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新华社莫斯科7月13日电(记者许苓仁、刘广、林榕)把所有的矜持都抛掉,让热泪尽情地流淌。在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用平稳的语调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后,聚集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人眼睛湿润了。

        ②北京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选定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投票中,第二轮就以过半数优势赢得了奥运会主办权。在这轮投票中,北京获得了56票,多伦多为22票,巴黎为18票,伊斯坦布尔为9票。

        ③在投票前各申奥代表团作陈述报告时,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再次重申中国政府坚定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立场。他说,中国政府将信守在北京陈述报告中所作的所有承诺,并尽一切努力帮助北京实现其承诺。

        ④北京在国际奥委会首轮投票中获得了44票,多伦多、伊斯坦布尔、巴黎和大阪分别得20、17、15和6票。大阪第一轮被淘汰。

        ⑤今天共有118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参加了投票。首轮实际上有104名委员投票,有效票为102张。第二轮有106名委员实际参加投票,有效票为105张。

        ⑥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了泪水。面对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只有用默默的拥抱来感谢支持北京、支持中国的朋友们。

        ⑦何振梁在来莫斯科前接受本社记者的专访时说,现在的北京比八年前有了很大进步,北京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⑧该轮到北京办奥运会了!这不仅是何振梁的自信,也是本社记者在投票结束后采访国际体育界人士得到的普遍回答。来自韩国的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金云龙说:“北京本来就有办奥运会的能力,此次获胜丝毫也不让人觉得意外。”瑞士奥委会主席长荃·瓦特说:“现在是奥运会到中国去举办的时候了。我相信北京一定能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

        ⑨北京市市长刘淇与国际奥委会签订完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合同后步入新闻大厅,立刻被中外记者围得水泄不通。刘淇说:“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北京一定会举办一次成功的奥运会。”他说,他刚才签字的钢笔无比珍贵,他要永远保存下去。

        ⑩兴奋不已的前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对记者说:“北京获胜比我拿世界冠军还高兴。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社会进步的肯定。”

    1. (1) 导语是对事件或中心的概述。本文的导语是(    )
      A . 第①段 B . 第①-②段 C . 第②段 D . 第①-③段
    2. (2) 这篇新闻的主体写了三点内容,依次是:说明中国政府的态度、
    3. (3) 第①段中的“所有”“都”“尽情”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
    4. (4) 你认为“该轮到北京申办奥运会了”一句中“该”字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 1. (2022八上·韩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的饭量

    李世斌

    ①躺在病床上的母亲,饭量一天比一天小了。我从碗里舀出一调羹小米粥,母亲只吞咽了半勺,便闭上双眼,不管我怎么劝,也不肯再开口。

    ②我把碗轻放到床头柜上,起身走到病房外的露天平台上,点了一根烟。先前医生已经无奈地告诉我,母亲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③我儿时一直以为母亲的饭量很小,后来长大了,才意识到母亲的饭量跟常人没有区别,开心的时候,能喝下二两米粥,连瘦带肥的猪肉咸菜馅的麦饼一次也能吃下一整个。如今,母亲老了,病入膏了,连一小勺小米粥都难以吞咽。

    ④我鼻子阵阵发酸,想起了从前。

    ⑤那时我刚上小学,每天放学回家就盼着吃饭,饥饿感如肚子里的蛔虫,总是伴随着我。如果哪餐饭有番薯米粥吃,就算好伙食了,我一口气能吃下两大碗,我的两个弟妹也不甘示弱 , 吃着碗里的,两眼却着锅里的。母亲总是默默地看着我们吃,自己顶多吃半碗粥就不再吃了。父亲贴着碗沿吸溜几口粥,会问一声母亲∶”你就吃半碗粥,能行呵?”母亲总是说∶”我饭量小,够了。”待我们都吃完了,母亲会用锅铲刮几下锅底,把粘在锅底的残糊盛进碗里,再泡上开水搅一搅喝进肚里。

    ⑥学校放暑假时,到晌午,母亲会煮一碗粉干(粉干里会掺一些剩饭或番薯),装进竹卷格儿,叫我给在田头劳作的父亲送去。临出门时,母亲有时会叮嘱一句∶”你阿爸种田用力气,路上别偷吃呵,就是你阿爸叫你吃你也别吃,晚上阿妈让你吃饱。”

    ⑦田间的父亲光着膀子,脊背晒得乌墨般黑。他把寸寸断的粉干连吃带喝,会有意剩下一些让给我吃。我想起母亲的叮嘱,便眼巴巴地摇摇头不肯吃。父亲笑笑说∶”阿爸叫你吃你就吃,阿爸不告诉你阿妈。”

    ⑧大概是在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一次上体育课,我突然晕倒了。过一会儿苏醒了过来,老师不放心,叫学生到我家通知家长把我领回去休息。是母亲急匆匆来领我的。在回家的路上经过村口的一家面店,母亲问我∶”肚子饿不?到面店吃碗面吧。”

    ⑨我当然想吃一碗鲜汤面,我咽下口水说∶”阿妈,你吃我才吃,你不吃我就回家吃番薯。”

