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郴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先祖父,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乙文】(六国)所以亡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节选自李桢《六国论》)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B .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C .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D .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2. (2)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厥先祖父”中的“厥”相当于“其”,“祖父”在文中泛指祖辈、父辈,现在指父亲的父亲。 B . “暴霜露”中的“暴”同“曝”,指暴露、曝光。和下文的“斩荆棘”连起来,形容创业的艰苦。 C . “所谓得天助云尔”与“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中“云尔”都是语气助词,表示如此而已的意思。 D . “以终刈于虐乎”的“刈”与“观刈麦”中的“刈”意思不同,前者是“杀”的意思,后者是“割”。
    3. (3) 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选文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B . 李桢的《六国论》也是探讨六国败亡原因的专论,从选文可见他与苏洵的论述角度虽然不同但观点基本一致。 C . 苏洵的《六国论》选文通过引用、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阐述了割地赂秦的危害,认为“赂秦而力亏”。 D . 李桢论述观点独特,认为秦国做到了六国都想做的事,又得了天助,后人的评论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4. (4) 请结合【乙文】概括李桢的说理过程。
    5.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鸿门宴》)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