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高一下·合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减灾的“新课题”。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然而,自2010年以来,5年中有4年城市内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大幅上升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媒体报道也随之跟进。

    城市内涝的“病根”主要源于内外两个方面。从全球气候大环境来看,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加之往年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更大的挑战。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大范围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之困如何解?》)

    材料二:

    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

    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示意图

    我国自2015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全国已有370个城市提出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目前,海绵城市试点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作为一个由点、线、面构成的庞大系统工程,海绵城市的全部功效尚需时间和过程加以检验。

    (摘编自《经济观察报》,《反思城市内涝,建设海绵城市》)

    材料三:

    理性看待海绵城市,首先应该将其置于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下,从而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尴尬。这个前提得到保证后,政策制定者还需要在决策时全面权衡。首先,从城市的现实规模、生态出发,建设海绵城市有没有必要?如果一个城市本身就拥有发达的水系足以实现有效排水,那么另投一笔资金建设海绵城市是否划算?其次,在制定规划时是否对整个城市生态进行过系统的统筹?假使主政者总是罔顾城市发展自身规律,肆意妄为,那么再有吸附力的“海绵”恐怕也有限度。

    解决城市内涝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视:对海绵城市的建设成果评价,我们是否有可靠的评价系统?假使都像一些地方“治水”那样,钱花出去了却不问效果,到头来公共财政打了水漂,大家依然只能“看海”。

    (摘编自《南方日报》,《面对海绵城市须回归理性》)

    1. (1) 下列对于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气候变化、城市扩张  不利影响为(――――――→)  城市内涝日益严重  治本之法是(――――――→)   建设海绵城市 B . 城市规模扩张   负面问题是(――――――→)   自然的水循环被切断   直接后果为(――――――→)   城市的雨水积蓄能力下降 C . 海绵城市   构成要素有(――――――→)   湿地公园、城市小区、拦水坝、山、林、湖、河、土功能体现为(――――――→)    积存与渗透雨水 D . 内涝与江河洪灾并存   比较损失后(――――――→)   内涝未被重视   损失增加(――――――→)   人们给予更多关注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材料一结合翔实的数据介绍了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并列举了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而产生的生态问题。 B .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认为要解决城市内涝的关键不在于解决管网排水系统,而在于对排水系统的合理改造。 C . 海绵城市实际是一个整体性城市生态系统,如果没有城市生态的宏观视野,就不能建设真正的海绵城市。 D . 从数据上看,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已全面启动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要看到全部功效还需时间和过程的检验。
    3. (3) 请综合三则材料,概括我国在解决城市内涝过程中应采取的合理做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