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9高二下·无锡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项羽本纪》,都会注意到对城下决战的精彩写述,楚霸王英雄生涯最后一幕的重要情节,让人印象至深。“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在太史公笔下,和项羽“力拔山兮”悲歌知名度大致相当的,还有刘邦的《大风歌》。“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宋代理学家朱熹说:“有一样人未必识道理,然事事敢做,是他气大。”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便是这样的“气”,须是有盖世之气方得。高祖“泣数行下”与“项王泣数行下”的表情记录,完全相同,一字不差。项羽歌“力拔山兮”,刘邦歌“大风起兮”,虽一胜一负,一败一成,一枯一荣,但各自均“气大敢做”的两位英雄,在彼此不同的故事情境中,却有相近的表现。一个失败的英雄,面对悲剧结局,自为壮歌,“泣数行下”。一个成功的英雄,面对“神光一万八千里”,“西南扫地迎天子”的胜利庆典,同样在“自为歌诗”,“令儿皆和习之”之后,“泣数行下”。

    在刘项故事两处各见“泣数行下”四字的背后,太史公有什么深意吗?对于项羽与刘邦之歌哭,太史公笔法近似的描写,是否意味着有意在二者之间的情感天平上维持了一种特殊的等衡,以此提升项羽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感召力呢?有关项羽言行的记述,吴见思说:“项羽力拔山气盖世,何等英雄,何等力量,太史公亦以全神付之,成此英雄力量之文”,而郭嵩焘特别指出,“垓下”史事的记述,“自是史公《项羽本纪》中聚精会神极得意文字”,太史公对项羽事迹的回顾,固然倾注了自己深切的同情,然而基本史实的记录,应当坚持了严肃史家的清醒。就刘邦“酒酣”唱“大风”故事的描写,李晚芳有评价“沛中留饮,处处画出豁达大度”。“泣数行下”是否可以理解为“豁达”的表现,我认为还需要细心体味。而有的学者对刘邦这样的分析或许与太史公的意思有所接近,即功成就后生发的空虚失落使他处于深层的精神痛苦中,寂寞与孤独,说不定也是让帝王垂泪的因由。

        顾颉刚认为《史记》除了“生龙活虎绘声绘色”,表现出“文学造诣之高”而外,“其史学见解之深辟又可知”。从刘项自为歌诗又“泣数行下”的记述形式中,或许可以体会太史公“史学见解之深辟”。

    (摘编自王子今《太史公笔下刘项的心思和表情》)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司马迁对“力拔山兮”“大风起兮”情节都进行了精彩的描述。 B . 在作者看来刘邦和项羽虽然结局不同,但都是气大敢为的英雄。 C . 对垓下史事的记述体现出司马迁作为严肃史家的坚守与清醒。 D . 刘邦在成功后的“泣数行下”是因为功名成就后的寂寞与孤独。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引用郭嵩焘的论述,证明《史记》创作体现文学功能,但坚守了史实精神。 B . 李晚芳“豁达”典出《高祖本纪》中“意豁如”,作者认同他重史实的判断。 C . 顾颉刚的话“生龙活虎绘声绘色”肯定了《史记》在史学见解上的成就。 D . 从全篇看,作者对项羽刘邦表情及背后内容分析,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
    3. (3) 作者认为“泣数行下”背后的“深意”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