刻度尺测得数值比真实值要大 B . 用累积法测细金属丝的直径时,若绕线时没有紧密,则测量值比真实值要大 C . 在室温为20℃时,用酒精温度计测量冰水混合物温度,若温度计取出读数,则此时的读数比真实值要大 D . 用钢直尺在冬天和夏天分别测量长为10厘米的物体时,则夏天的测量值比冬天要大
二、<b>填空题</b><b>(</b><b>本题有8小题,共36分。)</b><b></b>
  • 16. 通过观察蜗牛,回答下列问题:
    1. (1) 通过笔尖触碰蜗牛的各个部位,你认为蜗牛的最敏感,有保护作用。

      蜗牛的运动器官是

    2. (2) 我知道蜗牛有视觉、等几种感觉,但是没有
  • 17. 如图是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示例:[⑥]【细胞质】)

    1. (1) 图(填“甲“或“乙“)表示的是动物细胞。
    2. (2) 挤压水果可以得到果汁,这些汁液主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
    3. (3) 图中结构②具有保护和的功能。
    4. (4) 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信息主要存在于结构[]中。
  • 18. 如图所示是温度计所指示的温度,其中甲读作,乙记作


  • 19.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设计的一个气体温度计的示意图。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不漏气,弯管中间有一段液柱。

    1. (1) 这个温度计是根据气体的来测量温度的;
    2. (2) 将此装置放在室内,温度升高时液柱向移动;(填“左”或“右”)
    3. (3) 若放到一标准大气压的沸水中,液柱处的刻度应标
  • 20. 在生物学探究过程中,很多需要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制成玻片标本,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请根据显微镜结构示意图,结合相关操作,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请写出图甲⑤、⑥的结构名称:[⑤];[⑥]

      图甲

    2. (2) 图乙是从载物台反面看到的遮光器。①②③④⑤表示从小到大的光圈。在光线较弱时对光,应选择的光圈是(填编号)。

      图乙

    3. (3) 制作番茄果肉细胞装片时,先在玻片上滴一滴清水,而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却在玻片上滴一滴生理盐水,原因是
    4. (4) 在用低倍镜观察洋葱鳞片叶玻片标本时,想将视野右上方的细胞调到视野的正中央,应将玻片向移动。若发现视野中有污点,则污点可能在玻片标本或上。
    5. (5) 要观察“上”字装片,正确完成了对光、放片两个步骤后,用低倍镜寻找物像时,向后转动粗准焦螺旋,镜筒上升到最高点,还是没有找到物像。接下来应该进行的一步操作是         (填编号)。
      A . 前后转动细准焦螺旋,继续寻找物像 B . 转动物镜转换器,换用高倍镜继续寻找物像 C . 眼睛看着物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降至最低 D . 左眼看着目镜,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继续寻找物像
  • 21. 科学测量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步骤,也是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
    1. (1) 小兰测得体温如图甲所示,体温计的示数是℃,而她用后未甩,如果用它去测两个体温分别为35℃和38℃的病人的体温时,温度计上的读数分别应为℃和℃。

    2. (2) 如图乙所示,刻度尺测得一枚纽扣的直径是cm,若刻度尺受热膨胀测量值与真实值相比(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 22. 如下图,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8圈,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测得总长度为厘米,计算得铜丝铜丝的直径是毫米(保留2位小数)。

  • 23. 某同学欲用密绕法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用刻度尺测出圆铅笔杆上铜丝绕成线圈的总长度L

