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
  • 1. (2022八上·石景山期末) 外交见证历史发展。

    材料一: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凡有“藩属”朝贡事务,均交由礼部和理藩院兼管。1844年,清政府设置五口通商大臣,负责外交事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驻京,西方诸国强烈要求外交使节直接与内阁和军机处交往,而不再通过礼部及沿海督抚进行间接交往。1861年,清政府宣布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专门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1901年,迫于西方压力,清政府将总

    理衙门改为外务部,专门办理与列强的外交,“班列六部之前”。

    ——摘编自《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二:孙中山最初对列强抱有幻想,但从1913年北京十三国公使承认袁世凯政权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孙中山的对外政策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中国革命的新希望,中共和苏俄的帮助让孙中山找到了真正可以依靠的力量,所以重组国民党时他强调加入农民运动,以农民作为基础。1923年他首次提出废除不公平条约,在国民党一大上他重申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并制定了废除不平等

    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各种政治特权为主要内容的七条对外政策。

    ——摘编自林新军《浅论孙中山的外交思想和实践》

    材料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部分外交活动

    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到访延安,后来发表《西行漫记》,反映了中共和所属队伍的真实情况,成为国际社会认识中共的开端。

    1938年3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了专门处理国际外交事务的接待处,1939年改成交际处,先后接待了众多国内外来宾,如国际友人白求恩、华侨领袖陈嘉庚等。

    1944年7月,美军观察组进驻延安。他们考察后认为“在中国近代史上,共产党是唯一一支得到了广大群众支持的政府。”

    1945年4月-6月,中共南方局领导董必武以中共党员的身份代表中国出席了在美国举行的国际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郑重地登上国际类会议,使国民党试图把持中国外交的想法破碎,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走向国际舞台。

    ——摘编自白倩《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外交话语研究》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概括清朝晚期外交发生的变化。说出“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的条约名称。
    2. (2) 依据材料二和所学,指出1923年后孙中山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说明促使孙中山转变外交政策的原因。
    3. (3) 依据材料三和所学,概括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外交活动的主要表现。分析这些活动所取得的效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