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道德与法治 /
  • 1. (2023七上·赵县) 走进中学时代

    材料一:87岁高龄的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裙出生于天津。1937年七七事变,北平和天津相继沦陷,6岁的刘宝瑞听到了南开中学被轰炸的炮声。饱受压迫和欺辱的少年经历,让刘宝建坚定了日后的“走法”——科学救国。刘宝裙特别为自己的母校南开中学自豪。“我们的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当时的校长是张伯苓先生。这里培养出了六十几位院士和两位总理。”刘宝瑶遇到了颇具才情的老师,被培养成了思维活跃的“多面手”。就像南开中学校训要求的那样,刘宝瑶不但努力进取,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同时也成为一个拥有“完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对此,他十分感念自己的中学时代。

    材料二:12岁时,周恩来在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有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即立志。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魏校长讲到精彩处突然停顿下来,问大家:“读书为了什么?”有人回答:“为名利而读书。”还有人回答:“为做官而读书。”而周恩来却响亮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句响亮的誓言,一个远大的志向,激励着周恩来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 (1) 据材料一,简要说明中学时代对刘宝珊院士的成长带来的影响。
    2. (2) 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人物事迹分析少年时的梦想具有怎样的特点?
    3. (3) 综合两则材料,概括对当代青少年实现自己的梦想有何启示?
    4. (4) 不忘初心,不负时代,无愧历史。请列举一位为实现中国梦不断奋斗的模范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并说出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