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3高一下·郴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读书方法,两点须记: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你仔细。

    ②想做学问不只是读书,而读书却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学问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是全人类的事,是全人类分途努力日积月累所得到的成就,而这成就还没有淹没,就全靠有书籍记载流传下来。

    ③历史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

    ④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为获常识起见,目前一般中学和大学初年级的课程,如果认真学习,也就很够用。所谓认真学习,熟读讲义课本并不济事,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玩索一番。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可能较多,但他们不能得实益,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阅读时又只潦草滑过。

    ⑤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如果一个人要过享乐主义的生活,把读书当做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没有预定计划与系统。

    ⑥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比如看史书,假定注意的中心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则全书中所有关于这问题的史实都被这中心联系起来,自成一个系统。以后读其它书籍,自然也常遇着关于政、教关系的事实与理论,它们也自然归到从前看史书时所形成的那个系统了。一个人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如一部字典有许多“部首”,每得一条新知识,就会依照物以类聚的原则,汇归到它的性质相近的系统里去。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开花、结果。

    ⑦记忆力有它的限度,要把读过的书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原本枝叶都放在脑里储藏起,事实上往往不可能。我们必须于脑以外另辟储藏室,把脑所储藏不尽的都移到那里去。这就是笔记或卡片。记笔记和做卡片有如植物学家采集标本,须分门别类订成目录,时间过久了,采集的东西虽极多,却各有班位,条理井然。这不但可以节省脑力储供将来的需要的材料,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与系统化。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书》)

    材料二:

    为什么要重提“整本书阅读”?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阅读现状决定的。课堂上使用的语文教材以单篇文章为主,阅读时间短、目的单一,难以建构文章间的意义关联,散点式阅读的倾向比较明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的“文化基础”,在语文课程中主要表现为“人文底蕴”,指向对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的关注。散点式、碎片化、拼接型的阅读却在不断切割、打断、搅动学生的阅读。我们期望达成的课程目标和目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产生了巨大矛盾,怎样解决呢?增加整本书阅读在语文课程中的权重是比较合理的策略。

    单篇课文能够承载的大多只是文化的“横截面”,甚至只是某种文化场域中的一个现象,一个场景。整本书则不同,它更像“画卷”,能够更为全面地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图景,演示文化特质形成和发展的“纵贯线”。让学生既能看到“某一点”,也能联系和“某一点”相关的若干点,了解“某一点”从哪里来,可能到哪里去。浸润在整本书提供的文化场域中,学生可以吸纳更为丰富的文化信息,对特定文化场域形成完整的认识。整本书提供的信息量大,信息链条完整,信息关联度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透过变化的现象发现不变的本质,体验不断“建构—解构—再建—再解”的循环。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整本书内容的展开,学生能够体验到自身认识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体验有助于学生反思性知识的形成与丰富。

    “同而不同”是我国传统小说的经典创作手法,作品中的人物做着相似的事情,却有着细微的差别,同中能见异,异中也能见同。相似的人物或事件,被写得各有千秋、毫无重复,让读者在同与不同之中领会人物的独特之处。阅读整部《红楼梦》等名著,学生能够在大量文段中发现这一手法,体会其精妙,并对中国传统小说艺术特色的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摘编自吴欣歆《阅读整本书,整体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 (1)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读书并不在多,要选得精,还要会读书。作者认为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需要读两遍,还须记录纲要和精彩的部分以及自己的见解。 B . 读书是学问的一个重要途径,想做学问不只是多读书。书籍丰富也会带来弊端,如果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种学问,他读书必须有计划和系统。 C . 读书过程中通过笔记、卡片等形式,将读书所得知识分类整理,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脑力不足,还可以增强思想的条理化和系统化。 D . 单篇课文能够承载大多只是文化的“纵贯线”,而整本书能够更为全面地展现社会生活图景,演示文化特质形成和发展的“横截面”。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类的所有成就是长期日积月累才得到的,如果没有书籍记载根本流传不下来。 B . 求学问不要因当前的繁杂的书籍迷失方向,浪费时间精力,应认真读基本要籍。 C . 有的人读书只凭兴趣,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把读书当消遣,终难得实益。 D . 因为语文教材以单篇文章为主,这种编排方式和语文课程目标产生了巨大矛盾。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整本书更像‘画卷’”观点的一项是( )
      A . 《茶馆》通过裕泰茶馆里各色人物从清末到民国半个世纪个人生活的变化,展示出来一幅幅气势庞大的历史画卷。 B . 《边城》以川湘交界诗画般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C . 《荷花淀》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的军民形象,歌颂了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和美好情感,充满诗情面意。 D . 《阿Q正传》以近乎漫画的手法,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民的生活场景和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病态。
    4.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5. (5) 结合材料二谈谈“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