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实验教育集团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

更新时间:2017-12-21 浏览次数:303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在世界杯羽毛球女子双打决赛中,中国队的两位姑娘配合得天衣无缝 , 获得冠军。 B . 孩子向家长倾吐心声时,家长应洗耳恭听 , 这是家庭沟通中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 C . 几经周折,老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三十年的故乡,长年漂泊在外的愁绪荡然无存了。 D . 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 , 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 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必须加强自我约束,否则,如果不能约束自己,沉溺其中,就会后患无穷。 B . 自6月1日起,我国将降低部分服装、鞋靴、护肤品和日用消费品的进口关税税率。 C . 要不要大量阅读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D . 有报道说,目前绝大多数企业的销售利润在8%以下,比去年下降了1倍。
二、<b >书写</b>
三、<b >名著导读</b>
  • 4. 名著阅读。                          
    1. (1) 《水浒传》的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2. (2) 下面关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情节有一处与原著有出入,请指出并改正。

      鲁提辖在酒楼与李忠、史进一起喝酒,无意中得知郑屠强骗金翠莲,于是路见不平,出手相助,结果三拳打死了郑屠。鲁提辖因此被官府抓走。

四、<b >默写</b>
  • 5. 默写。                             
    1. (1) 由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一个句子:
    2. (2) 《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3. (3) ,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
    4. (4)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 咏梅》)
    5. (5) 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6. (6) 过尽千帆皆不是,。(温庭筠《望江南》)
五、<b >综合性学习</b>
  • 6.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广泛地走进学生生活,我校将开展以“传统文化,你我共享”为主题的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与!
    1. (1) 草隶篆行,异彩纷呈,绽放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韵味。下面是一个汉字的演变过程,请根据前几个字形将其简体楷书写在田字格内。并总结出汉字从早期甲骨文到简体楷书的演变规律。

      演变规律

    2. (2) 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

      ①松间鸣好鸟  ②鸟鸣山更幽  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  ⑤窗外见南山

      A上联:;下联:

      B上联:;下联:

    3. (3) 古诗也讲究炼字,使诗句准确生动。请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   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对于诗文空缺处要填入的字,有人认为“随”恰当,有人认为“入”更适合。你选择,理由是

六、<b >文言文阅读</b>
  • 7.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二)于是(胡亥、赵高、李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行天下,祷①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③书赐扶苏于上郡。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注释】①祷:请求;②匡:辅助;③奉:恭敬地捧着。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

      国可乎

      ②上使外

      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④乃反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

    2. (2) 下列句子中与“乃反数上书直言”中的“乃”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 .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 乃立为王 D . 乃悟前狼假寐
    3. (3) 翻译下列句子。

      ①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

      ②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4. (4) 仔细阅读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文段(一)中陈胜、吴广“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是因为扶苏

      文段(二)中能够概括扶苏被赐死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七、<b >现代文阅读</b>
  •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拾馒头的父亲

        十六岁那年,我考上了全县最好的高中。听人说,考上这所学校就等于一只脚迈进了大学。父亲欣喜不已,千叮咛万嘱咐,希望我将来能考上好大学。

        恰巧这时我家在县城的一个亲戚搬到省外去住。他们想让我父亲去帮忙照看一下房子,还给父亲建议说在县城养猪是条致富的路子,因为县城人多,消费水平也高,肯定比农村卖的价钱好。父亲欣然答应了,一来确实是个好法子,二来在县城可以顺便照顾一下我。

        等我在高中读了一学期后,父亲在县城也垒好了猪圈,买来了猪仔。我平时在学校住宿,星期六的时候,就去父亲那里过夜,帮父亲照料一下小猪,好让父亲腾出时间回家推饲料。

        猪渐渐长大了,家里的饲料早已吃个精光。亲戚送的饲料也日趋减少。买饲料吧,又拿不出钱来,父亲整日显得忧心忡忡。

        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也是一筹莫展。有天我去食堂打饭时,发现很多同学常常扔馒头,倒饭菜,我突然想到,把这些东西拾起来喂猪不是很好吗。

        我回去跟父亲一说,父亲高兴地直拍大腿,说真是个好主意,第二天他就去拾馒头剩饭。

        我为自己解决了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父亲那黑乎乎的头巾、脏兮兮的衣服、粗糙的手立即成为许多同学取笑的对象,他们把诸如“丐帮帮主”等侮辱性的绰号都加到父亲头上。

        我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好在同学们都还不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我也尽量躲避着父亲,每到他来时,我就离得远远的。

        但是内心害怕被别人识破和歧视的恐惧却日复一日地剧增。终于有一天,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叫大家知道了,会嘲笑我。”

        父亲脸上的喜悦一下子消失了。在漆黑的夜里,只有父亲的烟锅一红一红的,良久,父亲说:“我看还是去吧!不和你打招呼就是了。这些日子正是猪长膘的时候,不能断了粮。”

        我的泪就落了下来。对不起父亲,我是真心爱你的,可你偏偏是在学校里拾馒头,我怕被别人看不起啊!

