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8年浙江省中考语文模拟卷(一)

更新时间:2018-03-28 浏览次数:570 类型:中考模拟
一、<b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b>
  • 1. 根据语境和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邀请全国各个年龄段、各个领域的诗词爱好者共同参与诗词知识比拼,他们大多数人一直生活在诗词古韵、传统文化的脉流和(A.fēn;B.fèn)围中。纵然《中国诗词大会》只是从浩瀚星辰中摘取几颗,也足以zhāng显中国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yì yì生辉,并令观众(A.zhē;B.zhé)服。

  • 2.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 他说,酒是他进行创作的催化剂,有时搜索枯肠不得其法,略饮几杯,马上笔下生花。不过,他强调喝酒要小酌,而不能大醉。 B . 农民科学种田,工人不断创新,科技工作者致力于科研,各行各业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就中国梦而添枝加叶 C . 但是必须注意,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挥而就 , 即使在社会急剧变化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D . 该公司曾蝉联年度销售冠军,而今失去了冠军宝座,虽然最近一个月的销售数据还没有出来,但即便它能反戈一击 , 也不再是市场的旗帜了。
  • 3. 古诗文默写。                                                     
    1. (1) 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
    2. (2)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3. (3) ,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4. (4) ,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5. (5) 子在川上曰:“,不舍昼夜。”(《〈论语〉十二章》)
    6. (6) 野芳发而幽香,,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 (7)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以“”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了期望得到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愿望。
    8. (8)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自己淡泊名利的句子是:“。”
  • 4.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 日月星辰移焉           温知新 B . 率妻子邑人来此境,     不复出焉  深恶痛 C . 菊之爱,陶后有闻       数见不 D .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     所向披
  • 5.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卒中往往

    ②万钟则不礼义而受之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④数月之后,时时而

    暮冥冥,虎啸猿啼

  • 6.  名著阅读。
    1. (1) 下列关于人物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 《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国王,他思想深邃,主张和平,但受环境限制,对外界所知不多。 B . 《海底两万里》中的康塞尔,他性格沉稳,为人随和,忠心耿耿,为了他人宁愿牺牲自己。 C . 《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尽管年纪已老,但他在白楼镇酒馆中与一个黑人比赛掰腕子,比了一天一夜,最终还是赢了。 D . 《朝花夕拾》的《范爱农》中,范爱农是个正直而倔强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在革命前不满黑暗旧社会的压制,在革命的过程中又倍受打击迫害,其不幸遭遇让人同情。
    2. (2) 沟通无处不在,但分有效沟通与无效沟通。请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人物的相关情节或片段,就沟通内容、方式与结果谈谈你的阅读收获。

      A.罗切斯特先生与简·爱(《简·爱》)

      B.傅雷与傅聪(《傅雷家书》)

      C.外祖父与外祖母(《童年》)

      D.傩送与翠翠(《边城》)

二、<b >现代文阅读</b>
  •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棵树

    苏童

        ①多年以前我喜欢在京沪铁路的路基下游荡,一列列火车准时在我的视线里出现。午后一点钟左右,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列车来了,我看着车窗下方的那块白色的旅程标志牌:上海——三棵树,开始想象三棵树的景色:是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火车站前面有许多南方罕见的牲口,黑驴、白马、枣红色的大骡子,有一些围着白羊肚毛巾、脸色黝黑的北方农民蹲在地上,或坐在马车上,还有就是树了,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

        ②三棵树很高很挺拔,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却没有确定树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

        ③树令我怅惘。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我没有树。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

        ④我种过树。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泥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唯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就像一次误杀亲子的戏剧性安排,紧接着我和我的树苗遭遇了一夜狂风。狂风大作的时候我在温暖的室内,却不会想到风是如何污辱我和我的树苗的——它把我的树从窗台上抱起来,砸在河边石埠上,然后又把树苗从花盆里拖出来,推向河水里,将一只破碎的花盆和一抔泥土留在岸上,留给我。

