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 (1) 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之者乎   行:做,实践。 B . 己所不欲,勿于人         施:施加。 C .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众       济:帮助,接济。 D . 士不可以不毅             弘:弘扬。
    2. (2)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C . 何事于仁,必也圣乎 D .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孔子告诉子贡,看到别人的错误应该终身“恕”,这里的“恕”是指宽恕。 B . 孔子认为:仁,就是推己及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就使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通达。 C . 曾子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但他又认为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道路却很遥远。 D . “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 1. (2022高二下·温州期末)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 (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统治 B . 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壅:堵塞 C .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所以:用来……的 D . 却宾客以诸侯  业:使……成就霸业
    2. (2) 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②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③居域中之大

      ④而缪公用之

      A .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 .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 .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 .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3. (3) 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 百姓乐用 B . 为客者逐 C . 江南锡金不为用 D . 振之以威怒
    4. (4)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源头不深却希望水流得长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 B .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警诫。 C .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人们)最终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恭敬而内心却不服气。 D .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那么就会使秦国无富庶的实际和强大的名声了。
    5. (5)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疏,原本是“疏通”的意思。后来作为一种公文形式,成了古代官员向帝王进言,以便使下情上达的进谏奏文。如贾谊的《论积贮疏》、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等。 B . 书,即信函。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李斯的《谏逐客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C .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等。 D .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6. (6) 请结合选文谈谈两文在劝谏背景、劝谏目的、劝谏困境等方面的异同点。
  • 2. 阅读下面的课文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悔相道之不兮,延伫乎吾将反。回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不入以离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兮,集芙蓉以为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悔相道之不兮   察:观察,了解 B . 进不入以离兮  尤:怨恨,指责 C . 质其犹未亏  昭:光明,纯洁 D . 芳菲菲其弥  章:同“彰”,明显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有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汉武帝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B . “进”,即“进身”,到朝中做官;“退”,即“隐退”,拒绝或辞去官职。 C . “衣”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遮蔽下体的裙为“裳”。 D . “四荒”即“四方”,指辽阔大地。“荒”,边远的地方。
    3. (3)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诗人后悔自己从政的人生选择,想一切从头开始。 B .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 .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用夸张的服饰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格。 D .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诗人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的坚贞。
    4. (4) 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②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 3. (2023高二下·绥中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喜使相国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 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秦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 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国之有封疆 , 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寡人虽不省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 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乎?犹且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B . 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C . 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D . 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为赵孝成王寿”的“寿”,即敬酒祝人长寿,与“(项)庄则入为寿”的“寿”同义。 B .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燕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C . 封疆,指分封的疆界,作为界域的标记,是当时被分封的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边境。 D . 所以,此处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法相同。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受到挫败,燕人便想趁机入侵。昌国君乐间表示反对,他认为纵然兵力强盛,但如此趁火打劫实属不义之举,终难取胜。 B . 燕王出兵攻打赵国之前,前往赵国的栗腹进行了错误的判断,栗腹认为赵国缺少壮丁,将对燕国十分有利。燕王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 C . 乐间的反对引发了燕王之怒,然而燕王身边的人仍然认为可以攻打赵国,不料赵国人骁勇善战,仅出兵十三万,仍能以少胜多,大败燕国人。 D . 燕王对兵败一事主动承担责任,他承认了自己错在当时没有听从乐间劝告,但也借柳下惠三黜而不去一例,对乐间离燕入赵表达了不满。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②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

    5. (5) 燕王写信给乐间的目的是什么?乐间为什么最终留在了赵国?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