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8·广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民间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散发着清新的泥土芳香,闪烁着朴素的哲理光辉,它的巨大艺术魅力经久不衰。千百年来,从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到民间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民间艺术,已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民间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亮丽多彩。

        民间文化又是传统文化遗产中最基本、最生动、最丰富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恰是中华文化最丰厚的土壤。尽管厚植文化的土壤肥沃,但从一部电影《百鸟朝凤》中,仍能看到传统民间艺术在现代化浪潮中受到的巨大冲击。这并不是个例,由于近些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变动,民间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也在改变,许多民间艺术、民间技艺的生存空间受到压缩,遭遇“边缘化”危机,甚至一些珍责的民间文化遗产随着老一代传承人的相继离去而失传。“文 化土壤”被蚕食,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将面临严峻挑战,守护民间文化刻不容缓。

        民间文化活动生于民间、兴于民间、藏于民间,是群众最真实的生命体验。传承和振兴民间文化,意味着整理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历史。实施民间典籍搜集、抢救濒危民间文艺、民间历史文化纪录创作等工程须深入民间生活;振兴传统民间技艺,做好现有的民间文化传承保护工作需行走在民间。在此过程中,还应坚持辩证取舍、扬弃继承,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鉴别和梳理,汲取优秀民间文化的精髓精华。总而言之,生活是民间文化的沃土,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发展。只有深入民间,扎根生活,去粗取精,才能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生生不息、 发展壮大提供丰厚滋养。

        民间文化薪火相传,人才是决定因素。而推动民间文化的现代化转化,首先要做好青少年一代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创新传统师徒承袭模式,让民间文化事业后继有人。还需善于运用市场机制和科技手段,推动民间文艺资源与文化创意、生态旅游等有机结合,把民间文化元素融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乡村,打造一批印刻着中华民族独特审美风范的优秀传统文化符号。

        传承民间文化就是延续我们的血脉,坚守民间文文化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振兴民间文化,关系中华文化根脉,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摘编自孙金行《传承创新,守护民族民间文化》)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间文化各个门类在我国都有悠久的历史,对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 . 中华文化尽管土壤丰厚,但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它的生存仍面临严峻挑战。 C . 整理民族文化生活的历史,扎根生活,是传承和振兴民间文化的一条有效路径。 D . 要让民间文化事业后继有人,就需要废弃传统的师徒传承模式,探索建立新模式。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民间文化遭受到了现代化浪潮的巨大冲击,面临各种危机,是本文论述的前提之一。 B . 文章提出用辩证取舍、扬弃继承的态度和方法对待民间文化,并举例进行了论证。 C . 文章从扎根民间、人才培养、运用市场机制等方面对如何守护民间文化进行了论述。 D . 文章从民族血脉和精神家园等角度指出了传承和守护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果能守住赖以生存的土壤和环境,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不会再出现问题。 B . 保护民间文化,需要根据各种民间文化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和手段。 C . 社会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今天,民间文化也需要跟随时代变迁实现现代化转化。 D . 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化需用市场机制和科技手段,说明其途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