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浦北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

更新时间:2024-05-17 浏览次数:7 类型:月考试卷
一、积累(共21分)
  • 1. 阅读

    相推, 日生不滞。时间的年轮又添新的一环。中华民族凭借着团结一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砥砺前行,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辉煌的篇章。

    (一) 团结就是力量

    爬坡过坎,滚石上山,蹲厉奋发,dǔ( ) 行不怠,中国人民有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力。百年来,中国民族经千难而不懈奋斗,历万险而锲而不舍,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在贫穷落后时发愤图强,在时代发展时与时俱进,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纵有大灾大难,我们风雨同舟、共克时艰;纵有逆风逆水,我们改革以破、开放以进;纵有“卡脖子”难题,我们以“九章”横空问世激发科技自立自强。前行路上,沟壑丛林,能锤炼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会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奋勇前进。

    1. (1) 阅读以上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dǔ( )行        沟壑( )

    2. (2) 以上两个文段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三个。
    3. (3) 请解释加点的词语在文段中的含义。

           波澜壮阔            赓续

    4. (4) 根据对联要求及以上文段内容,从所给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抄写到答题卡横线上。

       ①奋勇追梦谱华章 ②自信昂扬逐梦飞 ③坚持不懈铸辉煌 ④凝心聚力破险阻

    5. (5) 下面从以上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 
      A . 中华民族凭借着团结一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砥砺前行,以昂扬的姿态书写着辉煌的篇章。 B . 前行路上,沟壑丛林,能锤炼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创造力,会激励中国人民不断奋勇前进。 C . 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牢记使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D . 只要心存信念,困难和挫折才无法阻拦我们奋进的脚步,无法挫败我们那颗坚定不移的心。
    6. (6)  据下表提供的信息,整理诗文。

      作者

      题目

      批注

      诗文

      《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景象。

      半竿斜日旧关城。

      辛弃疾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将军率领铁骑,快马加鞭, 神速奔赴前线,弓弦雷鸣, 万箭齐发。

      范仲淹

      ⑤《

      边塞军人一边饮酒, 一边思念家人,回家却遥遥无期。

      浊酒一杯家万里,

      陈与义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 进一步表达作者内心寂寞悲凉。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人借用典故表达希望得到朝廷重用,到边疆抗敌的愿望。

二、阅读(共39分)
  • 2.  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图腾和神话形象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相传,在黄帝时代,龙曾经出现在人世间,帮助皇帝打败炎帝,取得天下的统治权,从此,龙被视为天子的图腾和象征。

    龙的形象集合了多种动物特征并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是能兴风雨、利万物的祥瑞之物。闻一多先生认为,龙以蛇为本体,又融合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也有观点认为,龙的特征为驼头、蛇身、鹿角、龟眼、虾须、鱼鳞、虎掌、鹰爪,牛耳(亦称九不像)。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材料二】 “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之一。 “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将干支顺序相配以表示年、月、 日的序号,60年为一个循环,俗称“一甲子”。干支纪年以每年立春换年,其中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 己、庚、辛、壬、癸;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 巳、午、未、 申、 酉、戌、 亥。此外,古人还将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互相搭配,如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材料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正义、高贵、尊荣的象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称道的龙,彰显着博采众长、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精神,亘古不变,因而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定内涵。龙的形象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如“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二月二,龙抬头” “赛龙舟”等。

    央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主题为“龙行蠡蠡,欣欣家国”。 “蠡”字的汉语拼音是“dá”,总共有48画,其部首是“龍”,据《康熙字典》记载, “蠡”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 “龙行巍巍”形容群龙在云海腾飞的雄健身姿,昂扬而热烈,代表着中国人民的英勇无畏精神及昂扬乐观风貌。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 (1) 请依据【材料二】思考, 2023年被称为癸卯兔年, 那么2024年应被称为( ) 
      A . 甲辰龙年 B . 丁午龙年 C . 申辰龙年 D . 丙酉龙年
    2. (2)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首句既点明了说明对象,又揭示了说明内容,简洁明了,令读者一目了然。 B . 【材料一】属于事物说明文,运用逻辑的顺序,详细介绍了中国龙的形象,脉络清晰。 C . 【材料二】 “是中国古代的纪年方法之一”中的加点词,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D . 【材料三】运用举例子、引资料等说明方法,说明了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
    3. (3)  请结合所给的材料,分析“龙”这一形象历来被中华民族所推崇的原因。
  • 3.  现代文阅读Ⅱ

