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年广东省梅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更新时间:2017-03-20 浏览次数:521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现代文阅读</b>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当全国人民都在纪念抗日英雄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不良的文化现象屡屡发生,这就是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比如,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将严肃的抗战历史娱乐化;有人对抗战中的英雄人物进行解构乃至重构,试图颠覆或终结相关英雄的经典形象。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借助新媒介,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比如,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诋毁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的各种扭曲的“英雄叙事”。媒体把这类叙事的“主体”命名为“凿船党”,并表达了对他们的警惕:“他们每天寻寻觅觅,看见正面的东西就上去凿几下子,而且每每有所斩获,用着放大镜在英雄身上发现了一些瑕疵,他们便极力将其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开始坍塌。”与此同时,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不顾历史本真,肆意将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塞进来,这种做法是对英雄形象的亵渎,以至连普通观众对“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都忍无可忍。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这些影视剧经由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渠道得以在更大范围传播开来。伴随着上述种种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濡染,这种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对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尤其是对年轻人贻害不小。抹黑恶搞英雄形象,导致英雄形象扭曲,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这种错误的英雄叙事,既具有明显的隐喻性特征——它隐喻了当下有些人存在着虚无化的价值取向和戏谑化的政治取向,也具有另一种特征——扭曲的生活化叙事:传统的英雄叙事在本质上是传奇性的叙事,近年来由传奇性叙事向生活化叙事的转变,有人刻意对英雄人物进行解构甚至污蔑。

        新媒介环境下,扭曲的英雄叙事的出现有着诸多原因。首先,新媒介的技术特性,对英雄叙事的变迁乃至扭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新媒介为英雄叙事提供了相应的技术环境和文化环境,也被“凿船党”们纳为其建构与传播“英雄叙事”的重要平台。进而,英雄形象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其次,网络推动了众多思潮的传播,一些非主流思潮成为扭曲的英雄叙事得以展开的思想土壤。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利用网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散播包括其“英雄叙事”在内的种种言论,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在这种思想土壤之上,“凿船党”们进行“英雄叙事”,是为达到其目的所采用的所谓“策略”而已。再次,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

        作为国人精神图腾的英雄形象,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而应成为国人的精神塔基。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我们不可漠视,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

    (改编自《光明日报》,丁松虎《英雄叙事的扭曲与纠正》)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量抗战“雷剧”“神剧”涌现以及有人试图颠覆或终结抗战中的英雄人物的经典形象,这都属于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 B . “凿船党”们借助“三微一端”等新媒介将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传播的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C . 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抹黑恶搞英雄形象,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D . 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出现“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是因为创作者在剧中加入了许多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
    2.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错误的“英雄叙事”反映了有些人错误的价值取向和政治取向,也反映了英雄叙事文本由传奇性叙事向扭曲的生活化叙事的转变。 B . “凿船党”们为达到扭曲“英雄叙事”的目的,采取的是利用网络上的社区、微博、微信等媒介传播的策略。 C . 英雄形象被一些人解构甚至污蔑,从而他们的崇高性与非功利性被消解,并呈现出融合世俗、迎合消费的特征。 D . 英雄形象是国人的精神图腾和精神塔基,体现了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精神,不应被扭曲的英雄叙事所游戏化、娱乐化。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全国人民纪念抗日英雄时,在现实生活中,却一些人站在人民群众利益和情感的对立面,挑衅人们的传统信仰,鼓吹错误的价值观。 B . 英雄人物身上可能存在一些瑕疵,但是“凿船党”们发现这些瑕疵后,把这些瑕疵极力放大,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慢慢坍塌。 C . 我们面对扭曲的英雄叙事及其危害不能漠视,只要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和坚定的价值立场,就能防止扭曲的英雄叙事对我们带来危害。 D .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双向互动的“微时代”,助推了英雄叙事的扭曲现象,加强对微博、微信的监管能一定程度上遏制这种现象。
二、<b >古代诗文阅读</b>
  •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许景衡少伊,温州瑞安人。登元祐九年进士第。宣和六年,迁殿中侍御史。朝廷用童贯为河东、北宣抚使,将北伐,景衡论其贪缪不可用者数十事,不报。

