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

更新时间:2019-08-28 浏览次数:477 类型:期中考试
一、单选题
  •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于化学、物质、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的理念与做法,不合理的是()
    A . 将校园散落的塑料袋、树叶集中焚烧,保持整洁的环境 B . 自带水杯出行,不用一次性纸杯 C . 使用一些新型可降解的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D . 化工生产是环境污染的主因,应从源头禁止排放污染物,而不应先排放后治理
  • 2. (2018·宿迁) 成语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下列成语所描述的变化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 刻舟求剑    B . 滴水成冰    C . 抱薪救火    D . 聚沙成塔
  • 3. 下列说法能体现物质物理性质的是()
    A . 镁粉用作照明弹 B . 铜丝用作导线 C . 氢气用作清洁燃料 D . 氮气用作灯泡的填充气
  • 4. 分类是研究物质常用的方法。下列物质中一定属于纯净物的是()
    A . 部分结冰的蒸馏水 B . 净化后的空气 C . 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到的氧气 D .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后的剩余固体
  • 5. 儿童体内缺少锌元素易患的疾病是()
    A . 甲状腺疾病 B . 侏儒症 C . 贫血症 D . 佝偻病
  • 6. 下列实验操作或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可用于分离二氧化锰和水 B . 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C . 滴管用毕即插回 D . 可用于做反应容器
  • 7. 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A . B . 氢气 C . 金刚石 D . 氯化钠
  • 8. 下列关于托盘天平的使用错误的是()
    A . 称取药品时,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B . 用镊子添加砝码,直接用手移动游码 C . 称取指定质量的药品时,应先加砝码并移动游码,再添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 D . 天平使用完毕,应在天平托盘架下套上橡胶垫
  • 9. 在H2、H2O、H2SO4三种物质中,都含有()
    A . 氢元素 B . 一个氢分子 C . 两个氢原子 D . 氢气
  • 10. (2015九上·牙克石期末)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
    A . O B . Si C . Al D . Fe
  • 11. 某同学书写的试剂标签如下图所示,其中试剂名称和化学式都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 12. 空气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工业上可通过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得到氧气,这个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B . 铁生锈属于氧化反应 C . 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0%和21% D . 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于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 13.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 将稀盐酸滴入铜绿粉末,产生大量无色气泡 B .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黑色的固体 C .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固体 D . 点燃红磷后,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 14. 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A . 水中生物能存活,说明氧气易溶于水 B . 通过低温加压,氧气可以转化成淡蓝色的液氧 C .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D . 火箭发射需要大量液氧,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
  • 15. 下列有关过滤描述正确的是()
    A . 过滤可以除去水中一切杂质 B . 从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中分离出酒精不可以用过滤的方法 C . 过滤用到漏斗、玻璃棒、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等仪器 D . 如果因滤纸破了导致滤液浑浊,需要用原来的过滤器重新过滤
  • 16. 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氧分子的是()
    A . 2O B . O2 C . O2― D . 2O2
  • 17. (2018·安徽) 硼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硼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相对原子质量为10.81g    B . 属于金属元素 C . 原子的核电荷数为5    D . 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
  • 18. 在蒸发皿内完成加热碳酸氢铵固体实验,不需要的仪器是()
    A . 镊子 B . 酒精灯 C . 坩埚钳 D . 石棉网
  • 19. 10月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将2018年诺贝尔化学奖的一半授予弗朗西斯·阿诺德,她首次进行了酶的定向进化研究。在人体内,氨基酸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合成蛋白质。脯氨酸(C5H9NO2)是人体合成蛋白质的十八种氨基酸之一。下列有关脯氨酸(C5H9NO2)说法正确的是()
    A . 一个脯氨酸分子由5个碳元素、9个氢元素、1个氮元素和2个氧元素组成 B . 脯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15g C . 脯氨酸属于氧化物 D . 脯氨酸的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大于氢的质量分数
  • 20. 括号内是区别下列各组物质的试剂或方法,其中错误的是()
    A . 空气与氧气(带火星的木条) B . 氧化铜与四氧化三铁(观察颜色) C . 二氧化碳与氮气(澄清石灰水) D . 水与过氧化氢溶液(加入少量二氧化锰粉末)
  • 21. 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实验中,操作步骤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 . 制取气体时,先装药品,后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 固定装置时,先装药品,待固定试管后再塞上橡皮塞 C . 加热试管时,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D . 实验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后移出导管
  • 22. (2018·泰安) 如图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①②属于同种元素    B . ③⑤化学性质相似 C . ②③④均表示离子    D . ②④形成的化合物是MgCl
  • 23.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没有对应关系的是()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氧气支持呼吸

