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道德与法治 / 综合题
  • 1. (2020九上·寿阳期中) 我省太原市作为全国第一批生活垃圾分类的46个试点城市之一,早在去年7月就在迎泽区、小店区开始全面开展垃圾分类的试点工作,目前的效果如何呢?某校初三学生小明所在的研究性学习小组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于是同学们决定去学校附近的居民小区一探究竟。以下是他们在走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问,请你帮助解答。

    小区的居委会主任赵大妈热情接待了同学们,她首先带大家去参观小区里的垃圾房,离的老远就看到垃圾房的铁栏杆里摆放着很多红、绿、蓝、橙四色垃圾桶。据赵大妈介绍,太原市的生活垃圾分类方式与上海市的“干垃圾、湿垃圾”有所不同,太原市将生活垃圾分为四大类: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包括餐厨垃圾、家庭厨余垃圾和其他厨余垃圾)、其他垃圾。
    走进垃圾房,赵大妈给同学们展示了一台能“吃”厨余垃圾的机器。她告诉大家,垃圾分类的目的,是垃圾减量和回收利用。垃圾中的厨余垃圾占比高,但危害大,由于含水量高,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腐烂变质产生臭气,污染环境。为此,街道办专门拨款给购置了这台机器,只要在机器中事先加入微生物,通过内部处理,厨余垃圾遇到微生物之后就会进行降解,垃圾的大部分会转化为气体排出,而余下的泥状物则可以作为肥料使用。仅这一项,小区的垃圾就减量30%。
    同学们发现,垃圾桶都被锁在垃圾房内,而且是空的。赵大妈解释说,这是为了配合“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需要。各小区的垃圾投放时间都不一样,她们小区早上7:30、9:30、晚上6:00-8:00是垃圾集中投放时间,这段时间里,垃圾桶会摆放在小区的各个指定位置,方便人们就近投放,但在其他时间小区里是见不到垃圾桶的。垃圾清运人员把小区垃圾清运完毕后,小区的物业保洁人员会及时撤回空垃圾桶进行冲刷,統一摆放在小区垃圾房里。赵大妈感慨道,当初为了协调垃圾授放时间,先后开了6次居民会议。

    同学们最关心的还是居民们是否能够自觉、准确地分类投放垃圾。赵大妈承认部分居民确实存在“知行不一”的情况——理念上支持,操作时嫌麻烦或不能准确分类,而且定时定点投放垃圾的管理办法也被一些习惯了随时扔垃圾的居民所抵触。针对这种现象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收集到以下信息。

    信息一:法治助力垃圾分类:2019年7月至12月,上海市共依法查处生活垃圾分类案件5546起。2020年1月10日,河南郑州市开出垃圾分类首张罚单,一药店被罚1200元。

    信息二:科技手段探索垃圾分类新路径:目前一些地方正在加速推进“大数据+智能化+积分制”垃圾分类投放模式,科技手段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1. (1) 请你为以下垃圾找到它们的“家”。(注意:请将相应序号分别依次填入横线处)

      ①易拉罐  ②西瓜皮  ③建筑沙土垃圾  ④废电池

    2. (2) 四色垃圾桶分别对应上述哪四类垃圾呢?

      ①红色:;②绿色: ;③蓝色: ;④橙色(橘黄色):

    3. (3) 材料中提到的“街道办”是个什么单位?请简单介绍一下。
    4. (4) 同学们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好习惯有助于垃圾减量?
    5. (5) 为协调垃圾投放时间而召开的居民会议,体现了我国的哪项民主制度?
    6. (6) 为什么要“定时定点”投放呢?
    7. (7) 请你依据同学们搜集的信息,从以下两个议题中任选其中一个作答。

      议题一:为什么要用法治手段助力垃圾分类工作?

      议题二:科技创新正成为破解垃圾分类问题的重要帮手,这说明了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