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魏郑公传

    曾巩

    余观太宗常屈己以从群臣之议,而魏郑公之徒,喜遭其时,感知己之遇,事之大小,无不谏诤,虽其忠诚所自至,亦得君以然也。则思唐之所以治,太宗之所以称贤主,而前世之君不及者,其渊源皆出于此也。能知其有此者,以其书存也。

    夫君之使臣与臣之君者何?大公至正之道而已矣。大公至正之道非灭人言以掩己过取小亮以私其君此其不可者也。又有甚不可者,夫以谏诤为当掩,是以谏诤为非美也,则后世谁复当谏诤乎?况前代之君有纳谏之美,而后世不见,则非惟失一时之公,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太宗末年,群下既知此意而不言,渐不知天下之得失。至于辽东之败,而始恨郑公不在世,未尝知其悔之萌芽出于此也。

    夫伊尹、周公何如人也?伊尹、周公之谏切其君者,其言至深,而其事至迫也。存之于书,未尝掩焉。至今称太甲、成王为贤君,而伊尹、周公为良相者,以其书可见也。令当时削而弃之,成区区之小让,则后世何所据依而谏,又何以知其贤且良与?桀、纣、幽、厉、始皇之亡,则其臣之谏词无见焉,非其史之遗,乃天下不敢言而然也。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或曰:“《春秋》之法,为尊亲贤者讳,与此其戾也……然则焚稿者非欤?”曰:焚稿者谁欤?非伊尹、周公为之也,近世取区区之小亮者为之耳,其事又未是也。何则?以焚其稿为掩君之过,而使后世传之,则是使后世不见稿之是非,而必其过常在于君,美常在于己也,岂爱其君之谓欤?

    (节选自《曾巩集》,有删改)

    1. (1)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大公至正之道A非灭人言B以掩己C过D取小亮E以私F其君G此H其不可者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魏郑公,在文中指唐朝政治家魏征,他被封郑国公,“公”是朝廷赐予他的爵位。 B . 事,指侍奉,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文武争驰,在君无事”的“事”意思不同。 C . 区区,指不重要,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意思相同。 D . 《春秋》,儒家经典之一,相传由孔子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曾巩在文中认为后人应该正确地看待直言进谏,明确指出直言进谏不应当被掩饰,应当把直言进谏看作一件好事,如此,后人才会效仿前人。 B . 伊尹、周公尽心辅佐君王,因为世人的口头相传,伊尹、周公良相的美名得以流传后世,后人才知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并效法他们直言进谏。 C . 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秦始皇灭亡后,看不到他们臣子的谏词,在曾巩看来不是当时史官遗漏没记,而是天下人都不敢进言的结果。 D . 曾巩认为,近世为取得小信的人用焚稿来掩饰君王的过错,这会使后人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认为过错通常在君主,这样做对君王无益。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又将使后世之君,谓前代无谏诤之事,是启其怠且忌矣。

      ②则谏诤之无传,乃此数君之所以益暴其恶于后世而已矣。

    5. (5) 唐太宗能够成为前代无人能比的贤君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