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9高三上·福建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中国的科幻小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出于科学知识普及、为现实服务的创作。一些小说虽将时空延展至千年之后、宇宙之间,却仍然因为缺少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而缺乏宏大感。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王晋康、刘慈欣、江波、阿越等人的笔下,中国科幻小说的时空维度才真正较为充分地得到了延展。从早期的《亚当回归》开始,到后来的《水星播种》《逃出母宇宙》等,王晋康科幻小说中的世界倏忽千年,动辄万里,故事中的人物或穿越到原始社会,或用星际冬眠的方式抵达遥远未来。其小说通过这样的时空穿梭,站在人类文明史的高度,思考基因技术、人工智能、太空开发等前沿科技对于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

        除却广阔的时空维度,科幻小说独具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也让这一文学类型本身具有宏大的特质。王晋康说过,宏大、深邃的科学体系本身就是科幻的美学因素。要把科学之美在文学中表达出来,需要小说家兼具文学与科学两种素养。英国的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与拉玛相会》等作品,用流畅、极具画面感的文字为读者描绘出外太空极致的理性之美;刘慈欣的《地球大炮》里穿越地心向太空发射的地球大炮、《流浪地球》里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的地球发动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科技铸就的机器美学。同样是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但与自然山川河泽的雄浑壮美完全不同,科学之美是一种融合理性美、秩序美和逻辑美的“人类世”之美,冰冷、肃穆而崇高。

        科幻小说宏大叙事的另一个层面,即作为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首先是“叙事的宏大”。在科幻小说家中,王晋康、刘慈欣努力以科技文明为内核书写价值信仰,但是对科学的坚定信仰并不能够支撑起人的全部价值理念,只有有效地将科学精神与现代人本精神、人性探索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在这方面,有些作品表现出科学精神有余而人本精神不足的缺陷。

        其次是“宏大的叙事”。精神提得再高远,如果叙事能力跟不上,那么这个宏大叙事依然是有问题的。很多科幻小说可以轻易地把时空范围延展到星际之间、千年之外,但在基本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方面,仍然比较单薄、生硬,观念化的痕迹相对明显。而另外一些科幻小说,则是叙事技巧到位,对人性、人情的书写在某种程度上为主流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比如陈楸帆的《荒潮》,韩松的《地铁》和《医院》系列等,但这些作品由于价值观念的问题,又比较难以展开宏大叙事。或许正由于此,刘慈欣的《三体》才始终会让人觉得难以超越。

    (摘编自詹玲《当代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陈楸帆的《荒潮》,韩松的《地铁》等叙事技巧到位,对人性、人情的书写上为主流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空间,它们是较好的“宏大的叙事”。 B . 科幻小说要具备文学长篇叙事的宏大,就是要让所叙之“事”宏大,要使文本实现科技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合一。 C . 小说家需要具备文学与科学这两种素养,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科幻小说具有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这两个宏大的特质。 D . 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设置是一些科幻小说的基础,只要叙事到位,就能抹去作品中那些单薄、生硬、观念化的痕迹。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思路清晰,第一段论述了科幻小说具备的时空维度,第二段论述了科幻小说具备的科学精神与科学美学。 B . 文章层次分明,从科幻小说的“科幻”和“小说”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宏大叙事观状。 C . 文章有理有据,第一、二自然段每分析一个角度都有具体的例子来论证观点,方便读者理解。 D .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用例证和喻证的方法来说明要把科学之美在文学中表达出来,需要小说家兼具文学与科学两种素养。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王晋康的《亚当回归》等小说出现之前,中国的科幻小说不能影响人类的生活,很难体现对历史本质的深入观照。 B . 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展现出的是一种与自然山川河泽的雄浑壮美完全不同的科学之美,充满力量感和惊奇感。 C . 纵使韩松的《地铁》等小说叙事技巧到位,却依旧难以展开宏大叙事,可见价值观念问题对于科幻小说的叙事是有影响的。 D . 刘慈欣的《三体》始终让人觉得难以超越,很大原因是其克服了其他作品在叙事技巧和价值观念方面的诸多问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