    柿子挂满山岗

    洪忠佩

    ①寒露,风搭在弦上,与银杏、乌桕、红枫一起在山岗奏起深秋的曲调。在悠长的曲调中,一树树柿子吸饱了阳光,橙黄中泛起红色,仿佛油彩。这样的斑斓、明艳在白墙黑瓦的宅子周围蔓延,山岗与村落融合成了一个调色盘。

    ②走进婺源宅山村之后,我才发现原生态的山村人家是“宅”在山腰上、 “长”在树荫下的。树荫浓密的, 当属高耸粗壮的香樟、楠木、木荷、樯树、栲树、豹皮樟、红豆杉。那隐于树林之下的古道、路亭,与山村是连成一体的。山上没有水田,村民便发展林下经济、山地经济。他们既种苞芦、番薯、辣椒, 又种茶叶、油茶、板栗、柑橘、柿子。

    ③“七月米枣八月梨,九月柿子红透皮。”秋风起时,漫山遍野的柿子宛如灯盏,透着暖人的光,每家每户都忙着采摘。等待果实成熟的过程是缓慢的,而一旦果实进入成熟期,时间又不等人。俗话说“割禾抢时,晒谷抢天”,采摘树上的果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④背篼、竹篮、箩筐都派上了用场,上树的上树,提篮的提篮,挑担的挑担,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很难想象,在那么陡峭的山坡上,还要爬上几米,甚至十几米高的柿子树,再去采摘,若是没有多年练就的功夫,是无法做到的。

    ⑤倚在树杈上的大程眼尖,一下子看见了我,他挑了一个成熟的柿子扔过来,算是打招呼了。他笑道: “摘柿子总感觉手脚和眼睛都不够用,明明是一权一权去摘的,结果发现枝头还有‘瞎眼柿’”。我剥去柿蒂,撕开薄如蝉翼的柿皮,鲜红的果肉立即显露出来,一口下去,甜滋滋的,果汁饱满,果香充盈口腔

    ⑥柿子树下的小孩呢,一个个像猴子似的,上蹿下跳,专挑成熟的柿子过着嘴瘾。一位个子稍高的少年,正埋头把软些的柿子拣出来,一一放在竹篮里。

    ⑦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没闲着,他们趁着天气晴好,专挑较硬的柿子,一一削去柿皮,在竹盘竹簟中晒起了柿饼。他们刀法轻柔而娴熟,没有半点拖沓。在笑谈之间,在弥漫的果香中,所有的辛劳都消散了。

    ⑧柿饼制成后是扁扁的,起皱,泛着一层白霜,掰开却色如琥珀,吃起来甜而不腻,软糯而有嚼劲,隐隐透出干果独有的清香——这是辛劳与阳光的造化。

    九年级语文试卷 第3页  共6页

    ⑨偏于一隅的宅山村,自从几年前水泥公路从山下铺到了山上,节假日上山采摘的城里人多了,上门收购的商户也来了,还有人以柿树和山村为背景用手机进行直播。宅山的柿子,可谓是“鼓钟于宫,声闻于外”了。

    ⑩一个60多户人家的自然村,丰收之年产柿子上千斤的农户比比皆是。只要树上能够长出柿子,就无需考虑怎样去销售。想想,着实令人艳羡。此外,橘子、板栗、蜂蜜,以及野生的猕猴桃、金樱子、香菇、木耳也成了抢手货。

    ⑪柿子在当地还有个俗名——鸟儿柿。宅山村被群山包围着,山多,意味着鸟多,而柿子正是鸟类喜食的果实。对柿子最为贪嘴的,莫过于山斑鸠、白头鹎、红嘴蓝鹊。它们立在枝头啄食柿子时,尾巴一翘一翘的,仿佛被柿子的味道迷醉了。

