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期中检测试卷五

更新时间:2019-05-09 浏览次数:319 类型:期中考试
一、<b>选择题(共24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2分)</b>
  • 1. 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显示了宋朝的城市管理不再如唐代那样以政治管理和治安管理为最重要目的。”材料主要说明宋朝(   )

    A . 城市功能的变化 B .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统治者重视商业 D . 城市比唐朝稳定
  • 2. 古代中国的制瓷业特别发达,世界领先,中国被西方国家称为“瓷器大国”。下列有关中国古代瓷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成熟的青瓷和白瓷 B . 唐朝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生产格局 C . 元代有青花瓷,明代有五彩瓷 D . 清代出现了珐琅彩
  • 3. 明清时期,苏州、杭州和景德镇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共同标志是(    )
    A .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 B . 行业分工和生产过程的分工非常细密 C . 官营手工业占据优势,迅速发展 D . 商品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雇佣关系的确立
  • 4. 《诗经·周颂》中写道:“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轻声感叹作祈告,我已招请过先公先王)。率时农夫,播厥百谷。”周公还告诫后代为君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材料反映了(    )
    A . 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B . 当政者借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C . 耕作技术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D . 小农经济对西周统治的重要性
  • 5.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晚清中国所面临的挑战(    )
    A . 推动清朝重建天朝体制 B . 促使中国全盘接受西方思想 C . 要求中国派遣驻外使节 D . 导致新式国际关系强制输入
  • 6. 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这一记载反映了(    )
    A . 神权与王权两相结合 B . 涂山是春秋时期的商业中心 C . 丝织技术此时已出现 D . 最高执政集团权力高度集中
  • 7. “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工业化只局限在大不列颠。不列颠的企业家和政府官员意识到自己的领先地位,禁止机器、制造技术以及技术工人的出口。”这表明英国的主要意图是(    )
    A . 奉行贸易保护政策 B .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C . 维护工业垄断地位 D . 推行专利保护制度
  • 8. 曼彻斯特这座城市的发展正是英国工业革命之见证。文艺复兴时期它还只不过是个富庶的村落而已。随着17世纪棉纺织业的出现,曼彻斯特逐渐发展为城市,……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机械化的实现使其面貌大为改观……1790年人口发展到5万,到1801年猛增至9.5万人,到1841年又增至35万。对曼彻斯特发展为英国棉纺织业的中心,起了关键作用是( )
    A . 棉纺织业的出现 B . 瓦特改良蒸汽机 C . 水力织布机 D . 蒸汽机车
  • 9. 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表现包括(    )

    ①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

    ②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

    ③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

    ④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10. 新航路的开辟使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主要是因为(    )
    A . 欧、亚、非洲之间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 . 欧洲商人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了商业联系 C . 欧洲商贸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 . 亚洲、非洲、美洲沦为了西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 11. 1819年,在一位去世伟人的讣告中,对他的科技贡献有着这样的赞颂:“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位伟人是谁(    )
    A . 迈克尔·法拉第 B . 詹姆斯·瓦特 C . 阿克莱特 D .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
  • 12. 有学者统计,新大陆发现后,16世纪美洲有17000吨白银输入欧洲,17世纪为31000吨,18世纪为520000吨。这对欧洲产生的影响是(    )