        睦寇平,江、浙郡县残毁,而茶盐比较之法如故。景衡奏:“茶盐之法,当以食之众寡为岁额之高下。今收复之后,户版半耗,民力萧然,而茶盐比较不减于昔,民欲无困得乎?”奏上,诏两浙、江东路权免茶盐比较,贼平日仍旧。

        朝廷既兴燕云之师,调度不继,诛求益急。景衡奏:“财力匮乏在节用,民力困弊在恤民。”且极论和买、和籴、盐法之害,不报。会知洋州吴岩夫以私书抵执政子,道景衡之贤。因从子婿以达,缪以其书误致王黼,黼用是中景衡,逐之。

        钦宗即位,以左正言召,旋迁中书舍人。侍御史李光、正言程瑀以鲠亮忤执政斥,景衡为辨白,坐落职予祠

        高宗即位,除御史中丞。宗泽为东京留守,言者附黄潜善等,多攻其短,欲逐去之景衡奏曰臣虽不识其人窃用叹慕今若较其小短不顾尽忠徇国之节则不恕已甚苟欲罢泽别遣留守不识搢绅中威名政事有加于泽者乎?”疏入,上大悟,封以示泽。

        杭州叛卒陈通作乱,浙西提刑赵叔近招降之,请授以官。景衡曰:“官吏无罪而受诛。叛卒有罪而蒙赏,赏罚倒置,莫此为甚。”卒奏罢之。除尚书右丞。

        初,李纲议建都,以关中为上,南阳次之,建康为下。纲既相,遂主南阳之议。景衡为中丞,奏:“南阳无险阻,且密迩盗贼,漕运不继,不若建康天险可据,请定计巡幸。”潜善等倾纲使去,南阳之议遂格。至是,谍报金人攻河阳、汜水,景衡又奏请南幸建康。黄潜善等素恶其异己,遂借渡江之议罪之,已而有诏还京,罢景衡为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杭州洞霄宫。至瓜洲,得暍疾,及京口卒,年五十七,谥忠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有删改

    1.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许景衡少伊                  字:古代男子成人后另取的别名,字与本名涵义不一定有关联。 B . 知洋州吴岩夫以私书抵执政子    知洋州:洋州知州 C . 浙西提刑赵叔近招降之         权:唐以来称试官或暂时代理官职为“权”,此处指代理官职 D . 漕运不继    漕运: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的运输方式
    2. (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景衡奏/曰臣虽不识其人/窃用叹慕/今若较/其小短不顾/尽忠徇国之节/则不恕已甚/苟欲罢/泽别遣留守/不识搢绅中威名政事有加于泽者乎 B . 景衡奏曰/臣虽不识其人/窃用叹慕/今若较其小短/不顾尽忠徇国之节/则不恕已甚/苟欲罢泽/别遣留守/不识搢绅中威名政事有加于泽者乎 C . 景衡奏/曰臣虽不识其人/窃用叹慕/今若较其小短/不顾尽忠徇国之节/则不恕已甚/苟欲罢泽/别遣留守/不识/搢绅中威名政事有加于泽者乎 D . 景衡奏曰/臣虽不识其人/窃用叹慕/今若较/其小短不顾/尽忠徇国之节/则不恕已甚/苟欲罢泽/别遣留守/不识/搢绅中威名政事有加于泽者乎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许景衡敢于揭发官员的过失。朝廷任命童贯为河东、河北宣抚使,打算北伐,许景衡上书指出童贯贪婪伪诈,不能重用他。 B . 许景衡关心百姓生活。面对财力匮乏、百姓贫困的状况,他上奏章建议朝廷节省开支。抚恤百姓,并极力指责和买、和籴、盐法的危害。 C . 许景衡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在建都问题上,许景衡认为以建康作为都城最好,而以南阳作为都城缺陷多,后来又上书请求皇上南巡建康。 D . 许景衡保护清正官员。高宗时,依附黄潜善的谏官经常攻击宗泽的短处,许景衡就上书替宗泽解释,后来皇上彻底醒悟,就加封了宗泽。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侍御史李光、正言程瑀以鲠亮忤执政斥,景衡为辨白,坐落职予祠。

