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上学期期终质量评估文综历史

更新时间:2017-05-08 浏览次数:1301 类型: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
  • 1.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晋在太原时近狄,迁绛之后,距敌较远。和楚竞争的‘黎’、‘越’二族,和齐竞争的莱荑,都不是强敌,比不上犬戎。秦国和犬戎竞争最烈,以磨砺而强”。其意在说明( )

    A . 秦国地处边陲,开化较晚 B . 秦国能灭掉六国的原因 C . 战国时期民族融合加强 D . 民族间的战争促进了国家统一
  • 2. 轰动一时的西汉古墓海昏侯墓出土一块珍贵的“孔子屏风”。屏风记载孔子身长“七尺九”,按汉代长度推断孔子身高为1.82米。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身长“九尺六”,约合2.2米。对此理解最佳的是( )

    A . 《史记》的记载可能存在谬误 B . 海昏侯墓考古发现属于原始材料 C . 孔子身高几何,尚需进一步考证 D . 海昏侯墓考古发现能与《史记》记载相印证
  • 3. 以下是曾任江苏巡抚的梁章钜在看到某条约的内容后给友人写的信:“江南(指江苏)、浙江、广东每省只准设一码头,而福建—省独必添—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该条约是指( )

    A . 《南京条约》 B . 《天津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 4.

    下图内容是著名学者虞和平对某一事件的评价,这一事件应该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 5.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下面对“八七会议”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 已对国民大革命有所总结和反思 B . 为中国民主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 C . 滋生了“左”倾思想倾向 D . 在危机关头稳定了党的思想和组织
  • 6. 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备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为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

    A . 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B . 国共两党均开展过敌后抗战 C .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游击战 D . 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 7. 1959年秋,农村周期性的集市已在我国一些地方重新开放,到1961年春,中央下文规定公社社员可以经营自留地。这些政策( )

    A . 部分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B .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 C . 基本动摇了人民公社体制 D . 纠正了经济中“左”倾错误
  • 8. 《罗马法原论》中记载,“主人抛弃老病奴隶的,该奴隶即获得自由,禁止任意杀害奴隶”,“凡奴隶不堪主人虐待的,官厅得强迫主人出卖之,无故杀戮奴隶的,按杀人罪处”。材料说明罗马法( )

    A .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奴隶的利益 B . 蕴含人人平等的法律主张 C . 注重用法律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D . 不再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 9. 学者张芝联说:“这样一部不伦不类,伸缩性很大的宪法既能适应君主制也能适应共和制。”这部宪法是指( )

    A . 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 B . 美国1787年宪法 C .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D . 法国1875年宪法
  • 10.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19世纪30年代考察了工业革命中的英国城市曼彻斯特后,留下精彩评论:“这些巨大的建筑物,高耸于人们的住所之上,隔绝了空气和阳光;它们像不散的浓雾一样包裹着着人们。城市的这一边住的是奴隶,那一边住的是老爷;那一边属于富裕的少数人,这一边属于贫穷的绝大多数人……这里人性获得了最为充分也最为野蛮的发展;这里创造了文明的奇迹,文明之人却几乎沦回野蛮人的境地。从这里肮脏的下水道里却流出了足赤的黄金。”从材料看,托克维尔主要从哪一视角来观察英国的工业革命( )

    A . 经济发展 B . 社会分化 C . 环境保护 D . 血汗工厂
  • 11.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咨文中说:“集权政治的种子,是靠悲惨和匮乏滋养发育的……。当一个民族对于较好生活的希望绝灭之后,这类种子便会长大成株。我们一定要使那种希望存在下去。全世界的自由人民期待我们支持他们维护自由。”这一言论反映出二战后( )

    A . 资本主义世界面临解体 B . 美国已建立世界霸权 C . 美国“冷战”政策的出笼 D . 美苏对峙局面的形成
  • 12. 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庭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至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卡斯特罗在此意在表达( )

    A . 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B . 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 . 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D . 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制止
二、 综合题
  • 13. 社会转型的内涵就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    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

