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
  • 1. 课外阅读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①少年时期袁隆平曾目睹家乡闹饥荒的情景,决心要让人们吃饱饭。一天,他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他和朋支们坐在稻穗下乘凉……这个“禾下乘凉梦”烙印在他的心中。

    ②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了一株有230粒稻谷的稻子!他高兴极了,给它取名“鹤立鸡群”。第二年,“鹤立鸡群”的种子长出的稻子并不好,高高矮矮,参差不齐,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鹤立鸡群”是有优势的天然杂交水稻。“天然杂交水稻属于偶然现象,我可以研究人工杂交水稻!”想到这里,袁隆平充满了干劲。

    ③1964年6月下旬,正是早稻吐穗扬花的季节,袁隆平和妻子在湖南安江农校周边的稻田里开始了寻找之旅,因为在强光下观察效果最好,所以袁隆平总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走进蒸笼一样的稻田,他肩上斜挎着一只标本夹,右手一只镊子,左手一个放大镜,一朵一朵地观察稻花。串串汗珠不断从他的脸上滚落下来,身上的白衬衫早已被汗水浸透,变得有些发黄,只见他不时用衣袖胡乱擦一把脸,接着又低头沉入放大镜下的微观世界,在他眼里,除了田野里那些正开得洋洋洒洒的稻花,世间其他的一切仿佛都已不复存在。

    ④一天,两天,三天……十三天过去了,袁隆平大海捞针般的寻觅毫无进展。他拖着疲意的身子,好不容易走到田头的苦楝树下,靠在树干上,就昏了过去,醒来之后,他喝了几口水,又走进农田,妻子埋怨他:“你不要命了。”他笑着说:“命还是要的,这条命要跟时间赛跑呢,再不抓紧,过几天扬花季节就要结束了”。

    ⑤十六天后,袁隆平在勘察第6400株稻穗时,终于发现了第一株天然雄性败育株,但太少了,不够做试验,袁隆平继续寻找。

    ⑥1965年夏天,袁隆平又找到了5株天然雄性败育株。他把这些稻株视如珍宝。春天来了,他在试验田里亲自耕耘,亲自播种,陪伴秧苗茁壮成长。好多年过去,试验仍然没有成功。袁隆平没有放弃,决定去荒野里寻找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

    ⑦1970年10月,袁隆平团队才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野生稻。后来,这林野生水稻被取名为“野败”,成了杂交水稻的好妈妈。

    ⑧1973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解决了中国人吃不饱饭的问题。1979年杂交水稻首次“走出”中国,现已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推广,在国外的种植面积达数百万公顷,杂交水稻的研究,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⑨因此,人们把杂交水稻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也名扬中外,这个一生从未停下脚步的老人,从没忘记那个美丽的“禾下乘凉梦”。

    1. (1) 短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袁隆平的三次发现和研究经历,快速浏览全文,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三次发现和研究经历中,详写了 。(填序号)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禾下乘凉梦”,起到了 的作用。

    2. (2) 关于“禾下乘凉梦”,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____。
      A . “禾下乘凉梦”并不是在追求乘凉,而是在勾画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画面。 B . 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梦”,强调袁爷爷享受在稻田里乘凉的安逸和自由。 C . 这个梦想虽有些夸张,但在袁爷爷几十年的奋斗中,正一步步走向现实。 D . 这不仅是一个梦,也是袁隆平爷爷实现“杂交水稻解决温饱问题”的动力。
    3. (3) 默读短文,关注人物的言行、神态,可以品味出人物的精神品质。如阅读③④自然段,我们从“总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走进蒸笼一样的稻田”,可以读出袁隆平为了在最佳时段寻找稻花,不惧骄阳、不怕炎热的吃苦精神;从“拖着疲惫的身子”“昏了过去”“喝了几口水,又走进农田”这一连串的动作,可以读出 ;从他和妻子的对话中,还可以读出 
    4. (4) 为了寻找一株雄性败育株,袁隆平爷爷整整花了十六天的时间,勘察了6400株稻穗,顶着烈日,甚至疲惫地晕倒。玲玲同学认为他这样做非常不值得,请联系上下文,尝试用几句话说服玲玲。

      我认为袁隆平爷爷这样做是值得的,因为:。2019年,袁隆平、屠呦呦等获得“共和国勋章”。阅读下面这则颁奖辞,结合选文,给袁隆平爷爷写一则颁奖辞。

      【屠呦呦】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带领团队攻坚克难,青蒿素的研究,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袁隆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