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成都模拟)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 由此观之,则任佐急矣。”

    (节选自《说苑·尊贤》,有删改)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日以相骄,奚时相得?若儒墨之议与齐荆之服矣。贤主则不 , 士虽骄之,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帝也者,天下之适也;王也者,天下之往也。得道之人,贵为天子而不骄倨,富有天下而不骋夸,卑为布衣而不瘁摄,贫无衣食而不忧慑。尧不以帝见善绻,北面而问焉。尧,天子也;善绻,布衣也。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礼贤?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于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骜禄裔,吾庸敢骜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

    (节选自《吕氏春秋》)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B . 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C . 失管仲/隰朋/任竖习/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D . 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毕朝周室”与“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两句中的“毕”字含义不相同。 B . 儒墨,指儒家和墨家,儒家讲“爱人”,墨家讲“兼爱”,理念不同,战国时并为显学。 C . “贤主则不然”与“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两句中“然”字含义不相同。 D . “三至”指多次前往,“三”在古文里常虚指多数,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道的士人傲视君主,不贤明的君主也傲视有道的士人,天天这样互相傲视,这将使君臣不相投合,作者对后者有批评之意。 B . 得道之人,即使贵为天子也不骄横傲慢,即使富有天下也不放纵自夸,即使身份卑微如平民也不忧伤屈服,即使无衣可穿、无饭可吃也不会忧愁恐惧。 C . 材料二用尧见善绻,周公旦朝见住在穷巷陋室中的人以及齐桓公见小臣稷的例子,阐明了“礼贤”的原因,也提出了贤才的标准。 D . 材料一认为齐桓公因管仲、隰朋而成为五霸之首,侧重强调任用辅佐的人非常重要,材料二以齐桓公见小臣稷的例子侧重倡导人主莫骄士。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

      ②士之骜爵禄者,固轻其主,其主骜霸王者,亦轻其士。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