    ①加速西欧社会分化

    ②封建地主购买力提高

    ③加速西欧封建制度解体

    ④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A . ②③ B . ①③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13. 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这种状况的出现缘于(    )
    A . 中国外贸格局改变 B . 政府放弃闭关政策 C .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D .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14. 张之洞曾说:“今日自强之端,首在开辟利源,杜绝外耗。举凡武备所资枪炮、军械、轮船、炮台、火车、电线等项,以及民间日用、农家工作之所需,无一不取资于铁。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下列说法符合材料原意的是(    )
    A . 洋务派开始兴办民用工业 B . 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兴起 C . 自强的尝试宣告失败 D . 生产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 15. 人们对于“洋货”从视为“奇技淫巧”的鄙视与敌视,到领悟其“利源”与“利权”的觉醒,直至“国货”意识萌发所蕴含的民族利益与国民权利的觉醒。据此,洋货在近代中国的流通(    )
    A . 推动了思想的启蒙 B . 促进了各派政治力量的团结 C . 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D . 完全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 16. “值百抽五”的税则是西方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获取的一项重要经济特权。1858年《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进出口货物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收关税。”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低税率国家。“值百抽五”(    )
    A . 使列强控制了清政府的外交 B . 适应了列强对中国商品输出的需要 C . 加速中国现代化建设 D . 减少了各国间的贸易壁垒
  • 17. 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个实业,1916年前后该实业的状况不包括(    )
    A . 他创办的企业很红火 B . 政府提倡使用国货扩大国内市场 C . 欧洲列强对中国的严重的经济侵略使之破产 D . 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发展
  • 18. 李鸿章在给朋僚的书信中指出,洋务运动可以“平中国有余,敌外国亦无不足———今起重视,最后可达自主”。这一观点表明(    )
    A . 洋务运动的核心措施是实现政治民主化 B . 洋务运动前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C . 洋务运动是在汉族封建官僚推动下开展的 D . 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经济“自主”
  • 19. 1979年四川省委允许部分试点企业,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产品、短线产品和炸药等危险产品仍由国家统购统配外,大部分生产资料可以进入市场,企业与企业之间可以不经过物资部门直接订立供货合同,也可以在市场上采购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企业也可以自销一部分产品。这体现了(    )
    A . 国家对计划经济取向的全面否定 B . 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探索 C . 努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 现代企业制度在国企中逐步建立
  • 20. 苏联“一五计划”(1928—1932年)规定国民收入增加102%,实际只增加60%;农业产值应增加50%,实际下降14%;煤炭、钢铁、石油、电力、拖拉机、汽车也没有完成计划。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 农业落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 B . 工业优先战略存在严重弊端 C . 经济计划存在一定左的倾向 D . 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环境制约
  • 21. 1978年,广东清远为克服工业效益低下的状况,率先在国营企业中试点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立即取得显著成效。到1981年底,“清远经验”迅速由广东推向全国。这一现象客观上表明(    )
    A . 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条件已经具备 B . 思想路线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 C . 分配体制改革揭开了经济改革的序幕 D . 体制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 22. 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共“十四大”的主要内容的是(    )
    A . 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B . 确定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 . 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 .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3. 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上,第一次有效地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和发展的实践是(    )
    A . 在农村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B . 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 C . 发表《论十大关系》 D .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设想
  • 24.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媒体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下列四组文章中属于报道这一事件的是(    )
    A . 《发展是硬道理》《重新审视市场与计划关系》 B . 《论祖国统一的方式》《迈向科学发展的春天》 C . 《新时期发展的两要素——知识与人才》《力争高速度》 D . 《新时期  新转折  新理论》《吸收无产阶级的新鲜血液》
二、<b>材料题(共4小题,满分52分)</b>
  •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金融业有显著发展,尤其是典当业日趋发达,当铺遍布全国。有的当铺资本额高达十几万两。经营典当业的主要是商人,此外还有地主、官僚等。当铺的业务除放款外,还接受存款,兼营兑换等。明清时期还出现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除了民间自办的各种机构外,清政府也设立了官方的金融机构“官银钱号”,从事金融业务。

    ——摘编自孔祥毅《明清中国金融革命及其货币商人》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典当、票号等传统金融机构继续发展。外商在1845年将银行公司植入中国的通商口岸。清末,外国银行不仅经营对清政府的贷款、而且操纵中国外汇市场,直接控制了中国金融业。受西方证券的影响,1872年轮船招商局发行了首张公司股票。1896年光绪皇帝批准设立“亦中亦西”的中国通商银行,民族银行公司由此产生。1904年和1908年清朝借鉴英日等国中央银行制度建设的经验,设立了户部及交通两家国家银行。1903年后,清政府设立商部,对银行、保险立法,赋予商部兼管证券及保险的职权;规定户部为银行的监管机关。晚清的72年间,中国发生过13次较大的金融风潮。其中1910年上海发生金融危机,政府无力管理金融市场,社会陷入混乱。

    ——摘编自孙建华《晚清金融创新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变迁》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金融业发展的表现并分析说明其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金融业出现的新变化并对其评析。
  •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6世纪以后,人类文明进程发生明显变化。……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进程,欧洲的统治也迅速的扩大到全球。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英国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在1914年之前曾说到,他那一代预期“全世界的生活将会变得更为理性、更为人道和更为民主……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会让人类变得更富裕……所有这一切都会和平的发生。”(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粉碎了这种梦想。

    ——(美)谢尔曼《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欧洲的统治也迅速的扩大到全球”的主要手段。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方面说明16—19世纪西欧崛起的主要因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成为“世界性大战”的主要原因。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四家由澳大利亚归国华侨兴办的百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它们不仅给当时的上海人带去了最时髦的购物方式,还初步形成了中国最早的百货业。在那个提倡“实业救国”的年代,这四大百货公司成为华人资本的一个典范,孙中山先生就对百货业特别有兴趣,他本人还购买过“先施”公司的股票。而四大百货的成功并不是一夜成就的神话。

    材料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三:1958年毛泽东在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四大百货公司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能够成功崛起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材料三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不列颠出版公司全书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等人时,发表了一篇十多年没有公开的谈话,他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经济学家薛暮桥等认为,邓小平和吉布尼的谈话是自觉的,但邓小平十多年没有公布的原因是不愿把自己的看法强制干部们勉强接受,而是耐心引导广大的干部们在实践中逐步取得共识。十多年后,市场经济,这个长期被当作社会异端的经济制度,终于和社会主义连接起来了。

    ——杨继绳《邓小平时代》

    材料二:邓小平在1985年会见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主席穆加贝时曾谈到,“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这表明,邓小平曾对新经济政策有过反思和借鉴。有关对这两者的认识,以下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邓小平和列宁的经济改革在背景、突破口、内容等方面具有深刻的同一性。②邓小平经济思想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高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所以最终也导致不同的结果。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连接起来的过程。并指出这一过程体现了改革开放时期怎样的思想路线。
    2. (2) 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①,请结合所学进行阐述。侧重分析②,根据所学分析邓小平改革与新经济政策相比的进步之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