    B.将细铜丝紧密排绕在圆铅笔杆上

    C.算出细铜丝的直径为d=L/n

    D.数出排绕在圆铅笔杆上的细铜丝线圈的圈数n

    1. (1) 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2. (2) 某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共测三次,而每次都将铜丝重新绕过,并放在刻度尺上不同部位读数,结果三次读数都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A . 每次排绕的松紧程度不相同 B . 刻度尺本身刻度不均匀 C . 铜丝本身粗细不均匀 D . 读数时由于粗心,小数点记错位置
三、 <b></b> <b>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4分)</b>
  • 24. 爱迪生是著名的发明家.有一次,他要求他的助手帮助他测量一只灯泡的体积.可是,半天过去了,他的助手还是没能完成任务.于是,他亲自跑到助手的实验室去,发现他的助手正忙着研究灯泡的形状,进行着各种复杂的计算,桌上是一张图纸:将灯泡分割成各种形状的,记录着各种已经测量过的数据.“我就快完成任务了,”助手自豪地对爱迪生说,“只要测量完这一组最后的数据!”
    爱迪生微笑着看看助手:“你很努力啊!可是,你能有比较简单方便的方法吗?我想很快就知道它的体积!”.同学们,你能有比较方便简单的方法吗?请写出所需要的仪器和你的设计过程.
  • 25. 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过程中的两个视野,从视野甲到视野乙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①移动装片

    ②转动粗准焦螺旋

    ③转动转换器

    ④转动细准焦螺旋
    ⑤调节光圈

  • 26. 下面是最早发现青霉素(抗生素的一种)时,弗莱明所进行的观察和探究过程:在培养细菌的培养基上偶然见到青霉菌,在其周围无细菌生长;在没有青霉菌的培养基上有细菌生长。把青霉菌放入培养液中观察,使用这种培养液对细菌生长的影响的实验结果是:这种培养液阻止了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1. (1) 作为这一实验的假设最为恰当的是         
      A . 青霉菌能产生有利与人类的物质 B . 青霉菌污染了细菌生长的培养基 C . 青霉菌可能产生了有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D . 青霉菌可能产生不利于细菌繁殖的物质
    2. (2) 结论是:
    3. (3) 为了证明青霉素确实是青霉菌产生的而不是培养液和培养基中产生的,则应进一步设计实验,其实验方法是.若实验的结果为,则能充分证明青霉菌确实能产生可阻止细菌繁殖的青霉素.
  • 27. 细心的小明发现,在桔园周围会经常看到一些白色的袋子,袋子上写着“戴挫霉”几个字,为了解这种物品的作用,小明特意上网查看了一下:广泛用于柑橘、香蕉等水果采后保鲜。为探究“戴挫霉”对霉菌的生长是否有抑制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色彩相同、大小相同的桔子30个,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置于按科学标准配制的戴挫霉溶液浸泡中,乙组用等量的清水浸泡。15分钟后,取出浸泡后的桔子,用干净的毛巾擦干,都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放置。

    ②20天后观察桔子的表面。发现甲组的桔子表面仍然鲜艳,但乙组的桔子表面长有霉菌。 请分析回答:

    1. (1) 该实验的假设是什么?
    2. (2) 该实验中,乙组的作用是
    3. (3) 用较多数量的桔子做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4. (4) 小明能得出什么结论? 。
  • 28. 小明和小亮在操场上玩耍时发现水平抛出的几个物体落地时间有差异,善于观察的他们想到水平抛出物体的这个“落地时间”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思考讨论后他们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与抛出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与水平抛出的速度有关:

    猜想三:与水平抛出点的离地高度有关。为了验证以上猜想,他们从探究实验室借来能控制发射速度的弹射器、两个质量不同的小钢球、刻度尺、电子秒表等实验器材,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在老师的帮助下按照如图所示的方法进行了实验探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

    实验序号

    钢球质量m/kg

    抛出点离地

    高度h/m

    水平抛出的速度v/(m/s)

    落地时间t/s

    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x/m

    1

    10

    2

    1

    0.64

    0.64

    2

    20

    2

    1

    0.64

    0.64

    3

    10

    2

    2

    0.64

    1.28

    4

    10

    4

    2

    0.91

    1.82

    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以下问题:

    1. (1) 当选用实验序号为1、2的两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是为了分析验证猜想;为了验证猜想三,应选用实验序号的两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 (2) 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水平抛出的钢球落地时间与有关。落地点与抛出点的水平距离与有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