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资中模拟) 文言文阅读

    贞观十一年,著作佐郎邓隆请编次太宗文章为集。太宗谓曰:“朕若制事出令,有益于人者,史则书之,足为不朽。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只如梁武帝父子及陈后主、隋炀帝,亦大有文集,而所为多不法,宗社皆须史倾覆。凡人主惟在德行,何必要事文章耶?”竟不许。贞观十三年,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问曰:“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耶?”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黄门侍郎刘洎进曰: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诚。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诚,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录进来。”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 , 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侍中魏征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

    (选自《贞观政要·卷七》)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B . 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C . 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D . 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鸠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文中作动词用。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统称“书”,汉代又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B . 起居注,记录古代帝王言行的言行录,从晋开始国家任命专职人员来编写起居注,一直到清朝,各朝代都曾有起居注。 C . 后主,历史上称一个王朝末代君王为后主,例如:三国蜀后主刘禅、南唐后主李煜、陈后主陈叔宝等。 D . 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它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史书体例,《左传》《春秋》《汉书》都是编年体。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惟在德行,何必文章。唐太宗认为君主圣明与否,关键在于他的品性和行为,不同意邓隆把他的文章编成文集。 B . 观所得失,以自警戒。褚遂良担任撰写起居注的史官时,唐太宗想看起居注,用帝王的得失来警戒自己,于是褚遂良就呈给太宗看。 C . 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太宗看到史官所记玄武门之变说得很含蓄,就对房玄龄说:“你们应立即改删虚饰之词,把这件事的原委写清楚。” D . 以实书之,至公之道。太宗让史官修改实录,把史实记录详尽、清楚,魏征认为太宗这样做很符合公正的道理。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事不师古,乱政害物,虽有词藻,终贻后代笑,非所须也。

      ②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