    ⑫山风拂来,阳光斜照。远远望去,很难判断让柿树枝丫抖动的,是鸟,是风,还是采摘柿子的村民。那一刻,浮现在我眼前的只有柿子,漫山遍野红彤彤的柿子。

    1. (1) 为了采摘和销售柿子,村民们都用了哪些方式,请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人物

      行动

      结果

      大程

      用树杈一杈一杈摘柿子

      枝头还有‘瞎眼柿’

      孩子

      专挑成熟的柿子过着嘴瘾

      上了年纪的老人

      也没闲着,他们趁着天气晴好,专挑较硬的柿子

      销售的村民及商户

      宅山的柿子,可谓是“鼓钟于宫, 声闻于外”

    2. (2)  请按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我剥去柿蒂,撕开薄如蝉翼的柿皮,鲜红的果肉立即显露出来,一口下去,甜滋滋的,果汁饱满,果香充盈口腔。 (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3. (3)  文章第⑩段由柿子联系到山村的其他农作物,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4)  文章开头写了“我”看到山岗与村落融合的景象,结尾却写到“我”眼前浮现的只有柿子,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 4.  古代诗歌阅读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淅。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 (1)  下面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自然景物反衬青春蹉跎而无奈的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B . 词人用“强派”“殊不屑”等词,强烈地表达了自己不懈作为女儿身,不甘心受到各种束缚,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C . 词的下片写词人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词人平日虽以肝胆相照,真诚恳切,但不为世俗所了解,因此生活中常受折磨。 D . 这首词以怀旧、写景为主,基调高昂,语言刚健清新。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诗人参加革命前的复杂矛盾的心情,真切感人。
    2. (2)  秋瑾在词的结尾发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的心声,你是如何理解的?请作简要分析。
  • 5. 文言文阅读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宋濂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郑玄传

    郑玄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事扶风马融①。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②,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 “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马融:东汉著名经学家。②图纬:专论占验术数的书。

    1. (1) 下面选项中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 或遇其叱咄            或王命急宣 B . 足肤皲裂而不知        学而不思则罔 C . 闻玄善算        陈康肃公善射 D . 乃召见于楼上           乃不知有汉
    2. (2) 下面对两篇选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隆冬时节,作者手抄借来的书,十指冻僵了仍毫不懈怠,足见他求学之勤奋。 B . “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了作者心无旁骛艰苦求学的精神。 C . 善用对比是甲文的特色之一,通过“我”和“同舍生”对比,突出“我”求学的快乐。 D . 郑玄爱好学习,执着求学,他向马融学习,即使长时间没有得到马融亲自传授也不放弃。
    3. (3) 把选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4. (4) 甲文是写给马生的,作者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经历?
    5. (5) 学习对青少年而言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很多同学也认为学习很苦、很累。了解了宋濂求学时的苦与累后,你对学习之苦是否有新的认识? 请结合甲文内容,说一说你的认识。
三、综合(10分)
  • 6. 为了彰显我们中华儿女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班级开展以“自强不息,逐梦未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 (1)  【任务一:悟自强内涵】中国古代不乏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名言,请选择其中一句,谈谈你对“自强不息”的理解。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我选择(填序号)。理解:.

    2. (2)  【任务二:读书分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总理的励志名言,同学们也立志勤奋读书,下面是小钦同学分享的读书笔记,请你帮忙补充完成。

      读书笔记

      出场人物

      周进

      范进

      典型事件

      六十多岁仍是老童生,参观贡院时一头撞在号板上。

      得到帮助捐了个监生最终考上进士,被

      指派为广东学道。

      关照范进, 将其取为秀才。

       

      共同点

      不同点

      得到他人帮助捐了个监生才时来运转。

    3. (3)  【任务三:观点表达】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请从自强不息的精神与个人、国家关系的角度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
四、写作(50分)
  • 7. 我们的生命里,有给予力量的父母,有启迪智慧的老师,有温暖相伴的同学,还有引领成长的书籍,鼓舞人生的伟人等等,他们让我们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挑战,学会了珍惜……也正因为有他们的陪伴,我们才走得更坚定,走得更远。

    请以《    ▲     , 伴我前行》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补全题目,联系生活,有真情实感;书写规范,卷面整洁,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