        接下来的日子,父亲继续拾他的馒头,我默默地读书,相安无事。我常常看见父亲对着张贴成绩的布告栏发呆,好在我的成绩名列前茅,可以宽慰父亲的,我想。

        1996年的冬天,我期末考试成绩排在年级前三名,而且还发表了很多文章,一下子声名鹊起。班里要开家长会,老师说,让你父亲来一趟。

        我的心一下子就凉了,我不知别人知道拾馒头的人就是我父亲时会怎样嘲笑我。伴着满天风雪回到家,我对父亲说:“爹,你就别去了,我对老师说你病了……”

        父亲的脸色很难看,但究竟没说什么。

        第二天,我冒着风雪冲到了学校,坐进了教室。家长会开始了,鼓掌声和欢笑声不断,我却一直蔫蔫呆呆,心里冰冷得厉害。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我无心听老师和家长的谈话,随意将目光投向窗户。天哪!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我的眼泪就哗哗的落了下来,我冲出教室,将父亲拉进来,对老师说:“这是我的父亲。”一下子掌声雷动。

        回去的路上,父亲仍挑着他捡来的馒头和饭菜。父亲说:“你其实没必要自卑,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们自己也会有。”

        以后,同学们再也没有取笑过父亲,而且都自觉地将剩饭倒进父亲的大铁桶里。

        1997年金秋九月,父亲送我到省城读大学,我们乡下人的打扮在绚丽缤纷的校园里显得那么扎眼。但我却心静如水,没有一丝怕被别人嘲笑的忧虑。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歧视总是难免的,关键是自己看得起自己。正如父亲所说的那样:“别人的歧视都是暂时的,男子汉,只要努力,别人有的,咱自己也会有。”

    1. (1) 文章第七段,写道“我为自己给父亲解决了一个难题而窃喜不已,却未发现这给我带来了无尽的烦恼。”“我” 的烦恼是什么?
    2. (2) 按示例填写,“我”在开家长会时的心理变化。

      ————眼泪落下

    3. (3) 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具体含义。

      ①我也愁在眉上急在心里,也是一筹莫展

      ②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一个农民,偏偏在我们学校拾馒头呢!

    4. (4) 下面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父亲,我拾馒头的父亲正站在窗外,一丝不苟地聆听着老师和家长们的谈话,他的黑棉袄上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积雪。

    5. (5) 标题《拾馒头的父亲》,拾起的不仅仅馒头,你认为还拾起什么呢?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要值多少钱

    ①天气预报所指的气温是指在离地面1.5米高度的位置上所观测的气温,以℃表示。

        ②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盛衰、经商成败息息相关。

        ③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④气温变化1℃,对世界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惊人!据估计,农业生产区气温每下降1℃,就会减少一周(7天)的生长季。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欠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在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

        ⑤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气温上升1℃时,中国华南因全年的日平均气温基本上大于10℃,故积温变化为365℃,可种植三茬作物,相当于每一茬作物有122℃的积温变化。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均会出现增产或减产10%的情况。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⑥经济学家发现,酷夏可激发人们的消费热。若夏季平均气温偏高1℃,则35℃以上的高温天数就会飙升,空调、电风扇、纸扇、冷饮、啤酒等销售量就会成倍增多,商家个个无不拍手称快。

        ⑦德国刑侦专家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混凝土浇灌工程,务必严格按照每天气温来安排,夏天不能超过28℃,冬天不能低于零下5℃,否则,会出现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百年大计可能毁于一旦。

        ⑨气温变化1℃与人的死亡有关。如上海市在炎热日(≥34℃以上),夜间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8人;午后每升高1℃,死亡增加10人。广州市炎热日最高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2.3人;炎热日最低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1.5人。

    1. (1) 气温变化1℃,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试加以概括。
    2. (2) 文中多处出现“据估计”“据测试”“统计分析”等字样,可否去掉?为什么?
    3. (3) 第⑨段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联系全文及相关知识,你认为气温变化是升好,还是降好?为什么?
  •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中国人可以奢侈了吗?

