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5-2016学年甘肃省会宁县高二下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16-12-30 浏览次数:402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制度的发展与统治者的设计初衷相违背的是(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宗法制 D . 郡县制
  • 2. 铲除贵族特权,确立雅典民主政治的是(   )

    A . 梭伦 B . 苏格拉底 C . 克里斯提尼 D . 伯里克利
  • 3.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 .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 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 C .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 4. 1875年法国宪法规定:“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当时的法国(   )

    A . 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B . 实行民主共和制 C . 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 D . 奉行分权制衡原则
  • 5.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共同之处是(   )

    A . 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 中央机构完全半殖民地化 C . 通商口岸开放由内地向沿海扩展 D . 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
  • 6.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 . 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 .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 .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D .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7. 根据海关统计,1915年我国进出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货物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至3000万海关两,1919年更减至1600万海关两。这表明( )

    A . 中国经济形势有根本改观 B . 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 C . 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 D . 对外贸易走出了困境
  • 8. 学者王家范认为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形态的态势好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中间应该是(   )

    A . 官营手工业 B . 家庭手工业 C . 民营手工业 D . 工场手工业
  • 9. “19世纪末,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在这个市场里,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军事力量,渡过大海,越过高山,冲破一个个封闭的国界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这表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A . 以欧美先进的工业国为主导而形成 B . 形成的根本途径是交通工具革新 C . 是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性经济体系 D . 最终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
  • 10.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其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制度(   )

    A . 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B . 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C . 是传统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D . 从根本上克服了贫富差异
  • 11. 中国近代放弃闭关锁国政策和新中国推行全方位开放政策的共同因素是(   )

    A . 欧美列强的强大压力 B .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C . 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 D . 中国技术和资金依赖外国
  • 12. 20世纪70年代,面对经济“滞涨”的现实,西方发达国家的应对措施主要是(   )

    A . 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B . 推行国有化政策 C . 大力兴办公用工程 D .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 13. 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A . 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 . 都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C . 都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 D . 都是对苏联生产关系的调整
  • 14. 非洲的一个国家要投资建设一项水利工程,应该寻求(   )

    A . 联合国 B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 . 世界银行 D . 世贸组织
  • 15.

    有人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中标注了五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时间点。据此分析,这五个主要时间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A . 主动学习欧美生产技术 B . 列强侵略客观上发挥了作用 C . 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变 D . 民族经济自身优势得到展现
  • 16. 有学者评论某文学流派时说:“他们特别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甚至要求文学具有‘科学真理的精确’。”据此可知,此文学的创作风格属于(   )

    A . 浪漫主义 B . 现实主义 C . 古典主义 D . 印象主义
  • 17. 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异端”人物。对“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是(   )

    A . 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 . 倡导君民共主思想 C . 大力批判道家学说 D . 挑战宋明理学权威
  • 18. 18世纪是“理性的时代”和“批判的时代”,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比,启蒙思想家的思考更侧重于(   )

    A .   由神和自然转向人类 B . 与上帝直接对话 C . 追求人类自由和思想自由 D . 批判神学统治
  • 19. 康有为在维新变法中把孔子奉为变革的先师尊崇,而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把孔子斥为是“历代专制之护符”。造成孔子在两次运动中不同命运的根源是(   )

    A .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 B . 两次运动所处的社会性质不同 C . 两次运动的目的不同 D . 两次运动的观点主张不同
  • 20. 罗斯福就职时美国失业人口为1400万,1937年8月减少到500万,1938年——1939年又增加到1000万,这表明当时(   )

    A . 就业率居高不下 B . 就业渠道类型单一 C . 就业情况很不稳定 D . 新政并未发挥作用
  • 21. 有人说,内阁制度“是明代君主根据实际政治需要而创立的一种新型中枢权力机构,弥补了由于罢相而带来的皇权统治效能下降的缺陷”,该观点旨在说明内阁的设立(   )

    A . 完善了行政机构 B . 强化了皇权制度 C . 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避免了决策失误
  • 22. 李鸿章创办的民用企业其本意是“求富”,但事与愿违,原为“补天”,却把“天”捅了一个大窟窿。材料中的“天”被捅破是指(   )

    A . 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 B . 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 C . 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D . 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 23. 斯大林对中国的“一五”计划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他认为“确定20%的年增长率对工业是不是有些紧张?建议降到15%或14%”。据此可知(   )

    A .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B . 美英等国对中国进行制裁 C .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D . 中国国民经济恢复需要时间
  • 24.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增进了亚非国家对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外交制裁的认识,这就为中国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这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 . 是中国政府首先提出的 B . 得到亚非国家的普遍认可 C . 超越了意识形态的限制 D . 能有效维护亚非国家利益
二、<b >综合题</b>
  • 25. 必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秦帝国都是一个奇迹。正面,它留下了中国最长久最实用的管理遗产:郡县制。朝代像走马灯一样换,共和制取代君主制,但郡县制牢牢地树立在我们的管理制度里,丝毫不动。反面,它留下了中国最深远的管理悲剧:短短15年,就被推进了历史的焚化炉,化成一缕并不光彩的黑烟,消逝。不像汉唐这些王朝,会在历史的地平线上留下“夕阳无限好”的惋惜和感叹。

    ——《秦朝亡于管理制度质疑》

    材料二  中书省和门下省都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给尚书省执行,当然,尚书省觉得不合适的政策,也可退回,不予执行。从三省间的这种制约和平衡,我们似乎看到了三权分立的雏形,此外唐太宗还任用了一大批的谏臣,比如魏征……封建专制下,从唐代三省六部制里我们看到了民主闪烁的光,但受时代的制约,民主思想很快就泯灭了,即使出现过,也只能称其为民主闪烁的光。

