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17九上·台州期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小童的夏天

        ①半个月前,苏小童经历了残酷的中考。按照父亲的规划:如果考上高中,就继续读书;考不上,就子承父业 , 随他一起进城挑担子卖鸡蛋。

        ②很不幸,苏小童连分数最低的三中也没考上。第二天,他就去城里找父亲。门没锁,父亲也不在家。苏小童放下行李,就向着麻将馆走去。麻将馆里烟雾弥漫,苏小童还是一眼就看到

        ③了黑着脸的父亲。父亲也看到他了,连忙向他招手:“儿子,过来给老子抓两把,改改手气。”他很

        ④不喜欢父亲打麻将,因为这事母亲和父亲多次吵架,最终母亲负气离家出走了。

        ⑤以前放暑假,他来城里找过父亲,随父亲一起去市场,有时会接过父亲的担子挑着走一段。但这次不一样,父亲专门为他准备了一副小一些的担子,还分配给他一个小菜市场。

        ⑥早上四点起床,四点二十准时出发,这样就算在路上稍微歇息,也能赶在六点半天亮之前到达目的地。这是肥皂厂外的小菜市,从天亮开始热闹起来,一直延续到八点左右,这里人买好了菜,收拾好就上班去了。小菜市就苏小童一个人卖鸡蛋,在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中,苏小童很熟练地数鸡蛋、数钱、找零。市场上的人渐渐稀少,不忙了,苏小童就点三两小面加个酱肉包子当早饭。把肚子填饱了,再买上中午晚上要吃的菜,挑着担子往回走。

        ⑦夏天的鸡蛋像阳光下的冰淇淋一样脆弱,一不小心就会坏掉。刚开始变坏的鸡蛋,表面看不出来任何变化,却难逃父亲的眼睛。周末,父亲会让苏小童和自己去同一个市场,将这些刚坏掉的鸡蛋用单独的小篮子装上,让苏小童提去卖,而且告诉大家,这是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卖鸡蛋是为了凑学费。

        ⑧独自卖了好几天的鸡蛋,苏小童发现了父亲的秘密。但他没打算忤逆父亲,还是照着父亲的吩咐,去了几百米远的小巷道,摆上装有鸡蛋的篮子,守着卖。偶尔有个人过来问,苏小童就告诉他,鸡蛋是坏的,让对方不要买。问的人就一脸复杂的表情,走了。

        ⑨过了不知道多久,下雨了。苏小童孤零零地站在雨中,父亲喊他收拾好篮子去躲雨,别把自己淋坏了,看病要花钱。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⑩这件事在苏小童的内心深处划了一道很深的口子。以前对父亲只是不喜欢,此刻却变成了怨恨。母亲不高兴父亲打麻将,所以离家出走了。想到这里,苏小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淡然的笑意——他开始筹划如何逃离,他用了足足一夜的时间来考虑自己如何才能周全地逃离父亲的魔掌。最后决定,用暑假时间挣钱凑够念高中的建设费,回到校园,绝不要子承父业

        ⑪第二天,苏小童照例挑着担子去肥皂厂外的小菜市卖鸡蛋,然后在市场安静下来的时候,找到便宜的农家菜,装进自己卖空的鸡蛋担子里,准备着下午用背篓背到大市场去卖晚市。这些菜卖相不好,但是价格便宜,加上是农家菜,所以还算抢手。

        ⑫上午从市场回来,苏小童就从买回的菜里随便挑出一点做午饭。吃完饭,父亲午休了。苏小童向邻居大叔借了个陈旧但功能尚全的冰糕箱,背着冰糕箱就出去卖冰糕了。第一声叫卖是很难喊出口的,但是只要第一声喊出来了,后面再喊就不害羞了。

        ⑬日子一晃就是八月底了。苏小童向父亲摊牌,说自己不想和他一起做生意,想回学校继续念书。父亲一脸的不屑,就你那点儿分数,还想念书?三中的分数线都没到。

        ⑭苏小童默默不语,在那里数钱。很久他才将那一堆散钱数出来:四千六百二十八块三毛。

        ⑮“这是我这个暑假自己挣到的钱,我打听过了,没到分数线念三中要交两千的“建设费”,学费是六百八。剩下的钱,足够我一学期的生活费了。”

