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辽宁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必然为世界注入一股强大的力量,在中国推进现代化,正像是给世界经济发展的航船加注“压舱石”、增添“稳定器”、装上“发动机”。 

     近年来,中国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持续放宽外资市场准入,金融等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升,还举办了服贸会、进博会、消博会等一系列国际经贸盛会。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环境越来越好、服务越来越优,展现大国开放融通的广阔胸怀。今天的中国,与世界融合的深度前所未有;今天的中国,更深度地嵌入全球供应链;今天的中国,不仅是“世界工厂”,更是各国青睐的“世界市场”。 

     《拥抱绿色发展新范式——中国碳中和政策框架研究报告》合著者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表示,对于全球而言,之所以中国经验非常重要,是因为中国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个身处工业化过程当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然拥有很大比重的重工业,第三产业占比仅为54%。在这样一种范式下,一个国家经济的绿色转型其实是面对着巨大挑战的。这个挑战属于中国,同样属于很多低收入国家、新兴市场。而发达国家进入到碳达峰、碳中和时,其服务业可能占到 84%,增长在1.5%至2%之间。“这种范式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会用一种绿色转型的模型给世界做出贡献,这当然是一个正面积极的贡献。” 

     事实证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贸易伙伴国的经济、科技、生态全方位发展。 

     (摘编自刘迪《听!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回响》) 

     材料二: 

     处于相对分散状态的古代世界,各个地区虽然在生活环境、宗教信仰、文化整是上各不相同,但都有探究“世界”、探寻“全球”的愿望。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就是对已知世界的记录与探寻,几乎涉及古代希腊人所知道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罗马时代的波里比阿用联系的眼光看待历史和当时所知的世界,不但记录了罗马世界,而且对罗马边界以外的世界感兴趣,他认为“在这之前,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几乎都是零星的,因为每一个事件从开始到结束,都是针对世界上发生的那个地方的。但从那时起,历史就像一个整体,因为在意大利、利比亚、亚洲和希腊发生的事件都是相互关联的,一切都趋向于一个单一结果。”可马迁的《史记》更是涵盖了从已知最早时代到他自己时代近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其中的《大宛列传》是中国最早的边疆和域外地理记载。虽然这些历史记述的目的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能超越地方偏见和狭隘认识,从更广阔的角度理解人类彼此之间的联系。 

     1500年以前,世界各地都沿着自己的道路发展,彼此虽有各种有形无形的联系,但并没有世界范围的压倒性的殖民与霸权。伴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而来的是西欧的扩张时代。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加速“西欧世界”成为“西方世界”:产生了跨洲或跨区域的活动;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跨洲的权力流动日益加强并形成权力网络;全球性的货物、资本、人员、观念、思想的流通越来越频繁,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组成部分。人类历史上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中国也不能例外。钱穆先生那种中国文化可以按照自身节奏发展下去的观念:“若照中国文化的自然趋向,继续向前,没有外力摧残阻抑,他的前程是很鲜明的,他将不会有崇尚权力的独裁与专制的政府,他将不会有资本主义的经济上之畸形发展。他将没有民族界线与国际斗争,他将没有宗教信仰上不相容忍之冲突与现世厌倦。他将是一个现实人生之继续扩大与终极融和。”——毕竟是夫子自道式的乌托邦。中国文化改变世界,也在被世界改变。 

     人们对于全球化有多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全球化体现了远近地区的相互联系,使社会活动和权力网络的范围大大扩展;有人认为全球化是世界范围内社会关系的强化,在这种强化的关系中,本地事件被远方事件影响;有人认为全球化一词既表示世界的压缩,也表示世界作为一个实体的更大存在。但无论如何界定,全球化的核心都是人与物之间超越时空的相互联系、相互交流,且具有超越领土、超越民族、超越国家的特性。全球化可以被定义为社会关系在空间上的延展和时间上的延伸,是全世界的个人、组织、民族、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变得越来越紧密并相互依赖的过程。“二战”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国际通信网络、商业交易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的一体化使全球化的步伐加快、密度加大、程度加深。如文化的全球化,即被认为是不同文化背景人口的流动、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大众旅游的兴起和消费主义的全球传播的结果,这些都有着取代或补充更多本地文化的效果。如此现实之下,我们能回避全球意识的培养吗?能回避全球史教育吗?能回避全球化的历史吗? 

     全球化影响范围之广,涵盖领域之多,嵌入生活之深,使得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全球史教育。全球史教育,既是历史教育,也是文化教育,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下认识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群体、中国与世界的新视野、新路径。早在16世纪,即决心要成为一名“世界公民”的荷兰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Erasmus,1466—1536年)在《论基督君主的教育》中表示,要塑造一位良君,最重要的就是人文的教育,因为广泛的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对人类事务的敏感性和理解。可见,理解世界就是理解自身,创造自身就是创造世界。 

     (摘编自陈恒《在世界的多样性中理解科学与人文》)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中国的改革开放展现出大国的广阔胸怀,当今的中国不仅成为“世界市场”,更成为“世界工厂”。 B . 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高质量发展,将对贸易伙伴国的经济、科技等全方位发展更加有利。 C . 古代世界处于相对分散状态,虽然在生活、宗教、文化方面各不相同,但人们都对探究外部世界感兴趣。 D . 尽管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是多重不同的,但人与物之间超越时空相互联系、交流的核心是不变的。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 
      A . 出台外商投资法实施条例和举办一系列国际经贸盛会,都是我国推进现代化、与世界融合的具体措施。 B .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经济的绿色转型面对着巨大的挑战,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范式不一样。 C .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在人们日常生活日益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的全球化时代,依然可以保持自身节奏而独立发展。 D . 人类受全球化影响,对各种事务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人类对自身的理解与创造,也影响着世界的前行。
    3.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回响”的一项是 ____ 
      A . 中国式现代化能够丰富世界探索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够为世界共同繁荣注入新动能。 B . 2023年4月21日,“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蓝厅论坛在上海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政府、智库、企业、媒体的代表会聚于此。 C . 在现代化的道路上,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 D . 博物馆呈现出的绝不只是“古旧”的“遗产”,特别要注重将文物和传统文化的展示与当代中国的审美和生活相结合。
    4. (4) 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 (5) 如何理解“理解世界就是理解自身,创造自身就是创造世界”这句话呢?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