        ⑤这是我对树的记忆之一。一个冬天的早晨,我站在河边向河水深处张望,依稀看见我的树在水中挣扎,挣扎了一会儿,我的树开始下沉。我依稀看见它在河底寻找泥土,摇曳着,颤动着,最后它安静了。我悲伤地意识到我的树到家了,我的树没有了。我的树一直找不到土地,风就冷酷地把我的树带到了水中,或许是我的树与众不同,它只能在河中生长。

        ⑥我没有树。没有树是我的隐痛和缺憾。我的树在哪里?树不肯告诉我,我只能等待岁月来告诉我。

        ⑦一九八八年对于我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那年秋天我得到了自己的居所,是一栋年久失修的楼房的阁楼部分,我拿着钥匙去看房子的时候一眼就看见了楼前的两棵树,你猜是什么树?两棵果树,一棵是石榴,一棵是枇杷!秋天午后的阳光照耀着两棵树,照耀着我一生得到的最重要的礼物,伴随我多年的不安和惆怅烟消云散,这个秋天的午后,一切都有了答案,我也有了树,我一下子有了两棵树,奇妙的是,那是两棵果树!

        ⑧我是个幸运的人。两棵树弥合了我的整个世界的裂痕。枇杷树渐渐长大了的叶子宛如芭蕉,在窗前深沉静默;微风过处,淡黄白色的花冠蕴蓄特有的芳香毫不张扬。阳光照射窗外留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赠我的世界一片清朗。尤其是那棵石榴,春夏之季的早晨,我打开窗子,石榴的树叶和火红的花朵扑面而来,柔韧修长的树枝毫不掩饰它登堂入室的欲望。如果我一直向它打开窗子,不消三天,我相信那棵石榴会在我的床边、在我的书桌上驻扎下来,与“我”彻夜长谈,热情似火的石榴呀,它会对我说,我是你的树,是你的树!

        ⑨树把鸟也带来了,鸟在我的窗台上留下了灰白色的粪便。树上的果子把过路的孩子引来了,孩子们爬到树上摘果子,树叶便沙沙地响起来。

        ⑩整整七年,我在一座旧楼的阁楼上与树同眠,我与两棵树的相互注视渐渐变成单方面的凝视,是两棵树对我的凝视。我有了树,便悄悄地忽略了树。树的胸怀永远是宽容和悲悯的。树不做任何背叛的决定,在长达七年的凝视下两棵树摸清了我的所有底细,包括我的隐私,但树不说,别人便不知道。树只是凝视着我。七年的时光做一次补偿是足够的了。窗外的两棵树后来有点疲惫了,我没有看出来,一场春雨轻易地把满树石榴花打落在地,我出门回家踩在石榴的花瓣上,对石榴的离情别意毫无察觉。我不知道,我的两棵树将结束它们的这次使命,七年过后,两棵树仍将离我而去。

        ⑪城市建设的蓝图埋葬了许多人过去的居所,也埋葬了许多人的树。一九九五年的夏天,推土机将一个名叫上乘阉的地方夷为平地,我的阁楼,我的石榴树和我的枇杷树消失在残垣瓦砾之中,七年一梦,那棵石榴,那棵枇杷,它们原来并不是我的树。

        ⑫现在我的窗前没有树。我仍然没有树:树让我迷惑,我的树到底在哪里?我有过一棵石榴,一棵枇杷,我一直觉得我应该有三棵树,就像多年以前我心目中最遥远的火车站的名字,是三棵树,那还有一棵在哪里呢?我问我自己,然后我听见了回应,回应来自童年旧居旁的河水,我听见多年以前被狂风带走的苦楝树苗向我挥手示意说,我在这里,我在水里!(摘自《读者》,有删改)

    1. (1) 三棵树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完成下列表格。

      特点

      苦楝树

      枇杷树

      含蓄深沉

      石榴树

    2. (2) 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

      ①我依稀看见它在河底寻找泥土,摇曳着,颤动着,最后它安静了。(第⑤段划线词语表现的仅仅是“树”的沉没状态吗?)