    ——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明清时期,从全球角度看,在思想革命、科学革命、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西方国家已在从农耕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路径上高歌猛进。由于明清两朝统治者未能认清时代潮流,采取了逆大势而行的政策,社会转型因此难以启动。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在西方坚船利炮的逼迫下,中国才开始艰难地探索现代化的路径。

    ——摘编自徐小宁《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社会转型》

    材料三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型之路》

    1. (1) 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完成社会转型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出现的社会转型机遇及社会转型“难以启动”的原因。这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予以说明。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转型的认识。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苏联的世界近代史体系,形成于1934年。斯大林等将世界近代史划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789年法国革命到1870年普法战争。这是“资本主义在先进国家胜利和确立的时期。”这时的资本主义是革命的、进步的,处于“自由的”资本主义阶段。

    第二时期:从1871年巴黎公社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这是“资本主义开始没落的时期,是巴黎公社给了资本主义第一个打击,旧的‘自由的’资本主义转变为帝国主义以及十月革命在俄国推翻了资本主义的时期”。

    第三时期:1917年以后,下限没有定出。这是无产阶级革命提上历历史进程,消灭世界资本主义的时期。

    1940年,根据几位院士、教授的建议,斯大林同意将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由1789年推前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年代,其余的全部依旧。——摘自刘宗绪黄安年《世界近代现代历史专题30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世界近代史分期”问题提出一个自己的新观点,并加以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为了扩大赋税征收面,隋初进行了纳税户口清查工作,《隋书·食货志》载:“高祖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而又开相纠之科。大功已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于是计账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赋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大索貌阅之后,大臣高颖又认为长吏肆情,遂请行输籍之法。由中央确定划分户等的标准,写成定簿,并根据户等高低征派赋役。由于国家规定的赋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甘心成为国家的编户。这样既调动了贫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虽然隋代农民赋役较前代有所减轻,但是纳税人口却比前代成倍激增,隋朝经济改革对国家财政的影响由此一目了然。

    ——摘编自《从改革的角度看隋朝的“国计之富”》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税制和户政改革的意义。

  •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0年10月14日,蒋介石召见英国大使卡尔:“我等中国人素讲信义,既不甘屈服于强国之威胁,亦不鄙视战争失利之国家。法国屈服之后,中央领袖确有大部分主张重新考虑我国策者,然我人仍主张坚守此项原则,不应更张。我人绝不改变我国家之特性。”1940年11月1日,蒋介石约见卡尔及美国驻华大使詹森,面交《中美英三国合作方案》。其原则部分认定中国之独立自由为远东的和平基础,提出英美与日本,或英美两国中任何一国与日本开战,中国陆军全部参战;英、美派遣军事与经济、交通代表团来华,组织远东合作机构。

    1942年,戈林的亲信洋克与桂永清谈判,要求中国“突攻印度,与德合作”,企图使德、日两军在印度洋会师。蒋介石6月18日日记云:“对德国路线,勿再探索为宜,以桂永清非长于此,不如严令拒绝之。”随后,蒋介石即命陈布雷以陈本人的名义复桂永清一电:指示其“谢绝”,“以为此种提案,决不可能,亦难转达其意,覆绝为要”。

    ——摘编自《杨天石:蒋介石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蒋介石召见英美大使时的二战形势。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蒋介石的对德态度及其影响。

  •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41年8月,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要求全党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张闻天率先响应号召,组织调查团到陕北、晋西调查。他认为调查研究工作做得是否充分,是决定一项工作成败的主要关键。他说:“从实际出发,首先应该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结合成的社会生产状况出发”。而要确认一切意见、决议、办法是否正确,必须在实践中找到证明。调查团整理的一系列调查报告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决策的依据,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随着调查的推进,张闻天的思想和工作作风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从根本上摆脱了“左”倾思想的困扰,并对毛泽东的调查研究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他的调查研究思想体系完整丰富,为中国共产党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对今天的改革和建设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改编自杨志和、卫晓霞《延安时期张闻天调查研究思想探析》

    1. (1) 根据材料,概括张闻天调查研究思想的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闻天晋陕农村调查的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