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上·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期以来,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存在着不同理解。一些观点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的形成原因较为多样和复杂,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个重要来源。黑格尔就提出东西方拥有不同文明体系的观点: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是内陆文化,是僵化和停滞的;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是海洋文化,是进取和创新的,这种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差异。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不符合历史实际。

    中华传统文化是开放包容的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海洋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陆地和海洋的双重品格,海洋特质是其鲜明的文化特征之一。中国既有广袤的大陆,也有辽阔的海疆,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悠久的海洋文化,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考古学家在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就发现了海蚌壳、海鱼骨等遗存。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逐渐丰富和拓展。秦始皇曾数次东巡,并派徐福率众东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海上航行的明确记载。《庄子》《山海经》等大量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也都不乏对海洋的描述,特别是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记载,都是时人利用海洋的真实写照。汉代则有了国人走向远海更为具体的文献记载,“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扬帆远航,贸易与交流东到日韩,南至东南亚各国。

    六朝隋唐时期,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显著推进。三国时期,造船技术进一步提升,魏国曾在青、兖、幽、冀四州大造海船,当时东吴的造船业最为发达,船舶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分隔舱技术,即使个别船舱受损进水也不影响航行。据史料记载,孙权曾派遣船队进行了数次大规模海上远航,远至台湾、东南亚等地。唐代不仅陆上疆域广阔,对于海洋的控制和影响也实现了空前拓展。唐代的造船技术更加高超,船体设计、船帆制造以及轮桥起重技术等诸多领域都有新的发明。在与日本等国的海战中,唐朝船队多次取得胜利。唐代开始设置市舶司,专门管理对外交往和对外贸易,这是针对海洋经贸最早的官方常设机构。沿海港口城市也随之快速发展,广州、宁波、泉州等地都有规模很大的港口。《新唐书·地理志》等典籍对于当时海洋贸易、对外交往等的记述更为详尽,记录了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印尼等地绕过马六甲海峡到达西亚的远洋航线及沿线各国风貌。

    宋元时期,古代中国的海洋文化发展达到一个相对的高峰。宋代特别是南宋高度重视海洋贸易,明确提出了“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建立了更为完备的市舶机构,对海洋贸易采取了宽松开放的政策,对外贸易的重心从陆上转至海洋,航海技术进一步提升,海洋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

    明清两朝是海洋文化跌宕起伏、曲折发展的时期。一方面,明代前期经由海洋的对外交流达到巅峰,郑和率领规模庞大的船队七下西洋,航路最远抵达非洲,时间跨度长达近30年,是古代航海史上规模空前的壮举。另一方面,明中叶之后,明清两朝不同程度推行过一些“海禁”政策,甚至进一步发展为闭关锁国,阻滞了海洋文化的发展。

    基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各历史阶段的总体性特征的研判,不难看出其鲜明的海洋特质。文化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形成的,同样也不是一个时期的停顿或波折所能截断的,历史长河在征途中激起的浪花乃至曲折的迂回,并不能改变其奔流入海的大势,明清海洋政策阶段性变化造成的影响也无法抹杀中华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

    同时应当看到,中华传统文化是多元同构的文化,就文化内涵的诸多构成特质而言,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特质并非相互割裂、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的关系。正因如此,中华传统文化天下大同、协和万邦、开放包容、开拓进取等精神内涵不断得到增强。首先,开放包容是中华海洋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例如,妈祖信仰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精神的一个生动例证。宋代以来,妈祖信仰不断丰富发展,如今其影响遍及世界各地。就文化特征而言,妈祖信仰蕴含的大爱精神正是海洋文化开放包容特征的重要体现。其次,开放包容也是中华海洋文化的基本特质。纵观西方几百年来的海洋史,可以说是一部殖民和掠夺的历史,在海洋贸易的过程中带有强烈的侵略性和扩张性。但中华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传统。早在两汉时期,中华先民的海洋活动就以各国的相互交流、往来互信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再次,开拓进取是中华海洋文化的重要精神特质。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这一自然属性令海洋文化富于开拓冒险精神。我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沿海各地区的百姓很早就有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逐步形成了充满活力、敢拼会赢的社会文化氛围。

    (摘编自林大志《浅谈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

    1.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简单地认为中华文明属于大陆文明,中华传统文化以内陆文明为底色,与海洋关系不大,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狭隘的。 B . 中华传统文化的海洋特质孕育于远古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北京周口店山顶洞遗址中发现的海蚌壳等遗存即是其典型佐证。 C .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多元同构的特点,其海洋文化特质与其他构成特质有机共生、同构融合,精神内涵因之不断得到增强。 D . 大海波涛汹涌、深广难测的自然属性,沿海百姓搏击风浪、逐海谋生的传统促进了充满活力、富于开拓冒险精神的海洋文化的产生。
    2.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与利用不断深化,刳木为舟、煮海为盐等早期古代经典文献中的记载就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利用海洋的情况。 B . 唐代高超的造船技术、市舶司的设置,推动了当时海洋贸易、对外交往、港口城市的发展,《新唐书·地理志》对此有详细的记载。 C . 南宋时期海洋文化进一步发展,与其“开洋裕国”的基本国策、宽松开放的海洋贸易政策、不断完善的市舶机构等因素都有很大关系。 D . 明代海洋文化曲折发展,既有郑和七下西洋,也有“海禁”政策,但这种海洋政策的阶段性变化无法抹杀中华文化中固有的海洋特性。
    3.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直接支撑“中华海洋文化开放包容”观点的一项是( )
      A .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半岛上的齐国就通过海上主动与朝鲜开展各种贸易往来,开辟了“东方海上丝绸之路”。 B . 战国时楚国利用地线优势大力开展海上贸易,铸造了金节用于外贸免税,与西亚、南亚的一些国家进行经济交流。 C . 宋元时期世界各地的商人从海上齐聚泉州,从事海洋商贸活动,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同时共存。 D . 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了六只独木舟的船桨,舟山群岛出土了大量舟楫陶器,表明五千年前此地就开始航海活动。
    4. (4)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中国海洋文明“向海而兴,多元互信”这一特点。
    5. (5) 作者是如何批驳黑格尔的错误观点的?请根据文本简要分析。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