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5-2016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初中办学联盟八年级下...

更新时间:2017-03-06 浏览次数:763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单项选择题</b>
  • 1. 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终于站起来了,不断追梦始于(  )

    A . 中华民国的成立 B . 新中国的成立 C . 渡江战役的胜利 D . 一五计划的完成
  • 2.

    语汇有着鲜活的时代印记。与如图所示事件相符合的语汇是(  )

    A . 开天辟地 B . 星火燎原 C . 当家做主 D . 改革开放
  • 3. “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履行了自己入党申请书中这一誓言的人物是(  )

    A . 董存瑞 B . 黄继光 C . 邱少云 D . 雷锋
  • 4. (2016八下·相城期中) 在进行主题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一最可爱的人”的研究性学习时,可以作为史料运用的是(   )

    ①当时的文献资料                     ②历史博物馆内存放的有关实物资料

    ③电影《上甘岭》                     ④当时的实况纪录片和照片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 5. 新中国成立后有农民在给毛泽东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也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保证农民“这个梦想实现”的法律文献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6.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完成后,你作为一名记者去农村采访,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A . 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 B . 原来一无所有的农民也住上房屋 C . 地主成为一无所有的阶级 D . 农民各自有自己的私有土地
  • 7. (2016九下·中山期中) 宣传标语往往反映出时代特色.“学习苏联先进生产经验,为我们的工业化而奋斗!”这句标语最早出现在(  )

    A . “一五”计划时期 B . “大跃进”时期 C . 三大改造时期 D . 文化大革革命时期
  • 8.

    如图所示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土地改革 B . “一五”计划 C . 三大改造 D . “大跃进”运动
  • 9. 1955年9﹣10月,毛泽东主编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他为此书写了2篇序言和104篇按语。毛泽东此举的目的是(  )

    A . 推进土地改革运动 B . 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C . 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D . 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 10. (2017八下·围场期中)

    如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 .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 .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 “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 11.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的演讲中说:“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这里的“公共食堂”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

    A . 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B . “大跃进”运动 C . 人民公社化运动 D . “文化大革命”
  • 12. (2018八下·惠民月考) 许多事物往往被印上时代的特色,这在人们的姓名中也有所体现。下列名字与其出生时代特征不相符的是(  )

    A . 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 B . 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 . 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 D . 生于1964年,取名文革
  • 13. 1952年,著名油画家董希文创作了巨型油画《开国大典》。该作品曾有两次改动,其中一次改动是去掉刘少奇的画像。这次改动可能发生在(  )

    A . 大跃进期间 B . 一五计划期间 C . 文化大革命期间 D . 社会主义建设期间
  • 14.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的樊篱。使中国人冲破“个人崇拜”樊篱的历史事件是( )

    A .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 .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 . 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D .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 15. 中华民族在近百年艰苦卓绝的伟大复兴历程中,关键是“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与富强。“中国新生”和“伟大转折”分别是指(  )

    A . 中国共产党成立、抗战胜利 B . 新中国诞生、十一届三中全会 C . 抗战胜利、新中国诞生 D . 中国共产党成立、新中国诞生
  • 16. 1980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农村体验生活,满怀激情地谱写经典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他选择赴上述农村体验生活的最主要理由是 (  )

    A . 当地山川峻美,风景秀丽宜人 B . 少数民族众多,民俗文化丰富 C . 同属革命老区,富有红色传统 D . 率先包产到户,农民生活改善
  • 17.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幺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

    A .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 . 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8. “经济特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外资企业不单为中国政府提供大量税收,还为中国引入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材料论述了经济特区(  )

    A . 建立的原因 B . 建立的目的 C . 发挥的作用 D . 发展的过程
  • 19. 原苏联某总理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正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

    A .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B . 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C .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D . 人民公社化道路
二、<b >判断题</b>
三、<b >填空题</b>
四、<b >材料分析题</b>
  • 29.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历史纵横》

    材料二:毛泽东早在1958年11月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指出:“在没有实现农村的全民所有制以前,农民总还是农民,他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总还有一定的两面性(即革命和保守)。”在1959年2~3月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上,他几次重申了这一论断,并认为,在现阶段,在工农关系中仍然扮演着“老大哥”角色的是工人,而不是农民.──《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回答,材料中“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这条“路”是指什么?

    2. (2) 据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为提高公有化程度,改变农民的地位,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什么危害?

    3. (3) 据材料三,概括说明1977年安徽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率先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

    4. (4) 从上述土地政策的变化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 30.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请回答:

    1. (1) 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 (2) 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 (3) 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产生的?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1992年广东与全国经济增长对比示意图


    材料二: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材料三: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什么政策带来的?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的主要原因。

    3. (3) 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