    ——杨春莉《封建制度下民主闪落的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建立的政治管理制度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唐朝政治制度中的闪光之处。

    3. (3)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主要特征。

  •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魏书》卷39《李宝附承子韶传》载:“高祖将创迁都之计,诏引侍臣访以古事。”李韶认为“洛阳九鼎旧所,七百攸基,地则土中,实均朝贡,惟王建国,莫尚于此”,《资治通鉴,齐纪六》载,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四月,孝文帝曰:“我以平成无漕运之路,故京邑民贫。今迁都洛阳,欲通四方之运,而民犹惮河流之险。”在迁都洛阳后的几年中,他多次外出巡幸,以正统之君的姿态祭奠历代汉族的皇帝、忠臣以及孔子等前贤,祭祀高山大川。

    1. (1) 根据材料概括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迁都洛阳的积极影响。

  •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748年)

    材料二  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以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做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做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等

    1. (1)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孟德斯鸠不同的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在战后一个严寒的黎明醒来,1947年的冬天是气候最恶劣的季节。从1月到3月,一股冷风横扫德、意、法、英等国……狂风呼啸,积雪如山,交通断绝,浮冰堵住了泰晤士河口;运载着食品给养的火车转眼之间就冻在铁轨上;驶往巴黎的运煤船被冰块堵在水上航行不得。在柏林……作为应急措施,每户德国家庭分配到一棵树作为取暖之用。整个欧洲,供水系统、下水道排污以及其他大部分生活设施瘫痪;食物供应日减,煤的储备不断减少……英国的失业人口在两个月之内增加了100万。政府和工业都在冰雪中停止运作了。生命似乎已被冻僵:400万头羊、3万头牛冻饿而死。在置身其间的哲学家以赛亚·伯林看来,这里“空旷,寥无人迹,就像一具优雅的尸体”。

    ——摘编自[英]弗·斯·桑德斯《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材料二:我无须对诸位说:世界局势很是严重……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在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道路之前,显然地,欧洲国家……事先应该获致若干协议。这是欧洲人的事情,最初的意见应该是由欧洲提出……这个计划必须是联合性质的,假使不能商得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得商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摘自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欧洲成为“一具优雅的尸体”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

  •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新领导人不赞成这种不加区别的奉承西方东西的做法。他们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强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部分感兴趣。在闭关自守时期,日本人已了解欧洲人在数学、科学和经济学方面的成就,但没有注意文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同样,他们现在提出了一个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国家。

    ——《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多年来,针对中国维新和日本明治维新这两场变革结局为何出现天壤之别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我们只需追根溯源,简单地对比分析这两场变法的精神“教主”——康有为和福泽谕吉,看看他们在个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也许就能对中日迥异的近代化道路一目了然。

    ——《康有为和福泽谕吉不同的启蒙之路》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变法的精神“教主”的差异来分析两场运动的结局。

  •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既然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就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人民主权只能通过直接民主实现。如果任何人拒不服从公共意志,全体就要强迫他服从,“这即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伏尔泰提倡卢梭所倡导的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与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幸福的权力,这种权利是天赋予的,不能被剥夺,这就是天赋人权思想。

    ——摘自《法兰西思想之王》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主要内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卢梭和伏尔泰的思想主张有哪些异同之处。

  •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他们要求结束“冷战”。现在这种愿望已经如此强烈,以致一切国家的政府都不得不加以考虑了……自然财富、人们的劳动、科学的进步,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都被用来准备战争。军事开支不断地降低了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阻碍经济发展。在扩大贸易联系的道路上存在的障碍损害着普遍繁荣。国家主权和各民族自决权由于国家的内政经常受到干涉遭到了破坏。由于存在新旧军事条约以及在外国领土上建立军事基地和驻扎军队,使得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决权遭受着威胁。有人正企图利用“冷战”来为殖民统治辩护。他们正使用武力,在某些地区甚至用战争来蹂躏各国人民独立的权利。

    ——《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委员会莫斯科会议关于永远结束冷战的声明》(1959年)

    1. (1)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全世界的人都仇视‘冷战’”的原因。

    2. (2)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冷战长期延续的主要原因。

  •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计划经济”体制这个概念出自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即列宁)。1906年伊里奇先生在《土地问题和争取自由的斗争》中说道:“只要存在着市场经济,只要还保持着货币权力和资本力量,世界上任何法律也无力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实行巨大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制度,同时把所有的土地、工厂、工具的所有权转交给工人阶级,才能消灭一切剥削。”苏联出现以后,计划经济的理论发展得到了提高,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布拉津斯基写了《新经济》,系统完善地树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经济模式。

    1. (1) 概括材料中列宁关于计划经济的含义及其推行该经济模式的目的。

    2. (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计划经济模式对我国不同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所产生的影响。

  •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夫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若以今日之民德、民智、民力,吾知虽有贤君相,而亦无以善其后也。

    ——摘自梁启超《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

    材料二  许多人以为中国不适用民主政府,因为人民知识程度太低。我不信有这话……人民是民国的主人,他只要能指定出一个目标来,象(像)坐汽车的一般。至于如何做去,自有有技能的各种专门人才在。所以,人民知识程度虽低,只要说得出“要到那里”一句话来,就无害于民主政治。

    ——摘自《孙中山文集·关于民主政治》

    1. (1) 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梁启超、孙中山关于国民素质与实现民主政治关系的主张。

    2. (2) 梁启超与孙中山的上述观点本质上对立吗?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 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都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服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的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 (1) 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