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22·龙江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与西方社会相比较。中国社会最大的特色,是以家族为社会活动的中心。在传统的中国。简直可以说,除了家族外,就没有社会生活。绝大多数的老百姓,固然生活在家族的范围以内;少数的士大夫,除偶然出仕外,从生到死,也莫不活动在家族的范围以内。中国的家族意识,是不断向外膨胀的,膨胀得使所有的人间关系,几乎都予以家庭化。君不只称君,而称君父;臣不只称臣,而称臣子;地方行政首长被称为父母官;统治下的百姓被称为子民; 最高的理想是四海皆兄弟和天下一家。在这样一个充满家族意识的社会中,人生自然会以光宗耀祖、兴家立业、衣锦还乡为最高的荣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生价值的表现,不在忠, 便在孝。中国人相信,只有在家能做孝子的,出仕才能做忠臣,所以说,“国之本在家”。

    家在人类学上的界说,是由双亲和子女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传统中国的家,不只是一个生儿育女的地方,其他如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事务,都包括在其中,是一个具有复杂功能的社群。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使经济事务必然被包括在家庭的事务范围之内。法本是处理政治事务的,传统的家庭中却有家法。家庭中有任何纠纷,都是自了,家法就是解决纠纷的依据。这些,在传统的中国,都可以在家庭的范围内解决。也就是因为家庭所包括的事务复杂,所以家的结构必须扩大,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面。如果是一个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这在人类学中,称之为氏族, 氏族在结构上同于传统的家族。

    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家庭中,是以父权为中心的,父子的关系占着最重要的地位,维持父子关系靠尊卑之序。尊卑属礼,礼是有差距的,往往破坏了家庭间感情的凝合力量。妨碍传

    统家庭间感情正常发展的另一个原因,是把现代社会中。由许多专门团体负责的事务,都纳入家庭中。社会性的事务总是排斥私情的。在传统的家族中,公事就是私事,公私的界线很难分清。这一点可以说明,中国人到现在仍在许多方面保持着公私不分的习惯,是有其文化上的背景的。此外,古人讲内圣外王,最完整的一系思想,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什么要把外王的理想,建立在内圣基础上?为什么外王与内圣之间,并没有任何界限的划分?如果光从思想史上,是无法了解这些问题的。如透过社会这一层看,就不难看出,这套思想是从传统复杂的家庭社群中孕育出来的。

    钱穆曾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说“全部”也许未必,但有相当程度的准确性。所以近代以来,家族意识和家族组织,也变成社会文化问题中最大的问题之一。

    (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文化概论》)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君父、臣子等称谓以及四海皆兄弟、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让家族意识深入人心。 B . 传统中国社会中,在家为孝子、在国为忠臣的人生价值追求,成为国家的根本。 C . 传统家庭中的家法是处理纠纷的依据,能够在家庭的范围之内解决任何家庭纠纷。 D . 家的结构按单系路线扩大,使家庭事务变得复杂,形成父系方面五世同堂的家族。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兼及古今,思路开阔,不仅论述中国文化中家族本位的特征,也提供了解读中国社会文化的另一路径。 B . 文章第二段对比家在人类学和传统中国社会中的差异,为下文论述传统家族与氏族结构相同提供了依据。 C . 文章从尊卑之序和团体事务纳入家庭两方面,阐释妨碍传统家庭间感情的原因,论及了家族的负面影响。 D . 文章引用钱穆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用“也许未必”“相当程度”以示有所保留,体现了作者的分寸感。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传统中国,家族是社会活动中心,人们从生至死大多活动在家族范围内,显现中国社会对家族的依赖。 B . 家族具有复杂的功能,诸多事务可以在家庭范围内解决,这种特点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 C . 传统家族公私界线不清,以致对现代社会处理公私关系产生影响,这种认知体现作者对社会文化的反思。 D . 从思想史层面无法认清内圣与外王的关系,学术研究需要转换视角,从社会文化层面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