        ⑯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他打算歇业两天,专门护送儿子回老家。

        ⑰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

    1. (1) 苏小童没有考上高中,进城准备子承父业。后来为什么又决定绝不要子承父业?阅读全文,简要分析其原因。
    2. (2) 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蕴含人物怎样的心情?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①他假装听不到父亲的话,直愣愣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

      ②看着小脸晒得如煤炭般的儿子,父亲润湿着眼睛良久,不知道说啥好。

    3. (3) 读完本文后,“父亲”这一人物引发了同学们的争论,请你联系文中父亲的社会阶层特点,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父亲这一人物的看法
    4. (4) 小说以“要知道,后天就是九月一号了”结尾,有何用意?结合文章内容,简要阐述。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 1. (2022九上·永康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槐花

    季羡林

    ①自从移家朗润园,每年在春夏之交的时候,我一出门向西走,总是清香飘拂,溢满鼻官。抬眼一看,在流满了绿水的荷塘岸边,在高高低低的土山上面,就能看到成片的洋槐,满树繁花,闪着银光;花朵缀满高树枝头,开上去,开上去,一直开到高空,让我立刻想到在新疆天池上看到的白皑皑的万古雪峰。

    ②这种槐树在北方是非常习见的树种。我虽然也陶醉于氤氲的香气中,但却从来没有认真注意过这种花树——惯了。

    ③有一年,也是在这样春夏之交的时候,我陪一位印度朋友参观北大校园。走到槐花树下,他猛然用鼻子吸了吸气,抬头看了看,眼睛瞪得又大又圆。我从前曾看到一幅印度人画的人像,为了夸大印度人眼睛之大,他把眼睛画得扩张到脸庞的外面。这一回我真仿佛看到这一位印度朋友瞪大了的眼睛扩张到了面孔以外来了。

    ④“真好看呀!这真是奇迹!”

    ⑤“什么奇迹呀?”

    ⑥“你们这样的花树。”

    ⑦“这有什么了不起呢?我们这里多得很。”

    ⑧“多得很就不了不起了吗?”

    ⑨我无言以对,看来辩论下去已经毫无意义了。可是他的话却对我起了作用:我认真注意槐花了,我仿佛第一次见到它,非常陌生,又似曾相识。我在它身上发现了许多新的以前从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⑩在沉思之余,我忽然想到,自己在印度也曾有过类似的情景。我在海德拉巴看到耸人云天的木棉树时,也曾大为惊诧。碗口大的红花挂满枝头,殷红如朝阳,灿烂似晚霞,我不禁大为慨叹:

    ⑪“真好看呀!简直神奇极了!”

    ⑫“什么神奇?”

    ⑬“这木棉花。”

    ⑭“这有什么神奇呢?我们这里到处都有。”

    ⑮陪伴我们的印度朋友满脸迷惑不解的神气。我的眼睛瞪得多大,我自己看不到。现在到了中国,在洋槐树下,轮到印度朋友(当然不是同一个人)瞪大眼睛了。

    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难道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去改变这种习惯吗?难道我们就不能永远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吗?

    ⑰我想自己先试一试看,果然有了神奇的效果。我现在再走过荷塘看到槐花,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制造出第一次见到的幻想,我不再熟视无睹,而是尽情地欣赏。槐花也仿佛是得到了知己,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洋槐,似乎在喃喃自语,又对我讲话。周围的山石树木,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一片生机,融融氤氲。荷塘里的绿水仿佛更绿了;槐树上的白花仿佛更白了;人家篱笆里开的红花仿佛更红了。风吹,鸟鸣,都洋溢着无限生气。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

    1. (1) 本文三次写槐花,由于看花的情形不同,作者对花的感受也不相同。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三次写槐花

      看花的情形

      对花的主要感受

      第一次

      在开花的季节,看到了常见的槐花

      第二次

      第三次

      亲切而充满了生气

    2. (2) 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 (3) “一切眼前的东西联在一起,汇成了宇宙的大欢畅”,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怎样才能达到这种效果?
    4. (4) 结合文中第①段画波浪线的句子和链接材料,从写作的内容和表现手法的角度比较它们的异同。

      【链接材料】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节选自《紫藤萝瀑布》)

  • 2. (2022九上·江川月考)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蝙蝠为何成为“飞行的毒库”

    ①蝙蝠身上能携带超过100种病毒,包括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亨德拉病毒、狂犬病毒等,为什么病毒总是偏爱蝙蝠呢?这就要从病毒的特点说起了。

