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科学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为了实现“绿色冬奥”的目标,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实现了零污染制冰。原理如图所示,首先液体二氧化碳通过膨胀阀进入毛细管,在毛细管中迅速变成气体,此时在制冰管上方的平面上洒水即可完成制冰;之后气体二氧化碳在压缩机的推动下进入冷凝器,在这里变成液体,完成一个循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 毛细管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液化 B . 制冰时水在平面上凝固吸热形成冰面 C . 二氧化碳气体在冷凝器中液化放热 D . 制冰时场地周围有很多霜,是二氧化碳凝华而成的
  • 1. 小乐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将等量的30℃的温水和80℃的热水分别倒入3个相同的锥形瓶中并塞紧瓶塞,接着将3张相同的含水湿巾(其中一张对折)贴在3个锥形瓶的外壁上,最后将它们分别放在电子秤上一段时间(外界环境相同);电子秤开始时示数相等,结束时示数如图所示。若要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可比较实验结束时( )

    A . ①②电子秤的示数 B . ①③电子秤的示数 C . ②③电子秤的示数 D . ①②③电子秤的示数
  • 1. 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

    【查阅资料】⑴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的水合过程。⑵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

    【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成不变。

    【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

    1. (1) 【实验结论】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下同)。
    2. (2) 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

      【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氢氧化钠,则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

      【反思交流】该小组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了讨论,分析得出:若QQ(填“>”或“<”或“=”),则溶液温度下降;若Q与Q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上升。

  • 1. 2022北京冬奥会会徽(如图)由大写汉字“冬”、“北京”二字拼音、数字2022、及奥运五环四个部分组成。其中奥运五环的颜色从左到右依次为蓝色、黄色、黑色、绿色、红色。在无任何其他光源的情况下,用红光照射会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奥运五环全部呈红色 B . 奥运五环有4个呈黑色、1个呈红色 C . 奥运五环有1个呈黑色、4个呈红色 D . 奥运五环呈现的颜色和原来一样
  • 1. T℃时,200克某物质的溶液,蒸发30克水或加入12克该物质可达到饱和。求:
    1. (1) T℃时,该物质的溶解度;
    2. (2) T℃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 (3) 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 1. (2022八上·金东月考) 某兴趣小组用硝酸钾进行了图甲所示的实验,硝酸钾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乙。

    1. (1) ①中未溶解的硝酸钾质量为克。
    2. (2) ②中硝酸钾溶液为(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 (3) 计算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 1. 如图是一般电子打火机的实物照片.从燃烧条件来考虑,必不可少的是( )

    A . ①③⑤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④
  • 1. 降水损失量是指降水后被地表吸收、渗透的水量。如图所示为不同地表降水损失量随时间变化图。造成不同地表降水损失量不同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 地表径流 B . 下渗 C . 地下径流 D . 蒸发
  • 1. 在验证大气压存在的覆杯实验中,小科认为:实验中纸片不掉落完全是因为纸片被杯口的水粘住了,而与大气压无关。下列实验能帮助小科改变这种想法的是( )
    A . 图甲,换用不同种类的纸片,纸片都不掉落 B . 图乙,将杯口朝向不同方向,纸片均不掉落         C . 图丙,倒转杯子,纸片不掉落         D . 图丁,抽出密闭钟罩内空气的过程中纸片掉落
  • 1.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叙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他首先直接观察鸢(老鹰)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鸢飞的方向一致。后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鸢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结果观察到“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阅读了上述材料后,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
    A . “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所描述的现象是小孔成像 B . 沈括观察到“鸢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是小孔成像 C . 小孔成像可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 D . 小孔成像时像移动的方向与物移动的方向相反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