      ②宗泽为东京留守,言者附黄潜善等,多攻其短,欲逐去之。

  • 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 (1) 试赏析诗歌第三句“秋逼暗虫通夕响”中用得最神妙的那一字。

    2. (2)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前三句与结句的关系。

  • 4.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②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退亦忧”指的是“”。

    安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的时候,激起了“我”的情感共鸣,于是发出了“”的感慨,因此才有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诗文。

三、<b >文学类文本阅读</b>
  • 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日子

    陈忠实

        两架罗筛,用木制三脚架撑住,斜立在掏挖出湿漉漉的沙石的大坑里。男人一把镢头一把铁锨,女人也使用一把镢头一把铁锨;男人有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和一根扁担,女人也配备着两只铁丝编成的铁笼和一根扁担。

        我回到乡下的第一天,走到滋水河边发现了河对面的这一对夫妇。就我目力所及,上游和下游的沙滩上,支着罗网埋头这种劳作的再没有第二个人了。

        早春中午的太阳已见热力,晒得人脸上烫烫的,却很舒服。

        “你该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我说,“你是高中生,该当……”

        “找过。也干过。干不成。”男人说。

        “一家干不成,再换一家嘛!”我说。

        “换过不下五家主儿,还是干不成。”女人说。

        “工作不合适?没找到合适的?”我问。

        “有的干了不给钱,白干了。有的把人当狗使,喝来喝去没个正性。受不了啊!”他说。

        “那是个硬熊。想挣人家钱,还不受人家白眼。”她说。

        “不是硬熊软熊的事。出力挣钱又不是吃舍饭。”他说。

        “凭这话,老陈就能听出来你是个硬熊,”女人说,“他爷是个硬熊。他爸是个硬熊。他还是个不会拐弯的硬熊﹣﹣种系的事。”

        “中国现时啥都不缺,就缺硬熊。”他说。

        “弓硬断弦。人硬了……没好下场。”她说。

        “这话倒对。俺爷被土匪绑在明柱上,一刀一刀割。割一刀问一声,直到割死也不说银圆在哪面墙缝里藏着。俺爸被斗了三天两夜,不给吃不给喝不准眨眼睡觉直到昏死,还是不承认‘反党’……我不算硬。”

        “你已经硬到只能挖石头咧!你再硬就没活路了。硬熊﹣﹣”

        他很坦率又不无迷津地悄声对我说,他也搞不清自己为什么偏偏注意女人的腰,一定要娶一个腰好的媳妇,脸蛋嘛倒在其次,能看过去就行了。

        他大声慨叹着,不无讨好女人的意思:“农村太苦太累,再好的腰都给糟践了。”

        男人把堆积在罗网下的石子铲进笼里,用扁担挑起来,走上沙坑的斜坡,木质扁担吱呀吱呀响着,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堆上。折返身回来,再装再挑。女人对我说:“他见了你话就多了。他跟我在这儿,整晌整晌不说一句话。”太阳沉到西原头的这一瞬,即将沉落下去的短暂的这一瞬,真是奇妙无比景象绚烂的一瞬。泛着嫩黄的杨柳林带在这一瞬里染成橘红。河岸边刚刚现出绿色的草坨子也被染成橘黄色。小木桥上的男人和女人被这瞬间的霞光涂抹得模糊了,男女莫辨。

        应办了几件公务,再回到滋水河的时候,小麦已经吐穗了。

        我有点急迫地赶回乡下老家来,就是想感受小麦吐穗扬花这个季节的气象。

    女人正挥动铁锨朝罗网上抛掷着沙石。男人呢?