    ②病毒是一种靠入侵细胞为生的非细胞生物,如果不入侵细胞,它马上就会进入休眠状态。而且病毒很“挑食”,通常一种病毒只会入侵一类宿主,而动物、植物、细菌都会染上不的病毒。即便同为动物,鸟类病毒也很难传染给哺乳动物,禽流感算是个特立独行的例子了。所以病毒的最佳生存策略是“传染性强且致死率低”,这样才能尽可能多地复制自己,毕竟宿主死了自己也就“断粮”了,只能坐以待毙。而蝙蝠恰恰给了病毒实现自己“毒生目标”的乐园。

    ③首先,蝙蝠是群居动物,一窝至少有100只,墨西哥无尾蝠的每平方米个体数量更是可达3000多只,一个洞穴可以住下数百万只蝙蝠。再加上蝙蝠是唯一会飞的哺乳动物,不论吃肉吃素,都有机会大范围游荡,也就更有机会传染到其他动物的身上了。其次,“带毒不死”也在蝙蝠身上得到很好体现。蝙蝠拥有哺乳动物中最强的免疫系统,能够修复自身细胞损伤,病毒一边进攻,蝙蝠的肉体一边重建,所以野外的蝙蝠很少病死。另外,作为哺乳动物中唯一的空军,蝙蝠在飞行过程中体温可以升到40℃,相当于人类的发烧状态,可以让大部分病原体失去活性。正是因为拥有这些能力,蝙蝠作为一种小动物,却不像体形类似的老鼠那么短命,寿命可以长达40岁,甚至到35岁还没有衰老迹象。有科学家认为,如果人类掌握了蝙蝠长寿的本领,可以把人类寿命延长到240岁。

    ④所以说,不是蝙蝠本身要携带大量病毒,而是蝙蝠有能力做到多次“带毒不死”,而其他动物染上一次病毒就死翘翘了,根本没机会当传染源。蝙蝠在自然界的天敌不多,除了猫头鹰和某些住在蝙蝠洞里的蛇,大部分动物想吃蝙蝠并不容易。

    ⑤很多人认为蝙蝠是有害的动物,会通过吸血来传播病毒,既然如此,那能不能像当初消灭血吸虫的宿主钉螺那样,将蝙蝠赶尽杀绝呢?当然不能!实际上,962种蝙蝠中,只有3种是吸血的,而且人血并不是它们的主食,所以蝙蝠咬人并不是病毒暴发的主要原因。蝙蝠更多的是消灭那些真正吸人血的蚊虫和农业害虫,因此它们是重要的有益动物。很多蝙蝠还会传播花粉,东南亚榴莲的唯一授粉者就是一种蝙蝠,其他植物如桃子、香蕉、龙舌兰都要靠蝙蝠传粉,还有很多水果需要通过吃水果的蝙蝠传播种子。即便是吸血蝙蝠,它唾液中的抗凝血酶也是珍贵的药物。

    ⑥另外,虽然蝙蝠非常容易传播病毒,但蝙蝠的种类和数量非常多,并不是每只蝙蝠都携带多种病毒。以狂犬病毒为例,只有不到0.5%的蝙蝠携带它,所以对蝙蝠进行种族灭绝也不科学。因此,保护蝙蝠,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1. (1) 通读全文,概括说明“蝙蝠为何会成为‘飞行的毒库’”。
    2. (2) 选文第⑤段画波浪线句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 (3) 选文中第②段中加点词语“通常”能否删掉?为什么?

      通常一种病毒只会入侵一类宿主

    4. (4) 请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正确的一项。(   )
      A . 蝙蝠身上能携带100种病毒,包括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享德拉病毒、狂犬病毒等。 B . 蝙蝠在飞行过程中体温可以升到40℃,此时蝙蝠体内所有的病原体会失去活性。 C . 很多的蝙蝠是有益动物,可以传播花粉和种子,还可以消灭吸人血的蚊虫和农业害虫。 D . 本文属于事物说明文,说明对象是蝙蝠。
  • 3. 阅读理解

    论教养

    [苏联]德米特里•谢尔盖耶维奇•利哈乔夫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但是必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养。