      ②尤其是那棵石榴,春夏之季的早晨,我打开窗子,石榴的树叶和火红的花朵扑面而来,柔韧修长的树枝毫不掩饰它登堂入室的欲望。(自选角度,品味句子的表达效果。)

    3. (3) 作者在第⑦段反反复复地说“两棵树”“两棵果树”,是否显得啰唆?请简述理由。
    4. (4) 本文写到的“三棵树”内涵丰富,意味深长,引发人们思考。请结合文本,加以阐述。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朗读者》:点燃阅读热情,给你读书时刻

        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新节目《朗读者》赢得了如潮赞誉,网络上下对这档节目的评价更是近乎“零差评”。嘉宾们以念诗、读散文和家书的方式,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让观众感受到了满满的正能量。

    观点1:重拾书本,感受文字强大魅力

    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节目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回顾人生片段,将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给观众朗读一遍。

        《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的习惯,但随着时间流逝,大多数人会逐渐丢弃,而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一直坚持下来。

        文字的力量,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可能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到了。如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变得寥落荒芜。尽管在国家的倡导、媒体的呼吁之下,喜欢读书的人仍为数不少,但毕竟少了许多。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人感觉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太大,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让人们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正是此类节目的意义所在。

        文化节目广受好评,不仅是人文精神的高扬,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繁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据红网)

    观点2:走红背后,召唤人文精神回归

        看罢《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很多人都嘉许它们是综艺节目里的“清流”,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这种良好的第一印象,首先就值得思考。无论“清流”还是“清新”,都是相对而言的。在笔者看来,节目走红更深层次的缘由在于“真”,即节目中那些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

        透过这两档节目,很多人说看到了文化的价值。诗词也好,散文也好,之所以给人很大触动,除了文字优美,更多在于其传达的价值与读者、观众产生了精神上的共鸣。尤其是在《朗读者》里,虽说从“朗读”的层面,并不是每一位嘉宾都能展现出专业水准,但透过网友的评论不难看出,真正打动人的不是朗读的过程,而是朗读者结合个人独特经历所传达的真切情感。当然,也有人会认为,节目中传递的这些价值观念“距离现实太远”,但它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照自身、反省内心、激活自我的机会。

        一档节目能肩负起推动文化大发展的使命么?对此,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虽然《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的节目也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更多的模仿者,产生新的审美疲劳。但应该看到,无论从电视节目的角度来评析,还是从文化价值的层面去追寻,节目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和价值追求至关重要。(据中国青年网)

    观点3:多维阅读,构筑新型生活方式

        《朗读者》用情感共鸣唤回文学认知,给人一种新的实在的媒体体验。其先讲故事、后朗读的模式将文化与生活连线,告诉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去阅读,换一种方式去做高雅的文化交流。它不仅为观众呈上了一碗热腾腾的心灵鸡汤,更激发了很多人的阅读兴趣。

        《朗读者》这档节目告诉我们,健康需要营养,心灵离不开阅读。阅读一本书,你看见的是无声的文字,你听见的是有声的倾诉。当你能感受到这种倾诉,你就会发现世间百态的复杂和简单,就会理解情感的缤纷色彩,珍惜生命的本真价值。有人说,阅读要有呼吸的感觉;有人说,阅读要有燃烧的感觉;有人说,阅读需要给心灵以慰藉。我觉得,阅读应该从真实、价值、厚度、暖度的维度,去感受文字的亲和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档节目拥有大批的年轻观众,他们中很多人刚刚真正开始感知人生的内涵,节目可以启发很多年轻人,教会他们如何给自己的生命质量做加法。确实,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理应主动去搭配自己喜爱的精神食粮。故而,此类文化节目多多益善。(据中国经济网)

    拓展材料:

    《见字如面》节目简介

    《见字如面》是由黑龙江卫视推出的阅读推广节目。节目邀请一线当红明星,用生活化、角色化的声音,变身为写信人本身,为大众读出“他们”写的信。所读的每一封信都在打开一个栩栩如生的真实场景,而演员们用声音表演更是让那些写信人好像就在现场,信中所描述的人物情状、社会风物仿佛都触手可及。而信中幽默的文字往往有种特殊的力量,直击人心。这样精致纯粹的节目将带领观众重新领会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唤起大众对书信的重新认识。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简介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大型文化益智节目,也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力求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那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