        “那位硬熊呢?”“没来。”

        我问:“咋咧?出什么事了?”

        她停住手中的铁锨,重重地深深地吁出一口气:“女儿考试没考好。”

        “就为这事?”我也舒了一口气,“这回没考好,下回再争取考好嘛!”

        “这娃娃也是……平时学得挺好的,考试分数也总排前头。偏偏到分班的节骨眼上,一考就考……”

        “直到昨日晚上,他才说了一句话:我现在还捞石头做啥!我还捞这石头做啥……”

        “你不是说他是个硬熊吗?这么一点挫折就软塌下来了?”我说。

        “他高考考大学差一点点分数没上成,指望娃能……”

        “他来了!天哪!他自个儿来了﹣﹣”

        我听见女人的抖声,也看见她随着颤颤的抖声涌出的眼泪。

        我瞬即看见他正向这边的沙梁走来。

        他的肩头背着罗网,扛着镢头铁锨,另一只肩头挑着担子,两只铁丝编织的铁笼吊在扁担的铁钩上。

        他对我淡淡地笑笑。

        他开始支撑罗网。

        “天都快黑咧,你还来做啥?”她说。

        “挖一担算一担嘛。”他说。

        许久,他都不说话。镢头刨挖沙层在石头上撞击出刺耳的噪声,偶尔迸出一粒火星。

        许久,他直起腰来,平静地说:“大不了给女儿在这沙滩上再撑一架罗网喀!”

        我的心里猛然一颤。

        我看见女人缓缓地丢弃了铁锨。我看着她软软地瘫坐在湿漉漉的沙坑里。我看见她双手捂住眼睛垂下头。我听见一声压抑着的抽泣,

        我的眼睛模糊了。

    1. (1)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本文以人物对话为主,夹以简洁的叙事,对话语言不仅极富个性,体现出人物性格特点,而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那位硬熊呢”等。 B . 小说注重于细微处写人,从对女儿考试没考好这件事的态度可以看出,女人是一个通情达理而又乐观的人,而那个白认为“硬”的男人却被打垮了。 C . 小说写男人的爷爷宁愿被杀害也不说出银圆的下落,他父亲昏死也不承认“反党”,是为了说明他的“硬”受到家族影响,与下文他的转变形成对比。 D . “我”之所以反复劝男人“到城里找个营生干”,是因为他是个高中生,也因为“我”和他谈得很投机,更因为“我”有能力帮他。 E . 小说开头详细描述劳作的场景并且突出描写男人、女人使用同样的镢头、铁锨、铁丝编织的铁笼、扁担,意在表明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2. (2) 小说中的男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 (3) 小说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 (4) 小说结尾说“我的眼睛模糊了”,请结合全文探究“模糊”的原因。

四、<b >实用类文本阅读</b>
  •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从超越自我到贡献大美

    张焱 刘亦凡

        1961年,刚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德语专业毕业的叶廷芳留任助教,三年后,又随恩师冯至从北大调任社科院外文所。

        在外文所,叶廷芳第一次从内部发行刊物上读到了在当时被视为“毒草”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包括卡夫卡和迪伦马特的作品。

        “我看了这些‘颓废派’作品,觉得它们并不颓废啊,里头甚至还有些很健康的东西。”对当时主流定性的怀疑,促使叶廷芳萌发了翻译、研究现代派作品的念头。

        “文革”结束恢复工作以后,爱好诗歌的叶廷芳曾一度将德国诗人海涅作为研究重点,拟定了一份详细的提纲,请时任外文所所长的冯至给予指点。

        冯至浏览提纲后,向叶廷芳传达了一个令他耳目一新的信息:时任社科院院长的胡乔木希望研究人员能研究一些新鲜的、没有研究过的问题,不要总是做“研究的研究、死人的研究”。