    母亲迟疑了一下,说∶”好,阿妈身上正好有点零碎钱,阿妈也吃一碗,也好几年没吃店里的鲜面了。”

    ⑪我跟母亲面对面坐在窄桌前,待两碗汤面端上桌,我迫不及待地夹起面条往嘴里送。母亲把自己碗里的面夹了几筷子到我碗里,才开始慢慢地吃着。这时,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佝偻着背走过来,手里捏着一只磕了沿的瓷碗

    ⑫当我把一碗汤面吞进肚子里后,我见母亲碗里的面还剩下半碗。我好奇地问母亲∶”阿妈,你才吃了几口,怎么不吃了啊”

    ⑬母亲微笑一下说∶”阿妈饭量小,吃不下了。”

    ⑭母亲说完便拉起我离开面店。在走出店门口时,我无意间回头看了一眼,只见那位乞丐仰着脖子把刚才母亲的那只碗捧了个底朝天。

    ⑮在那一瞥间,朝天的碗底深深地埋进了我的心里。

    ⑯好久以前的事了,却恍若昨天。我的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

    (有删改)

    1. (1) 文章写了有关母亲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 (2) 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①如果哪餐饭有番薯米粥吃,就算好伙食了,我一口气能吃下两大碗,我的两个弟妹也不甘示弱 , 吃着碗里的,两眼却着锅里的。(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②母亲迟疑了一下,说∶”好,阿妈身上正好有点零碎钱,阿妈也吃一碗,也好几年没吃店里的鲜面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3. (3) 文章第⑩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4. (4) 文章结尾处写道”我的眼泪忍不住在眼眶里打转”,请说说”我的眼泪”包含了哪些情感。
    5. (5) 说说文章以”母亲的饭量”为题有什么作用。
  • 2. (2022八上·云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各题。

    乐  水

    贾祥伦

    ①    我国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②我不是聪明人,但却十分喜欢水。

    ③有一首写水的诗歌,也不知从哪儿抄来的,早已背得精熟,还常常用来自勉:“穿山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溪间焉能留得住/终向大海作波涛。”

    ④水是有灵气的,水是有生命的,水是有思想的,水是有精神的。水的精神是可贵的,当我萎靡不振的时候,郁郁寡欢的时候,自我陶醉的时候,水的“穿山透地不辞劳”的气魄,“到底方知出处高”的追求,“溪间焉能留得住”的境界,“终向大海作波涛”的执著,都给我以鼓舞和鞭策,那“丁丁冬冬”的水声,催我自省,催我开拓。

    ⑤我喜欢水的安分随时。你无论把它放在哪里,它都能适应:放在盆里,变作盆形;放在碗里,变作碗状;放在长江大河,便能奔腾咆哮;装进试管烧杯,也能安稳闲静。水有极强的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就是生存能力,生存能力就是发展能力,发展能力就是创造能力。人不也是如此吗?首先是生存和适应,然后才是发展和创造。试想,那种能官能民、能上能下、能进能退、能苦能乐的人,不就是具备这诸多能力吗?人在世上炼,犹如刀在石上磨,没有安分随时的处世本领,还真不好做人。

    ⑥我喜欢水的随机应变。在不同的情况下,水会有不同的变化,这本领,颇为人称道。我们平常看到的水,是液体的、流动的、不定型的,遇到天冷,会凝结成冰,宏伟巨大的冰山、冰川,是大自然塑造的水的壮美形象;遇到天气炎热,它又可以变为升腾的水蒸气,由地面飞到山顶,飞上无尽的苍穹,变成云,变成霞,以展示柔美多彩的身姿;有时候它又借助太阳的眼睛,在天上凌空架起七彩的虹桥,诱发人们丰富的想像;有时又会在海上湖面,凭空变成一座城市,一片仙境,那就是有名的海市蜃楼。水的这般神奇的变化,是令人羡慕和神往的。人当然不会像水那样一忽儿流动,一忽儿矗立,一忽儿飘曳,但人的变化还少吗?想到人的那种对外多侧面的变化,不也是奥妙无穷吗?两面三刀者有之;阳奉阴违者有之;当面是人 ,背后是鬼者有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在生活里不也是要扮演多种角色吗?水万变不离其宗,人也万变不离其宗才好,人总是人嘛!

    ⑦我喜欢水的不甘寂寞。水往洼处流,这是水有目标的运动,它总是朝那一个目标流啊流,永不休止,永不歇脚。在运动中决不寂寞,永远歌唱。一时寂寞,它便死亡,一潭死水便是。你听,水在天上歌唱;水在海里奔腾呼啸着歌唱;水在山洞滴答滴答地歌唱······水歌唱着生存,歌唱着生活。水的可贵就在于它不甘寂寞,不甘寂寞便不会寂寞,不甘寂寞也才会有快乐和幸福。是的,萨特是说过人生就是痛苦,但痛苦是幸福的源泉,这源泉的开凿,需要不甘寂寞。

