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入宋以后,各种商业气象扑面而来:近代城市坊市合一、沿街设店的风貌形成于北宋中叶;乡村地区草市、墟集数量激增的第一个浪潮出现于宋代;交换手段的便利化即纸币的使用和贵金属白银货币化起源于宋代;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区间市场联系的加强亦在宋代;更不要说海外贸易的第一波大潮出现于宋代。 

    ——摘编自葛金芳《两宋经济结构变迁与海上丝路勃兴》

    材料二由于明初宝钞没有保证金、储蓄金等制度,而且发行无度,出现了贬值的信用危机。以成化、弘治为界,白银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市场崛起,到得到官方认可与自上而下合流的历程,主要以赋役折银的方式,大规模推向全国。白银作为称量货币,具有自由银的本质,标志着中国古代历朝铸造和发行货币的垄断权,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丧失。市场与国家之间不仅存在博弈,而且也有调和。白银从官方非法货币向事实上的合法货币过渡,伴随着一系列国家制度变迁,赋役—财政货币化改革,引领整体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摘编自万明《全球史视野下的明代白银货币化》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经济发展呈现的新气象。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 1. 战国后期,为统一货币重量,三晋使用刻着“市平”的圜钱,充当检验货币重量的“法钱”或砝码;而同一时期的秦国,在货币流通上则呈现“百姓市用钱,美恶杂之”的现象。这一不同反映了秦国( )
    A .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 . 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C . 放松对经济的管理 D . 在集权体制上较为落后
  • 1. 1940年年初,国民政府在桂林举办昆仑关大捷战利品展览会共计2万余件,展品有各类军用品、图书、文件、书信等;1941年4月,又在肇庆(广东)举办战利品展览会,展示中国军队在战役中缴获的敌军制服、勋章、文件、照片及其他军用品。这些展览(    )
    A . 利于鼓舞民众抗战决心 B . 使中国抗战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C . 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D . 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 1. 从1956年到1957年上半年,浙江、安徽等地一度出现包产到户等形式的试验。此外,党的八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改进工业、商业、财政管理体制的三个规定草案决定,按照八大要求适当向地方和企业下放管理权力,这期间自由市场一度活跃。这些调整(    )
    A . 响应了国民经济“八字”方针 B . 适应了国内主要矛盾变化 C . 是对市场经济体制的成功探索 D . 体现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的危机与反应

    鸦片战争

    新思想萌发、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狂潮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玄革命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五四运动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危机与反应”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明确列出信息,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到1921年,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后又创办申新纱厂获得巨额利润,在近代史上有“面粉大王”与“纺织巨子”之称。迄1922年因外国资本卷土重米,荣氏企业开始亏损,向日商借贷350万日元。1927年因不愿认购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公债,被通缉。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及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民族经济备受摧残,荣氏企业负债达4000余万元,宋子文、孔祥熙等官僚资本乘机渗入。

    ——摘编自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

    材料二 1952年3月,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第三次视察鞍钢(位于辽宁的鞍山钢铁公司)时指出,“国营工业不发展,资本主义就发展,我们就没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了”。1952年7月14日,无缝钢管厂工程率先呜响了施工的“第一枪”。1952年8月1日和1953年2月27日,大型轧钢厂和炼铁七号高炉破土动工。近5万名建设者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工程建设中,他们中有从抗美援朝前线凯旋的复员军人,有从辽南地区农村抽调的村屯干部,也有从省内外各地工厂选调的技术工人,还有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派来的一个测绘大队。1953年“三大工程”均提前竣工投产。这标志着新中国的第一座钢铁基地诞生为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也为顺利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创了一个良好开端。

    ——摘编自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第一块基石——“一五”期间鞍钢建设发展情况》

    材料三  近年来,鞍钢着眼于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的战略目标,制定实施了“四个转变”战略,积极“走出去”拓展国际化经营,在海外投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与全球最大的独立钢铁贸易公司英国斯坦科集团共同出资建立了鞍钢西班牙有限公司和英国控股公司。随着国际化经营进程的不断推进,鞍钢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日渐提升,一个跨区域、多基地、国际化的鞍钢正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实施境外投资战略是一把“双刃剑”,有机遇也有风险。

    ——摘编自吴桂梅等《鞍钢境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及对策》(2016年)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荣氏企业的发展特征,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建设对我国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21世纪鞍钢集团公司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获得新发展的有利条件。
  • 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建交国总数增加到181个,建立了110对伙伴关系,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我国签署合作文件,成功主办了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金砖国家等多边峰会,创设了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这反映了我国(    )
    A . 注重与发达国家合作 B . 主导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 . 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D .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多边外交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所谓早期国家,指的是一种不成熟的国家状态。具体到中国而言,早期国家大致为夏、商、西周时期。当时,虽然出现了以王室为代表的公共权力,但社会组织中的地域关系尚不成熟,还无法取代血缘关系的影响。因此,血缘关系的瓦解是早期国家向成熟地域国家转型的关键。

    ——摘编自黄明磊《族群迁徙推动中国早期国家转型》

    材料二  秦以后,中国就开始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其政治领袖就是皇帝,皇位是世袭的。封建(指封邦建国)制度早已推翻。但只皇帝一家是世袭的,这已是中国政治上一项绝大进步。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皇帝和政府是分开的,皇帝是国家的唯一领袖、是国家元首,象征国家统一;宰相是政府领袖,负政治上一切实际的责任。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2.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政治制度上一项绝大进步”指的是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家天下”制度的结束?请说明理由。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汉代至清代中晚期,包括新疆天山南北在内的广大地区统称为西域。自汉代开始,新疆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版图的一部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演进中,新疆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同开拓了中国的辽阔疆土,共同缔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国多民族大一统格局,是包括新疆各族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造就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疆的若干历史问题》(2019年7月)

    材料二:土司制度产生于元代,是元朝“因俗而治”的制度创新。元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在总结了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唐宋以来推行的“羁縻政策”的基础上,创立了“蒙、夷参治之法”,官有“流”“土”之分,于是开创了土司制度。明随元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土司制度,并在西南部分地区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中期,雍正进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土司制度衰落,但仍有大量土司一直存在。

    ——摘编自切排、赵志浩《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利弊得失:基于土司制度的分析》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唐代管理西域地区的地方机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前期在新疆地区维护大一统的举措及其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司制度的演变历程。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特点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水平的大提高导致政府管理职能的膨胀,政府面临着许多新课题......工业革命犹如经济魔棍,点化出了19世纪中叶英国政治改革的浪潮,选举与考试相配套的文官制度由此诞生了。...资产阶级兴起之时就提出的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主权在民的思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人们开始崇尚理性,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追求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汉朝至清朝前期我国人才选拔的变化趋势。
    2.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产生背景的不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