        火花在叶廷芳的头脑中瞬间点燃:“卡夫卡、迪伦马特对于大家来说不是比较生疏吗?大家对他们的作品甚至还有误解。”他思忖再三,决定放弃从少年时代就钟情的诗歌领域,转而关注小说与戏剧。

        1978年,叶廷芳在国内率先翻译了迪伦马特的戏剧代表作之《物理学家》,很快被上海的《外国文艺》发表,并迅速被上海戏剧学院采用,交给表演系毕业班排练、演出,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应。叶廷芳花费两个月时间,洋洋洒洒挥就一万多字,将介绍与小说一起,发表在1979年的《世界文学》第期上。

        叶廷芳认为,卡夫卡艺术上的深刻不仅在于敏感地觉察到了20世纪之后世界文学与哲学的潮流和走向,更在于怀揣着自身的负疚意识,写出了人性当中的多重可能。而后者,正是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所缺乏的。

        叶廷芳认为自己与卡夫卡的关系不仅仅局限于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层面,而是更深层次的“精神相遇”,是生命体验的一种“共振”。

        “比如说《变形记》里,格里高尔本来是家里得力的生活来源提供者,后来他病了﹣﹣‘变形’是病的一种喻意表达﹣﹣不能再给家里提供生活来源了,家人对他的态度也慢慢变了。中国有句俗话叫‘久病无孝子’,一个人病久了,对家里没有好处了,家人与他的关系也就慢慢淡漠了。”

        《变形记》里的情节时常让他感怀于年少时自己在家中的处境。1936年,叶廷芳出生于浙江衢州农村的一个中农家庭。叶廷芳十岁那年的一次贪玩,断送了一条左臂。

        致残后,父亲对叶廷芳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有不高兴的事情就拿他来出气。家里的兄弟姐妹看见父亲的表现,也慢慢改变了对待他的态度。“我在家里落到了最底层,谁都可以随便来骂我、歧视我。”叶廷芳说。

        像卡夫卡一样,叶廷芳越来越害怕父亲,畏父情结加上社会歧视,造成了他一度的自卑心理,同时又孕育着他的某种叛逆情绪。

        自卑心理转变的契机,是一次违抗父命擅自“逃家上学”的举动。

        1949年初,小学毕业后,叶廷芳并未像其他同学那样考虑升中学的事,因为当时社会对残疾人还抱有普遍的歧视态度,公立中学不可能接收他。

        解放后,考虑到自己以种田为生确有困难,叶廷芳决定去报名处一试。可是,老师看到叶廷芳的身体状况后连连摇头,拒绝他报名。叶廷芳在走廊里转了几个来回,心里不服气,就去问老师:“不是都说共产党和国民党不一样了,怎么对待我还是一样的呢?”这一问让对方愣住了,说:“让我们重新讨论一下。”讨论的结果:“共产党和国民党是不一样的,你可以考。”

        叶廷芳终于走入了梦寐以求的课堂。此后的十余年,虽有挫折,叶廷芳再没有放弃过对学业的追求,一路读到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北京大学。

        从初中起,叶廷芳就利用寒暑假组织村里的年轻人,为缺乏文娱生活的乡亲们建起了一个戏剧班子,叫“农村剧团”,利用当地流行的越剧曲调来填词,义务为大家演出,很受欢迎。改革开放以来,在德语文学研究之外,他更多地关注公共事务,并尝试通过传播来启悟民众。例如在圆明园复建的问题上,叶廷芳曾连发数文,主张保持圆明园遗址的历史原貌和“废墟之美”,强烈反对复建。他认为拼命花钱修旧如新、大拆大建,是对文物的破坏而非保护。

    (有删改)

    【相关链接】我一直都在努力去做一切我能做的事情。有些事情不会做可能对我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但我还是要努力去做,因为这对于一个人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叶廷芳

