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二下·承德期末) 现代文阅读I

    材料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当前,文旅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态势,已成为影响未来文旅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必须破解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分离,文旅融合形式化、浅层化的发展困境,创新推动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利用,实现文化对旅游内涵的提升和旅游对文化资源的激活、保护、传承。

    创新性推动特色文化资源转化。以文化创意为突破口,对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革命文化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因进行梳理和辨识,对文化内涵、价值进行挖掘和整理,对文化符号进行精准提炼;围绕特定文化主题进行情感设计、氛围设计、活动设计和场景设计,创新性推动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转化;加快提升利用新技术培育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的能力,加强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运用,打造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旅融合业态产品。

    有效提升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文化价值内涵。推动“非遗+旅游”“文创+旅游”“博物馆+旅游”“演艺+旅游”“音乐+旅游”“动漫+旅游”“节庆会展+旅游”等新旅游业态创新发展,将文化内涵、文化价值融入旅游产业链各环节,实现旅游业态价值升级。

    加速释放文旅融合的催化集成功能。发挥文旅融合的拉动、渗透、催化功能,深化文旅与一二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以“文旅+”为核心,促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体育、教育、科技、金融等产业跨界融合,在“城乡融合”“区域融合”“产业融合”“景城融合”上集成联动,推动网红经济、夜间经济、创意经济、体验经济等新模式落地发展,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广领域的文旅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

    创新打造文旅融合消费新空间。发挥文化在城市更新、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把创意美术元素、文化艺术元素广泛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加强对工业遗址、老旧厂房、老宅老屋的创意化设计和改造,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及公共服务功能融入各类商业设施、产业园区、街区、社区、乡村,做优历史文化风貌区,做精人文艺术主题街区,打造城市文化生活街区和高品质文旅产业功能区,营建体验式、沉浸式、互动式文旅融合消费新空间。

    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两者共生共荣、共建共享的状态,需要完善的政策和机制予以保障支持。

    健全文旅融合发展政策保障机制。加快推动已出台的促进相关文旅产业和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落地,利用好文旅产业用地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让政策红利早日转变为发展红利。

    完善文旅融合发展资金支持机制。推动文旅资源与金融资本有效对接,探索设立文旅融合发展投资基金,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适应文化和旅游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统筹支持文旅融合发展。

    构建文旅融合发展评价机制。比如,建立景区文化评价机制,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等文化类展馆的旅游转化评价机制等,从产品转化、文旅体验、创新能力等方面推动文旅融合落到实处。

    (摘编自边继云《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材料二:

    从产品角度看,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符号提取和意义生成的关系。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并不只是从所在地文化中进行遴选、提炼进而呈现某些代表性符号,也不只是简单地将这些符号植入到旅游消费场景中,而是要像朱熹在《朱子语类》中所倡导的一样,“置心于物中”,引导文旅消费者进入到符号系统,并借由巨量的旅游消费,向尽可能多的人传递符号背后的意义。因此,高质量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需要兼顾符号化的消费和沉浸式的体验,需要实现从外在的文化猎奇到内在的文化参悟的转换,需要实现从文化的“实然世界”到消费的“符号世界”再到消费者的“意义世界”的螺旋式上升。高质量文化和旅游融合产品不是简单地把文化符号置于旅游消费的场景中,而是要通过旅游场景来传递符号背后的意义;不是简单地让旅游者“看到”,而是要从“看到”转向“知道”;不仅要让旅游者“听见”一个个文化故事,还要让他们能够“听清”“听进”“听懂”这些故事。只有如此,“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从市场角度看,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想要”和“需要”的关系。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除了要讲人们“爱听”的故事外,还要讲中国文化故事背后人们“该听”的道理和价值,让人们真正感受到“文化之美”。在文化和旅游融合过程中,给旅游者提供“想要”的就是“以需定产”,市场想要什么,企业就供给什么。从企业获利的角度看,这种做法具有合理性,但这种市场驱动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也容易因为一味迎合、迁就市场而造成低俗化的倾向。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这实际上是希望以今日之旺盛旅游消费延续旧时之灿烂文化精神,通过旅游的方式呈现文化、传播文化,并发挥文化在以文化人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显然就超越了市场利润的追逐,而有了更深层次的使命追求。此时的文化和旅游融合显然是一种使命驱动型的融合。

    (摘编自厉新建、宋昌耀《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逻辑框架与战略重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当前,文旅融合已成为影响文旅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秉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发展理念。 B . 文旅融合要以文化创意为突破口,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辨识和转化,借助新技术发展好新业态。 C . 我们要发挥文旅融合的催化集成功能,深化文旅与一二三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这有利于推动网红经济等新模式的落地发展。 D . 文旅融合中,从所在地文化中提炼出代表性符号,并将其植入到旅游消费场景,是实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非遗+旅游”“文创+旅游”“博物馆+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有利于提升旅游产业链各环节的文化价值内涵。 B . 文旅融合的理想状态是“共生共荣、共建共享”,这需要相应的政策、资金和评价机制予以保障支持。 C . 讲好中国文化故事,不仅要考虑人们“想要”的,也要考虑人们“需要”的,两者相比,考虑“想要”更为重要。 D . 围绕文旅融合,材料一主要是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材料二则主要解析了处理两组关系的注意点。
    3. (3) 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加速释放文旅融合的催化集成功能”观点的一项是( )
      A .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境内莫干山,以民宿为基础产业,通过政策扶持、外资引进、人才利用,打造莫干山特色小镇,吸引游客。 B . 陕西西安大唐不夜城,依托浓厚的历史氛围和建筑风格,以盛唐文化为引擎撬动旅游需求,融入商业、休闲、娱乐、体验等元素,成为火爆的商业中心。 C . 陕西渭水白鹿原民俗村复制其他景区餐饮一条街的做法,在景区中摆放了一些数量稀少的“老物件”,停留在成品展示阶段,用户体验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D . 湖南邵阳对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乡土风情、人文景观、特色小吃、传统手艺等内容进行整合,让游客能够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邵阳的独特历史和文化。
    4. (4) “文化符号”是文旅融合中的重要特征,请结合材料分析运用文化符号要注意些什么。
    5. (5) 有观点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总的思路应该是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融”的理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