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国际歌》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影响巨大。毛泽东在1930年7月所作的《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词中就有“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的文字,显示了《国际歌》对中国革命带来的巨大震撼。这首歌在与自我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与世界的关系上,生动地体现了其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重要作用。

    1923年在中国传唱的《国际歌》,其中“让思想冲破牢笼”要求青年们从思想上解放自我,极大地促进了青年对自我主体性的认同。我们在研究信仰问题时可以发现,青年通过信仰使得自己有了一种明确的指向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被称为“立志”。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不是指学习一般的客观知识,而是青年的一种通过对终极理想的追求,以求获得自我主体性的指向。这种追求和指向就是一种信仰的象征。

    《国际歌》还鲜明地提出“是劳动群众创造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人民”是共产党人的“上帝”;“人民至上”应该是青年信仰形成的根本理念。对青年来说,所谓信仰就是站在人民面前的良知与敬畏。信仰的形成是经验的与实践的,信仰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本身,是我们生存的价值所在,信仰的核心在于人的生命中的一种对于崇高的知觉,如孔子的仁、孟子的良知、老子的道,一种与超越个体生命的绝对价值的密切关联。因此,信仰更多是人的个体与终极理想的相遇,是对人和人类的解放。人与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是共产主义革命世界性的体现。青年的信仰是与世界意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世界理论。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总目标,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也是世界性的。青年的视野当以世界为基本单位,以世界衡量世界,以世界衡量国家。在近代历史上,德国、日本、俄国、中国等国的年轻人对于国家意识的觉醒,以“青年”的身份对现代国家形成的积极参与,构成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国家形成的重要特征之一。但是从信仰的角度来看,青年现象虽然是一个群体现象,但实际上是年轻人作为个体对世界的全面关怀,以及对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历史的终极目标的认识和认同。

    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因此,我们的使命和任务就是,在这青春化的时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基础上培养青年队伍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摘编自吴端《试论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从理解《国际歌》的信仰意义中展开》)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际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影响巨大,决定了年轻人国家意识的产生。 B . 《国际歌》促进了中国青年在思想上的自我解放,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震撼。 C . 《国际歌》让青年获得了自我主体性的指向,对青年信仰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D . 信仰的核心是人生命中的一种对于崇高的知觉,也是我们生存的全部价值所在。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述了《国际歌》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重要作用。 B . 文章通过对孔子“志于学”的分析,深入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志”的内涵。 C . 第三段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人民的关系,并指出了青年信仰形成的根本理念。 D . 第四段引用报告论证了现代国家形成的重要特征是青年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之中。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指出了历史由劳动群众创造的唯物主义观点。 B . 青年首先要在思想上求得自我解放,才能通过自己的信仰来立下明确的人生志向。 C . 在马克思主义信仰中,青年要坚持“人民至上”,站在人民面前要有良知与敬畏。 D . 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离不开青春化的时代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