        ①中国人历来主张节俭,反对奢侈。孔子有言:“礼,与其奢也,宁俭。”在“节约闹革命”的年代,毛泽东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②然而,中国如今“走进新时代”了,节俭世风日下,奢侈甚嚣尘上。有道是“一个革命的行动要有革命的理论作先导”,经济学界有人曾积极引进西方经济学家的论著,证明 “奢侈有理”和“奢侈有功”,为中国兴起奢侈之风而鸣锣开道。

        ③奢侈乃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根本不用奢侈理论的引导,人们就会自发地或自觉自愿地把奢侈付诸行动。被授予“奢侈之王”的美国蒂科国际公司前主管丹尼斯.科兹洛夫,曾经创造过2200美元一个镀金纸篓、6000美元一条浴室挂帘、700万美元一套豪华住宅的奢侈记录。而这样的“奢侈之王”在当今中国并不鲜见,中国人的奢侈记录恐怕比美国人有过之而无不及。18万人民币一桌的“黄金宴”、36万一餐的满汉全席,是中国人吃出来的;100万元的一则征婚广告、999万元的一场结婚典礼,是中国人做出来的;法国的名酒XO和路易十三,上千元甚至上万元一瓶,中国人喝得最多;一辆标价1118万元的英国宾利轿车最近在上海车展上被中国人买下来了……某些中国人的奢侈,简直令西方人望之兴叹。而这些还只是个人消费,某些集团消费则更为惊人。一台文艺晚会出手就是上亿元,一个庆典活动动辄就是几十亿元,还有许多“形象工程”不知要耗费多少钱。难怪有的海外华人回到祖国走马观花地看了几个灯红酒绿、繁华似锦的大都市之后,都表感叹说“中国与美国已经没有什么差别了”。他们是否被表面的奢侈迷花了眼睛?

        ④奢侈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的,并不需要向西方国家学习。中国过去虽然穷,但有些人“人穷志不穷”,越穷越摆阔。尤其是历代统治者骄奢淫逸,挥霍无度,还把奢侈当作粉饰太平的化妆品。秦始皇的阿房宫堪称世界奢侈之最;乾隆皇帝的“千叟宴”把奢侈推向了极致;慈禧太后即使在晚清行将破落之时,也坚持“把奢侈进行到底”,不仅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供自己生前及时玩乐,还在死后睡的棺材褥子上镶了珍珠12604粒、宝石和白玉三百多块,似乎不奢侈就死不瞑目。奢侈最终导致国家的落后和王朝的灭亡。

        ⑤虽然如今中国已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按官方的说法大多数人也实现小康了,可中国可以奢侈了吗?不管某些“高瞻远瞩”的经济学家把中国的前景估计得多么关好,也不管某些喜气洋洋的海外华人把中国的现实评价得多么辉煌,可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处于贫困状态。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忧心忡忡地说:中国现在公布的2800多万贫困人口,是按人均收入600多元人民币计算的;而把人均收入再提高200元,贫困人口就高达9000多万了。                                                

        ⑥即使在西方国家,奢侈现象仍然遭到了许多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强烈反对。美国著名学者罗伯特.弗兰克撰写了一部名叫《奢侈病》的书,认为无节制的奢侈挥霍不仅使资源消耗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给人类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许多烦恼和不幸。由此看来,既然连富有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都认识到奢侈的危害性,那么中国就更应该牢记:提倡节俭,反对奢侈!(选自《雨花》第469期,有改动)

    1.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2) 文章第①段引用孔子和毛泽东的话有什么作用?
    3. (3) “一个革命的行动要有革命的理论作先导”一句中的划线词有什么特殊含义?
    4. (4) 本文第③段是如何进行论证的?
    5. (5) 仔细阅读第⑤段,在段尾画线处补写一句总结性的话。(30字以内)
    6. (6) 古人说:成由节俭败由奢。当下,习近平主席也大力提倡节俭,反对铺张浪费。同学们让我们躬身自省,在日常生活中,你有过奢侈或浪费的行为吗?联系实际说说你阅读本文后的感受。(不少于50字)
八、<b >小作文</b>
  • 11. 改写《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要求:(1)不少于130字;(2)不得曲解原诗所描写的景物与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3)改写为散文,必须运用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可以合理想象,使文章生动形象。

九、<b >命题作文</b>
  • 12. 请以“我终于圆了一个梦”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用你最擅长的文体,写一篇作文。(诗歌除外)(2)思想感情要健康向上。(3)至少运用两种表达方式。(4)至少运用下列修辞方法中的两种,比喻,拟人,排比,对偶,设问(反问)(5)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或者人名。(6)不少于600字,书写要规范,保持卷面整洁。(7)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