    ⑧但我更喜欢的是水柔能克刚的精神,这一精神是水的魂。对此,老子在他的《道德经》里这样阐释:“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可谓鞭辟入里之论。水是天底下最柔弱的,柔情若水,感情柔到像水一样就到了极限了。但冲击坚强的东西没有能胜过水的,大海边的礁石,可谓坚强无比,但被浪花咬得全是窟窿。

     ⑨韩信当年受胯下之辱,后来又挂了相印算不算柔能克刚?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战胜了夫差算不算柔能克刚?而生活里边又有多少柔能克刚的例子!柳枝条是柔弱纤细的,在疾风暴雨中完好无损算不算柔能克刚?在自然界,新生事物总是柔弱的,而柔弱的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生机的,所以柔弱是“生”的自然法则。人法自然,就是“守柔”,守柔若强。

    1. (1)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在文中“言”的“志”是什么?
    2. (2)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⑦段划线的句子。
    3. (3) 品味语言。

      ①“人在世上炼,犹如刀在石上磨。”把“炼”换成“活”行吗?请说明理由。

      ②“大海边的礁石……但被浪花咬得全是窟窿。”把“咬”字换成“冲”行吗?请说明理由。

    4. (4) 根据文中例句各仿写一句话,要求上下文句式一致,表达同样的主题。
      ①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战胜了夫差算不算柔能克刚?

      ②柳枝条是柔弱纤细的,在疾风暴雨中完好无损算不算柔能克刚?

    5. (5) 以下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选文第④段是对上一段作者自勉的诗进行了详细地解析,以此突出了水对作者的深远影响。 B . 选文第⑥段中“人也万变不离其宗才好” 是告诉我们人需要随机应变,但也要坚持做人的宗旨。 C . 选文第⑦段中引用萨特的话只强有力地证明了人生就是痛苦。 D . 文章结尾说:“人法自然,就要“守柔”,“守柔若强。”再次强调了做到了“柔”,就如同坚强,因为柔能克刚。
  • 3. 类文赏练,阅读《距离》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距 离

    当我来到继父家时,我知道我打量那个家的目光是敌意的,我与那个家是有距离的。那陌生的屋檐下挂着惨白惨白而寒意逼人的冰凌,融化了的冰水不时地顺着瓦檐滴到墙上,发出沉重的响声。墙用石灰新刷过,隐约还露出凌乱的稻草。

    为了不影响我读书,继父把我安置在条件最好的西厢房,自己和母亲住到了阴湿的东厢房。他还特意到供销社买了一盏台灯放在我的书桌上。每天晚上,他都拿着一本从书店买来的新书,坐在我对面,陪着我学习。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坐着,偶尔翻一下书。还有几个月就中考了,每晚我都看书到很晚,然而不论多晚,他都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替我关上灯。我知道,干一天农活下来是很累的,而且我很不愿意他坐在我对面,我便对母亲说:“叫他以后晚上不要再到我房间里来。”母亲嘴唇动了动,没有说话,眼睛红红的。那天晚上,我无意中听到他对母亲说:“晚上学习辛苦,有个人陪伴,精神点!”

    以后我便没介意他陪着我看书,只是他又放了一张桌子在我房里,跟我书桌的距离

    正好足台灯光线的边缘。每天晚上,他依然陪着我一块看书,只是更安静了,翻书声也更小了.偶尔声音稍大一点,他便像做了错事的孩子一样,惊恐地抬起头看看我,见我没在意,才会继续安心地看书。就这样,直到中考前,他陪着我翻掉了厚厚十几本书。

    考试那天,他执意要骑车送我去,我没说什么。坐在后座上,看着他汗流浃背的样子,我觉得我们的距离已经缩短了.考试结束那天,他又骑了三十多里路来接我,却一点没问我考得怎样,就像来的时候一样,默默地骑着车,但我知道,我跟他的距离更近了。

    发录取通知书那天,我正在别人家玩。当我飞奔回到家门口时,他正和邮递员面对面站着。邮递员让他签收,他望了望我,又望了望邮递员,接过笔,在邮递员指的地方,打了一个钩,说:“我不识字,不会签名!”然后又禁不住自己的喜悦,朝着周围的村民笑了。这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他不识字,可他,却……”一种难言之情涌上心头,我泪流满面跪在他面前,失声喊道:“爸——”他依然只是笑,却带着几许酸楚、几许欣慰。

    夏日的阳光照着家门,我再次打量这个家时,我觉得已经与这个家没有距离了。

    1. (1) 通读全文,另选一个角度,为本文再拟写一个题目。
    2. (2)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第一段的景物描写,衬托了“我”什么样的心境?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3. (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与继父交往中的几件事情。
    4. (4) 文中有很多语句看似平常,实则包含有丰富的内容,请品析下面的几个句子。

      ①那天晚上,我无意中听到他对母亲说:“晚上学习辛苦,有个人陪伴,精神点!”

      ②就这样,直到中考前,他陪着我翻掉了厚厚十几本书。

      ③这时我的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他不识字,可他,却……”一种难言之情涌上心头,我泪流满面跪在他面前,失声喊道:“爸——”

    5. (5) 本文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首尾呼应。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6. (6) 文中的“继父”与朱自清先生笔下的“父亲”极其相似。请结合文本,说说这两个人物的相同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