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17·江西)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各题。

    清官周忱

    [明]焦竑

        周文襄公阅一死狱,欲活之无路,形于忧叹。使吏抱成读之,至数万言,背手立听。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遂出其人。

        己巳之难 , 英宗既北狩 , 挞虏将犯京城,声言欲据通州仓。举朝仓皇无措,议者欲遣人举火烧仓,敌之因粮于我也。时周文襄公适在京,因建议令各卫军预支半年粮,令其往取。于是肩负者踵接于道,不数日京师顿实,而通州仓为之一空。

        公巡抚时,往来皆乘小轿,驿站遇村庄僻处,询访民瘼。五保有王槐云者,夏月林下乘凉。公至,与并坐,说田里间事甚悉,俄而从者至,始知为巡抚,叩头罪。公笑而抚之,且毕其说而去

    (节选自《玉堂丛语·清官周忱》)

    【注解】①周文襄公:指周,历任庶吉士、刑部员外郎、工部右侍郎,江南巡抚、工部尚书。

    ②己巳之难: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举入侵,宦官王振挟持英宗集兵五十万亲征,大败,英宗被俘,史称“己巳之难”。

    ③狩:婉指帝王逃亡或被俘。

    ④达虏:对蒙古贵族及其所拥有的军队的蔑称。

    ⑤通州仓:设置在通州的粮仓,下文的“通仓”为其简称。

    ⑥因粮于我:指蒙古瓦剌部的军队要掠夺我通州的粮食来解决供应。

    ⑦卫军:为明朝初期和中期的军制。

    ⑧民瘼(mò):老百姓的疾病痛苦。

    1. (1)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欲活之/无路 B . 举朝/仓皇失措 C . 时/周文襄公适在京 D . 说/田间事甚悉
    2. (2) 解释文中划线词语。

          恐    谢

    3. (3)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至一处,忽点首喜曰:“幸有此可生。”

      ②公笑而抚之,且毕其说而去。

    4. (4) 选文通过哪三件事来刻画周文襄公的形象?请概括。

能力提升 真题演练 换一批
  •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神、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 (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 或尽粟一石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 不以千里

      先帝之日能 C . 策之不以其

      不足为外人D . 是以众议宠为督

      管夷吾于士

    2.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 B . 真无马邪

      宜付有司论刑赏 C . 骈死槽枥之间

      有亭翼然临泉上者 D . 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3.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 (4)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说”和“表”分别是选文的体裁,“说”就是“谈谈”的意思,写法比较随意,“表”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疏。 B . 选文内容都与人才有关。甲文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够发现人才,策之以其道;乙文作者希望后主刘禅亲贤远佞,知人善任。 C . 甲、乙两文都具有情理交融的特点,但甲文重在说理,在说理中渗透强烈的情感,而乙文重在抒情,通过抒情让后主明白道理。 D . 甲文巧用比喻,语言严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浩然之气;乙文语言率直质朴,句式骈散结合,富有音韵美。
  • 2. (2024·广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仿佛有光/为佣耕(《陈涉世家》) B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忠之也(《曹刿论战》) C . 湖中人鸟声俱/沿溯阻(《三峡》) D . 上下白/碧万顷(《岳阳楼记》)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 (3)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甲]文所叙之事亦真亦幻、回环曲折,神奇的浪漫与真实的写实交织,令读者时而奇、时而喜、时而疑、时而惊,心情跌宕起伏。 B . [甲]文开头对溪流、芳草、落花的描写是为了写偶然发现桃花源做铺垫,玄妙的美景让渔人“忘路之远近”,这也为后来再寻桃花源而未果设下伏笔。 C . [乙]文作者通过“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的组合,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 D . [乙]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事、写景、议论于一体。
  • 3. (2021·昆明模拟) 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游褒禅山记(节选)

    王安石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 (1) 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芳草鲜美

      ②便要

      ③处处

      ④夫以近

    2.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 (3) 有人认为(甲)文最后一段与前文关联不大,可以删去,你认为呢?
    4. (4) (乙)文中作者认为古人“有得”,是因为他们“思之深而无不在”,阅读(甲)文,作者是有怎样深刻的思考,才写出这篇千古名文的?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使用过本题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