    呼吸面罩

    B

    金刚石硬度大

    切割玻璃

    C

    碳酸氢铵不稳定

    化肥

    D

    干冰升华吸热

    人工降雨

    A . A                          B . B                           C . C                           D . D
  • 24. 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制备、检验、收集和用途能达到目的是()
    A . 实验室用块状石灰石和稀硫酸反应制备大量二氧化碳 B .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火焰熄灭,该瓶气体就是二氧化碳 C . 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通常采用向下排空气法 D . 将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集气瓶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上
  • 25. 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装置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 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 . 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C . 过程中瓶内物质发生了化合反应 D . 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二、填空题
  • 26. 请用“>”、“<”或“=”填空。
    1. (1) 质子个数:一个氯原子一个氯离子;
    2. (2) 分子间空隙:水蒸气冰;
    3. (3) 人体中元素含量:钙
    4. (4) 50mL酒精+50mL水100mL。
  • 27. 元素符号、化学式等是化学用语,以下内容请你用最合适的化学用语填空:
    1. (1) 太阳上含量最多的的元素
    2. (2) 两个汞原子
    3. (3) 三个碳酸根离子
    4. (4) 标出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
  • 28. 写出下列反应方程式及反应相应信息:
    1. (1)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该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 (2) 实验室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该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
    3. (3) 加热碱式碳酸铜
    4. (4) 空气中久置的澄清石灰水出现“白膜”
三、实验题
  • 29. 下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与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 (1) 写出仪器名称:B、C
    2. (2) 实验室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这个实验的发生装置应选用仪器(在A~G中选择)组装,实验时通常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作用是
    3. (3) 用H装置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气体从(填“a”或“b”)端进入。
    4. (4) 利用如图的装置,可以粗略测定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过程如下:

      第1步:在一个容积为V毫升的集气瓶中加入V1毫升(少量)的水,量筒中预先装入V2毫升的水。

      第2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并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再塞紧塞子。

      第3步:待反应结束并冷却后,松开止水夹。此时水进入集气瓶,最终量筒中的水面停止在刻度V3毫升处。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此设计方案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②实验中红磷必须要过量,目的是:

      ③该方案中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的数学表达式为:

四、科学探究题
  • 30. 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是“节约保护水资源,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一)自然界的水。

      从物质变化及分子角度看,自然界的水循环主要是由的运动引起的。

    2. (2) (二)生活中的水。

      (资料在线)我国生活饮用水的标准(摘录部分)。

      感官指标:水质无色无味且澄清透明。

      化学指标:pH6.5~8.5;总硬度<250mg/L(以碳酸钙计);铜<1.0mg/L,铝<0.2mg/L……

      细菌学指标:细菌总数<100个/mL等。

      自来水厂过滤前常加入明矾,明矾的作用是,再用来吸附色素和异味,从而达到感官指标。

    3. (3) 生活中鉴定硬水、软水的方法是,取少量饮用水中加入,出现现象的为硬水。生洁中若要对硬水进行软化,可采取的办法是
    4. (4) (三)探究水的组成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想亲自感受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他们选择了琳水的组成粗略测定”为探究内容。

      (查阅资料)

      水难导电,在水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可以增强导电性。

      (进行实验)如下图装置进行实验并记录数据。

      (实验分析)

      两个电极附近产生很多气泡,a管内气泡产生较b管快,小组成员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尖嘴导管口检验产生的气体,观察到:放在b端管口燃着的木条。分析得出:水通电的化学方程式为,进而推出水是由组成的。

    5. (5) 下列关于电解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A . 水分子发生了改变 B . 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 C . 水分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 D . 该反应为分解反应 E . 氢、氧两种元素的化合价均发生了改变
  • 31. 某同学设计如下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

    实验一

    实验二

    1. (1) 实验一:A瓶中无明显现象,B瓶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B瓶中出现现象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式表示),该实验采用了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控制的变量是
    2. (2) 实验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由此现象可知二氧化碳具有的物理性质。
五、计算题
  • 32. 2017年5月18日,中国在南海成功试采可燃冰,它将推动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变。可燃冰是在高压低温环境条件下,水分子笼中装有甲烷分子而成的“冰块”,可直接点燃。已知某种可燃冰的化学式为:CH4·8H2O。请计算:
    1. (1) 这种可燃冰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是多少?
    2. (2) 这种可燃冰的质量为多少克时,与44g二氧化碳所含碳元素质量相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