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9高一上·南宁期中)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福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尋: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物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江,日‘必颯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氏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节选自《赤壁之战》

    1. (1) 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 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⑤英雄无用武之地 ⑥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A . ①⑤/③④/②⑥ B . ①②⑥/③/④⑤ C . ①⑥/③④②⑤ D . ①⑤⑥/③/②④
    2. (2) 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 夫晋,何厌之有 B . 群臣侍殿上着 C .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 .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3.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爵位: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 B . “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敬称,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名以示礼貌和尊敬。 C .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中国”在古代指中原地区。 D . 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在坐北朝南的位置,因而古人常把称帝称王叫做“南面”
    4. (4) 下列对两个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烛之武善于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言谈中又似乎处处都在为秦国的利益着想,从而打动了秦伯,让秦伯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 B . 晋文公并不昏庸,他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与的思赐是不明智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可见他是一位高瞻远瞩的仁君。 C . 大敌当前,形势危急,鲁肃预见到形势的发展,向孙权献计献策,积极推动孙刘联盟,共同对抗曹操,表现出深远的战略眼光。 D . 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鼎足之形成。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席话,“大悦”。
    5. (5) 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两个句子。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②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