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朱自清《春》选段)

    【乙】

    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似乎也像出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全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的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绝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刘湛秋《雨的四季》选段)

    1. (1) 分别概括【甲】、【乙】文中的雨(水)的特点。
    2. (2) 从修辞的角度分别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②当田野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3. (3) 结合【甲】、【乙】两个文段,下面的选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所描写的雨是春季的雨,【乙】文所写是雨是秋季的雨。 B . 【甲】文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乙】文的作者是当代作家刘湛秋。 C . 【甲】【乙】两文都是在写雨,在表达上两文也都侧重描写,都是实写。 D . 【甲】【乙】两文的情感基调各有所侧重,【甲】文侧重欢快,【乙】文侧重恬淡、闲适。
    4. (4) “雨”自古是文人墨客情感的寄托,结合下面的材料,探究友情真正的内涵。

      【材料一】

      谓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赋得暮雨送李曹》唐·韦应物)

      【材料二】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者

      (《吕氏春秋·本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