    选手们在电视节目中除了展现自己的诗词歌赋造诣,更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他们喜爱的诗词带来了更为令人信服的注解。

    十期节目里,全国各地的普通人构成的百人团成员们的风采、性情带给观众最大的惊喜,诗词带来的欢乐与忧伤,从他们的人生故事中得到释放。他们的共同经历,就是拥有的一颗热爱诗词文化的心。

    1. (1) 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阅读应该从真实、价值、厚度、暖度的维度,去感受文字的亲和力。 B . 《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不仅是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且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 C . 《朗读者》也许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更多的模仿者,产生新的审美疲劳。 D . 很多人都嘉许《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是综艺节目里的“清流”,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2. (2) 阅读“观点2:走红背后,召唤人文精神回归”部分,概括《朗读者》走红的原因。
    3. (3) 《朗读者》这档节目能肩负起推动文化大发展的使命吗?结合文本内容和【链接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链接材料】①创新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势在必行,利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是必然趋势。网络媒体、电视节目、动漫、广告等都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王本朝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的建言

      ②学习文化的最好方式是体验,要不断地用新方式、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冯骥才在2017年全国“两会”上的建言

三、<b >古诗文阅读</b>
  • 9.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

    林景熙

    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

    【注释】①故朝:宋朝。②封事:臣下呈皇帝的奏章。③林景熙(1242—1310):宋末诗人,宋亡不仕,流落江湖。④防秋疏:指有关军事的机密奏章。

    1. (1) “孤云”“岭东”“欲雪”“炉红”描写了怎样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2. (2) “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这两句诗对比鲜明、意蕴深刻,试结合划线词分析诗歌的情感。
  • 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张释之断案

        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 , 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 , 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文帝由是奇释之,拜为中大夫。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尉治。释之按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 , 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差。今盗宗庙器而族之,如有万分之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久之,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注释】①张释之:西汉文帝时大臣,曾任中郎将、廷尉等职。②司马门:与后文的“公门”均指皇宫外门。③劾(hé):弹劾,揭发罪行。④不敬:即“大不敬”,指不敬皇帝的罪名。⑤弃市:死刑。

    1. (1)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

    2.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文帝由是释之

      ②其后有人盗高庙前玉环

      如是足也

      ④且罪 , 然以逆顺为差

    3.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

    4. (4) 从张释之前后两次断案来看,张释之是个怎样的人?
四、<b >语言运用</b>
  • 11. 根据下列情境,完成相关任务。

    仔细观察下面的新闻图片,请你根据图片内容,结合图片标题和注释,介绍这幅图片新闻的主要内容,并就图片题目与内容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迪或感悟。

    要求:①表述清楚、简洁。②字数150字左右。


    【注】2016年全国“两会”,记者釆访著名导演陈凯歌(上图左二);左一为著名作家莫言,曾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 12.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位年轻人在湖边散步,碰到了几位钓鱼的老人。年轻人一开始饶有兴趣地在那里观看,可是没多久就觉得没意思了,便对一位老人说:“一整天都待在一个地方钓鱼不觉得枯燥吗?”那位老人说:“如果你喜欢,自然会找到钓鱼的乐趣。”年轻人又问:“如果钓了一天,看到别人满载而归,自己却一无所获,你难受吗?”老人们纷纷表示:“我们是一起来钓鱼的,他们钓到对我来说也很高兴,再说我想只要坚持,我也能钓到鱼。”

    年轻人豁然开朗,钓鱼是这样,生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就此写一篇文章。你可以叙述故事,也可以展开议论,还可以……

    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少于600字。③文章中不出现能判断考生信息的地名、校名与人名等。

五、<b >附加题</b>
  • 13. 国学,以其独特的魅力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和喜爱。(选做三个)
    1. (1) 现在我们常用“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指代高雅和通俗的文学,请问这两个成语最初指的是什么?
    2. (2) 二十四节气中“春分”过后是什么?
    3. (3) 古人常用“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来劝谕人们要尊敬父母。这句话出自哪里?
    4. (4)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指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还有一部是谁写的?作品名字是什么?
  • 14. 写出下列名言分别出自哪一部作品。

    ①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②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