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红军主力以外,成千上万的红区农民也开始行军——男女老幼、党与非党的都有。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东西,都装在螺丁和邢的背上带走,组成一支奇特的队伍。随着征途的拉长,这些负担大部分都得在中途扔掉。据红军告诉我 , 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的银洋,都埋在他们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 , 现在遭到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

    (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人民文学出版社)

    材料二

    与冰冷的大雨、稀薄的空气和近似陷阱的泥潭相比,最大的威胁还是缺粮。一旦进入松潘大草地,几乎所有的死亡和消耗都与无法得到补充有关。尽管事先用强制的方式要求官兵筹集和携带至少可以支持一周左右的粮食,但实际能够筹到的粮食十分有限。

    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也断粮了。开始的时候还可以用野菜充饥,很快就连这些东西都找不到了。彭德怀命令他的老饲养员把连同他的坐骑在内的六头牲口全部杀掉。老饲养员急得直落泪,因为他知道彭德怀对他那头大黑骡子感情很深,平时无论他心情多么不好,只要看见大黑骡子,脸上就有了笑容。为了这个,老饲养员经常和大黑骡子一起分享自己的干粮。

    大黑骡子在彭德怀面前十分温顺,但是打仗的时候却毫无畏惧。部队过湘江的时候。不少不会游泳的战士都是拉着它的尾巴才死里逃生的。它在那条被敌机狂轰滥炸的大江中游了好几个来回。平时行军的时候,它不是驮器材,就是驮伤员。部队翻越夹金山大雪山,它的背上不但有沉重的行李,还有几个走不动的战士,尾巴上还拖着两个小红军。当时老饲养员万分心疼,生怕大黑骡子会累死。

    彭德怀的命令下达之后,老饲养员和警卫员都不愿意去执行。彭德怀命令军团部的一名干部去。干部带上了名叫印荣辉的战士。印荣辉后来回忆说,六头牲口被集中在一起,二十分钟过去了,谁也不开枪。【A】彭德怀又着腰站在远处喊∶“开枪!立即开枪!”最后,那位干部开枪了,用机枪扫。五头牲口倒下了,可那头大黑骡子依然安静地站着。是个老兵,根本不害怕枪声。【B】老饲养员扑上去抱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喊∶"把留下!把留下!”彭德怀走过去,低声说∶“同志,人比牲口重要。”然后,他看了那个干部一眼,干部又开了一枪,大黑骡子很慢地倒了下去。老饲养员趴在它身上失声痛哭,就是不让人对它动刀。彭德怀转身走了,看得出来,他不忍心回头。彭德怀自己不吃,也不允许军团部的人吃。包括大黑骡子在内的六头牲口的肉全部给部队送去了。彭德怀还特别嘱咐,好肉要分给战士,特别是伤员和病员。干部们要分,就分一点下水和杂碎。老红军印荣辉说∶“这些肉不知救了多少红军的命。”

    (节选自王树增《长征》第十四章,人民文学出版社)

    材料三

    红军的西北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其核心力量仍完整无损,其军心士气和政治意志的坚强显然一如往昔。共产党人认为,而且显然也这么相信,他们是在向抗日前线进军,而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这帮助他们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进军到战略要地西北去,无疑是他们大转移的第二个基本原因。他们正确地预见到这个地区要对中、日、苏的当前命运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后来的历史证明,他们强调这个原因是完全正确的。这种宣传上的巧妙手法必须看成是杰出的政治战略。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大规模的转移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红军经过的省份有两亿多人民。在战斗的间隙,他们每占一个城镇,就召开群众大会,举行戏剧演出,重“征”富人,解放许多“奴隶”,宣传“自由、平等、民主”,没收卖国贼的财产,把他们的财物分配给穷人。现在有千百万的农民看到了红军,听到了他们的讲话,不再感到害怕了。红军解释了土地革命的目的和他们的抗日政策。他们武装了千千万万的农民,留下干部来训练游击队,使南京军队从此疲于奔命。在漫长的艰苦的征途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倒下了,可是另外又有成千上万的人——农民、学徒、奴隶、国民党逃兵、工人、一切赤贫如洗的人们——参加进来充实了行列。

    (节选自斯诺《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人民文学出版社)

    1. (1) 下列有关三则材料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中,加点词语“据红军告诉我”“他们说”,交代了消息的准确来源,体现了纪实文学“用事实说话”的特点。 B . 材料一中,划波浪线中的信号,指的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信号。到那时,苏区农民就会把埋下的东西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 C . 材料二中,在叙述中,作者将代词“它”改成了“他”,既表达了作者对这位特殊"战士"的敬意,也表达了老饲养员对大黑骡子的深情。 D . 材料三中,作者认为红军长征无疑是一场战略撤退,但不能说是溃退,因为红军终于到达了目的地,虽然他们还不能完全确定这个地区的重要性。
    2. (2) 请结合材料二中划线的【A】句或【B】句,谈谈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纪实作品的)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

      (摘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

    3. (3) 材料二突出表现了彭德怀怎样的品质?红军的许多领导人都有这样的品质,请从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中再举一例。
    4. (4) 请结合材料三,简述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

      (摘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

    5. (5) 请结合三则材料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红军长征取得胜利的原因(至少三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