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A.扩大 B.发展 C.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A.溃退 B.溃败 C.溃逃),毫无斗志 , 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西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35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A.顽固 B.顽强 C.坚强),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A.战胜 B.消灭 C.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杨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1) 写出括号中运用恰当的词。
    2. (2) 文段报道的两个主要内容是:
    3. (3)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此句从侧面写出了:
    4. (4) 文中两次出现“至发电时止”,说明了什么?
    5. (5) 对本文中议论句的用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赞扬我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B . 揭露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 C . 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D . 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的原因
    6. (6) 有学生提出:“我认为,如果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会更好。因为前者只说了这次军事行动,后者不仅说出了军事行动而且说出了结果。”这个问题你是如何考虑的?谈谈理由。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