    1.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叶廷芳认为,卡夫卡觉察到了20世纪之后世界文学与哲学的潮流和走向,写出了人性当中可能的多重性,这种多重人性对中国当代文学有借鉴作用。 B . 解放前,叶廷芳因残疾被公立中学拒绝,解放后,他决定报名读书,但是老师看到他的身体情况,拒绝他报名,经过努力,他终于如愿以偿。 C . 叶廷芳在国内率先翻译了迪伦马特的戏剧作品《物理学家》,并在《外国文艺》上发表,被搬上戏剧舞台,取得了意料之外的良好的效应。 D . 20世纪60年代初,叶廷芳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到社科院工作,在导师冯至的推荐下,他读了卡夫卡和迪伦马特等人的作品。 E . “文革”结束后,叶廷芳打算重点研究德国诗人海涅,并拟定了详细提纲,请冯至指点,胡乔木却要叶廷芳不要总是研究旧的东西。
    2. (2) 叶廷芳决定放弃诗歌领域转而关注小说与戏剧,有哪些原因?请简要分析。

    3. (3) 为什么叶廷芳认为自己与卡夫卡是生命体验的一种“共振”?请简要分析。

    4. (4) 作为一个名著作家、学者,叶廷芳具有很高的精神境界。请结合材料分析。

五、<b >语言文字运用</b>
  • 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中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过去五年间,中国快递市场的规模经历了疯狂增长,而国外快递巨头纷纷涌入中国市场后,国内快递业的转型已__________

    ②中央出台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公款宴请少了,扎堆送礼也有收敛。然而一些人对此颇__________:不就是吃点、喝点、收点吗?何必小题大作?

    ③如今,地方戏剧的老一辈编剧年近退休,都已是__________ , 而正在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则又显得后劲不足,因此许多地方戏剧都较难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A . 迫不及待    不以为意    鞭长莫及 B . 燃眉之急    不以为意    鞭长莫及 C . 迫在眉睫    不以为然    强弩之末 D . 迫不及待    不以为然    强弩之末
  •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不同的生活习俗、地理环境,使各地的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式、造型等方面呈现出淳朴自然,而又有着各自的特色 B . 是坚守艺术良心,保证艺术水准,还是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获得高额票房收入,艺术工作者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C . 进入乌镇,信步于幽深的街巷中,你就会觉得自己好像浏览着一部关于江南水乡文化的线装书 D . 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 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崇山峻岭的屏闭又使徽州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区域

    ②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

    ③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徽州文化

    ④“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

    ⑤在这里中原文化、土著文化以及汇聚于此的各地多种文化相互碰撞

    ⑥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

    A . ⑤①⑥②④③ B . ②④③①⑤⑥ C . ②④⑥①⑤③ D . ⑤①③④⑥②
  • 10. (2016·东莞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啸,是一种介于呼叫与歌唱之间的声音。 , 如徐干《情诗》“啸歌倚华楹”里以啸呼唤爱情,曹植《杂诗七首》“悲啸入青云”中以啸来表达青云之志难以实现的悲凉。从魏晋开始,啸歌与清谈、饮酒、服药、弹琴等等一样,成为名士风度的象征。 , 据记载,阮籍之啸可“闻数百步”,南朝还有“嵇琴阮啸”的美誉。 , 与其沉默寡言的个性、有苦难言的境遇有关,也和他常与善啸高人切磋,其人其事得六朝以来文史家的关注有关。

  • 11.

    解说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不超过40字)并概括其寓意。(不超过20字)要求语言简明、准确。

六、<b >写作</b>
  • 1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期,有媒体披露,一间位于北京西城区面积仅11.4平方米的老旧房子居然卖出530万元的天价,原因就在于它是学区房。虽然这个消息后来无法证实,但我国各大城市学区房价格奇高,甚至屡屡卖出天价,则是不争的事实。

        热衷追求学区房的父母认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何不给孩子更好的学习环境呢?

        但也有专家指出,成功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与其倾家荡产购买天价学区房,不如量力而为,为孩子创造一个快乐、健康的成长学习环境和氛围。

        还有人认为,天价学区房也不是父母一头热,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才是根源。

        对于“天价学区房”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