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三上·巴南月考)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杨晓慧:在文学作品中,河流经常被比作母亲,作为一种“养育者”的形象被歌颂。您能否谈谈河流与文学的联系?

    熊召政:我大概是2014年应邀访问俄罗斯,在俄罗斯国家图书馆做了一个演讲,题目是《长江与伏尔加河上的文学波涛》。其中,我讲到了中国的长江和俄罗斯的伏尔加河,都是值得世人景仰的河流,它们的波涛都是母亲河里丰满而甘甜的乳汁,养育出两个国家一代又一代伟大而杰出的作家、诗人、艺术家。我讲了长江流域的屈原、李白、苏东坡这几个代表,以及伏尔加河旁边的普希金、托尔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例子。

    我们都是受河流养育的。从我自身来讲,小时候坐在家乡的小河边,我常常想入非非:从飞鸟虫鱼到日落月起,我想象它们的语言、它们的亲人、它们归家的路。我曾经发表过一首长诗《长江情思》:“长江啊,在你两岸的青枫林里,7繁衍出多少淳朴的子民?……我有幸在你一条支流的边上降临人世,/呱呱坠地,就闻到你波涛远荡的芬芳……”表达了我对长江无比崇敬的情怀。母亲河养育我们,不仅仅是养育我们的身体,养育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养育我们的精神,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作家。

    杨晓慧:正如您所说,河流不仅供养人类的物质生活,而且影响人类的精神生活。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河流,会产生形态各异的审美意识、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等,孕育出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家、作品。即使同饮长江水,不同流域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您能否比较一下长江沿岸的作家在精神气质方面的地域差异?

    熊召政:我们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长江从三江源出发,由西向东流,最后流入太平洋。由于长江流经很多地区,它们的气候、地形物产、风俗各不相同,长江沿岸的地域文化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我曾经在北京大学做过一个演讲《楚人的文化精神》,将长江文化主要分为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和下游的吴越文化。上游的人们接近天,文化接近于神秘,接近于天道,最虔诚的宗教信徒都在上游,像西藏、青海、四川的很多地方;中游文化更接近于怎样战胜自然,中游人战天斗地的文武之道很强,有一种非常硬朗强健的风格,不按照游戏规则出牌;下游吴越之地很少有天灾,是真正的鱼米之乡,财富蓄积得多,生活必然精致,人也会变得优雅。所以我说,巴罚出鬼才,荆楚出天才,吴越出人才。

    (摘编自熊召政口杨晓慧《文章千秋事江河万古流——关于河流与文明的对话》)

    材料二:

    诗化小说是一种追求诗美效果的小说,是小说与诗融合、渗透后出现的一种边缘体裁。虽然河流并不是诗化小说的必要元素,诗化小说也并不都是河流文学,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化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均与河流相关,如鲁迅《故乡》《社戏》、废名《桥》、萧红《呼兰河传》、沈从文《边城》《长河》、孙犁《荷花淀》《芦花荡》、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等均是如此,这绝非偶然之事。

    河流自然流动的特性常常牵动文学家主体的思绪,有助于激发他们的诗情与哲思,正如达肯所认识到的那样:“河流又常足以引起人们的想象。无论何人,当其耳听奔流的水声,目睹奔流的水色,总觉得悠然神往。河流诱人的魔力,我们是领教过的……”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望河则情、意也会沛然在心胸,这是河流这一灵动的自然景观对人的主观情绪的影响,因而那些长期临河而居或偶然一睹河流风采的文学家就自有一种诗性升华。

    沈从文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沈从文道出了家乡的河水对他的情感个性的影响,正是那一派流动的清波使得他的“情感流动而不凝固”,河的流动性直接影响到了他的情感个性,正是那流动的河水,塑造了他的审美观,才使得他的作品诗化,如水一般明澈、淡然。

    河流作为一种流动的自然景观,进入文学作品,在文学家的审美观照下,非常适宜一种诗意意象的营造,自《诗经》《楚辞》以来,河里的沙洲、河边的少女等河流意象都是中国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中国文学已经赋予了河流意象的诸多诗的内蕴,进入现代,河流意象的诗性并没有减退,河流依然是诗人吟咏的重要对象,河流作为一种诗性话语而存在很多文学文本中,如徐志摩的康河、沈从文的辰河、张炜的芦青河等,甚至像俞平伯、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的秦淮河虽已褪去旧时繁华,充满腐朽没落的气息,但那仍然是一种诗意,一种颓败的诗意。

    (摘编自蒋林欣《河流:独特的现代文学乡土空间》)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杨晓慧在访谈中直接向熊召政提出了具有总纲性质的问题,即如何看待河流与文学的关系。 B . 熊召政引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对长江的崇敬之情,进而重点讴歌长江在物质上给予人们的帮助。 C . 蒋林欣列举鲁迅等诗化小说家及其代表作,意在强调河流对诗化小说存在一定的影响。 D . 河里的沙洲等河流意象很早就在中国的诗歌作品中出现,其被中国文学赋予了诸多诗的内涵。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与材料二所用的文本形式虽然不同,但是都围绕着河流与文学的关系阐述。 B . 熊召政认为,虽然长江流经巴蜀、荆楚与吴越,但是这三个区域的文化精神并不相同。 C . 蒋林欣认为,河流这一灵动的自然景观会对长期临河而居的作家产生一定的影响。 D . 两则材料的语言表达得像诗歌一样优美,结构也相同,都用了并列式结构,更显严谨。
    3.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 沈从文将人物置于自己二十岁前一直生活过的沅水上,使《边城》有如水的清新俊逸风格。 B . 老子在涡河边长大,使他善以水为喻,《道德经》中“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出了人生哲理。 C .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营造了安静和谐的生活。 D . 关汉卿有感于当时社会黑暗,创作杂剧《窦娥冤》。
    4. (4) 作家徐则臣说“河流是往世界流动的,它流到哪里对世界的想象就会走到哪里”,请结合材料二概括流动的河流对文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5. (5) 北临长江、内有著名秦淮河的南京被誉为“世界文学之都”。请你结合材料一,谈谈南京被誉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