    我不敢贸然提供有关教养的“处方”,因为我不认为自己是教养完美的典范。不过,我倒是愿意就某些想法跟读者交换意见。

    比方说,我确信,一个人是不是真正有教养,首先要看他在自己家里、在自己亲属之间的表现,看他和亲人们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一个男人,假如他在街道能为陌生的妇女让路,让她先行,乘坐公共汽车时,能让妇女首先上车,甚至亲手为她把车门打开,可是他在家里,却懒得帮助疲惫不堪的妻子刷洗餐具——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个男人还存在着教养上的缺陷。

    假如一个男人跟朋友和熟人见面时彬彬有礼,可是在家里对妻子儿女动不动就大发雷霆——那就可以肯定他不是个有教养的人。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亲人的性格、心理缺乏了解,对他们的习惯和愿望总是漠不关心,那就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已经进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关爱看作理所当然的事情,与此同时却看不到父母也需要关爱和帮助,那么同样不能说他是个有教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在家里,不管是不是有人在看书或者在做功课,即便做功课的是他年龄幼小的孩子,他都不管不顾地打开收音机或者电视,并且把音量放得很大,或者随心所欲地高声说话——那么,可以断定这个人缺乏教养,而且他永远也不会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有涵养的人。

    假如一个人喜欢跟妻子或者孩子们开玩笑,却不顾及他们的自尊心,尤其是当有外人在场的时候,还要一意孤行,恕我直言,这样的人简直蠢到了极点!

    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对他来说,礼貌待人不仅习以为常,轻松自然,而且能让他心情愉快。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有句谚语说得好:国王的礼貌是恪守时间)。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致——无论是在家里、在学校、在研究所、在供职的单位,还是在商场,或者在公共汽车上,他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谈论“风度”的书籍很多。在社会交往中,比如出门做客或者在家接待客人,在剧场,在工作场合,人究竟该如何自持?如何举止有度?怎么样对待老人和孩子?怎么样谈吐才算得体,不致使对方听了感到难堪?怎么样打扮才算合适,不致让周围的人们侧目而视?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书大都有详尽的论述。遗憾的是,人们却很少从这些书中汲取有益的见解。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我认为原因在于这些讲解优雅风度的著作有个缺陷,就是很少解释人们为什么需要优雅风度,其必要性究竟何在。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扭捏作态。

    当然,优雅风度可能是非常外在的。但是就整体而论,优雅风度是靠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人的经验积淀而成的,并且标志着人们渴望变得更高尚,渴望生活更优越、更美好的愿望,这是一种世代相传、持续不懈的追求。

    问题的关键究竟何在呢?要养成优雅风度应该遵循哪些准则?——收集那些难以逐一熟记的行为举止的“道德箴言”,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呢?

    一切优雅风度的基础其实是一种关照态度——时时刻刻要记住:一个人不应该妨碍他人的生活,要让大家都有良好的自我感觉。

    切记不要互相妨碍,因此不应当大声喧哗。听到吵闹声不必捂住耳朵——在许多场合未必能做到这一点。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切记避免吧嗒嘴,把汤匙放在碟子上的时候不要弄出声响,喝汤时也不要有声音;嘴里嚼东西的时候不要说话,免得坐在旁边的人担心;不要把勺子放在桌子上,免得给邻座的人造成不便。穿着要整洁,表明你对别人的尊重。敬重客人,敬重主人,或者说得更简单一点,敬重路上的行人,不要让大家对你侧目而视。不要连续不断地开玩笑,说俏皮话,讲笑话,弄得旁边的客人心烦,尤其是重复别人已经说过、听你说话的人已经听过的笑话,那更加让人厌倦。絮絮叨叨会让谈话的对方陷入尴尬的境地。切记不要只顾自己说笑逗别人开心,也要让其他人有机会说点什么。动作举止、衣饰服装、走路的步态,一切都要有分寸,力求优雅。要知道任何优雅都不会让人厌烦。优雅是“社会共享的”。因此,在有教养的优雅举止中总是包容着深刻的含义。不要以为优雅仅仅是徒有其表的举止。你是凭借自己的举止表现你的素质。自我修养,与其说是注重行为举止,莫如说是重视行为举止的内涵,是以慎重的态度对待世界:敬重社会,珍惜大自然,甚至珍惜动物,珍惜花草树木,珍惜当地的美丽风光,珍惜你居住地的历史,等等。

    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换句话说,你会自然而然地记住保持优雅举止的具体做法,你将乐于实施并且善于把这些法则付诸实践。

    1. (1) 作者认为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是什么?
    2. (2) 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