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湘潭市2024年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更新时间:2024-05-17 浏览次数:5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 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 téng,具有 ____的雄姿、____ 的气 gài、____ 的情怀____的力量,既象征着五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血脉,更承载着新时代新征程亿万中华儿女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坚定意志和美好愿望。在甲辰龙年, 我希望全国人民振奋龙马精神,以龙腾虎跃、鱼跃龙门的干劲闯劲,开拓创新、拼搏奉献,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节选自《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团拜会上发言》)

    1. (1) 下列读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图滕  气概  承载 zǎi  甲辰 chén B . 图腾  气概  承载 zài  甲辰 chén C . 图藤  气慨  承载 zài  甲辰 chén D . 图腾  气慨  承载 zǎi  甲辰 chéng
    2. (2) 依次填入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刚健威武  勇猛无畏  福泽四海  强大无比 B . 勇猛无畏  福泽四海  强大无比  刚健威武 C . 福泽四海  强大无比  刚健威武  勇猛无畏 D . 强大无比  刚健威武  勇猛无畏  福泽四海
  • 2.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神兽,象征着权力、尊荣、富贵和祥瑞。我们中国人对龙的崇拜有悠久的历史,自豪地自称为“龙的传人”。 B . “龙马精神”比喻人旺盛、奋发向上的精神和样子。 C . 在中国,有很多与龙有关的习俗。舞龙灯是中国传统节日“元宵佳节”的文化活动之一。

    赛龙舟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赛龙舟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D . 2024年是甲辰龙年,过去的2023年是壬寅虎年,即将到来的2025年是乙已马年。
  • 3. 下列语段中有语病的句子是(    )

    ①一个大国的光荣和梦想,需要时间和空间来撑开;②一座城市的发展和跃升,在于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笃定和自信。③一份坚定的意志,从凝聚、壮大、生长,最后结出果实,需要的是每一个人长期的坚持与付出、信任与执着。④在中国号这艘巨轮上,承载的是人民,锚点是时代,航向是复兴,船上的每一个你,每一个我,都是最小单位的中国。

    A . B . C . D .
  • 4. 古诗文名句默写。

    徜徉于古代诗文中,我们懂得了命运的无常,更见证了生命的伟大。面对亲人的离散,苏轼感叹“ , ,此事古难全”;直面仕途的艰难,李白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 ”;身处人生的困境,陆游发现“ ,柳暗花明又一村”;面对生死的抉择,文天祥宣誓“人生自古谁无死,”。

  • 5. 综合性学习。

    10月21日晚,有“科幻文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2023雨果奖揭晓。90后中国作家海漄凭借《时空画师》获最佳短中篇小说奖,成为继刘慈欣、郝景芳之后,第三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1990年出生于湖南湘潭的海漄,学的是经济学,目前在深圳从事金融行业,几乎与科幻毫无关联。自2018年起,海漄才真正开始科幻写作,但忙碌的工作并没有停下海漄阅读和创作的步伐,海漄会尽量用刷手机和看短视频的时间去写作。

    凌云一中校园电视台将邀请作家海漄于2024年4月28日下午三点到学校体育馆,进行以“惜时如金,成功跨界”为主题的讲座。

    1. (1) 请你以凌云一中校园电视台台长子航的身份,于2024年4月25日给作家海漄写一份邀请函。
    2. (2) 如果你是凌云一中校园电视台小记者,请你设计两个问题采访作家海漄。
二、阅读(50分)
  • 6. (2024·湘潭模拟)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等入选。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介绍,盘点这些最终入选的“流行语”,有不少源自短视频平台,短视频的主要使用人群还是以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为主。

    分析此类语言的特征,黄安靖表示,这些语言往往包含比较独特的创造性。“某种程度上,很多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符合人们表达的需要”。

    黄安靖认为,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包括短视频语言在内的网络用语,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网络语言中也有比较消极不合符汉语结构特点及社会文明规范的内容。对此,他表示,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总体来说,这几年不仅仅是短视频,整个网络用语的文明度在不断提升。”

    (节选自《人民网》2023年12月10日,有删改)

    材料二:

    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热词热语是反映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是社会语言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变化最快的部分,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而汉字因其语义包容度强的特点,在反映热点事件、公众感受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概括性和解读空间。因此,年度语言文字盘点能够真实、迅捷、全面地反映社会语言生活。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2月24日)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333名青年进行“你有过‘词穷’的情况吗”的问卷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你有过“词穷”的情况吗?

    你感觉自己的表达有什么变化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情况

    你觉得出现“词穷”的原因有哪些

    应对词穷,你觉得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下降了

    53.3%

    词汇量匮乏, 表达单一

    47.1%

    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

    54.0%

    加强阅读,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

    58.4%

    原地踏步

    35.7%

    词不达意,难以

    准确表达想法

    41.5%

    依赖网络语言,

    缺乏创造力

    53.0%

    注重独立思考和逻

    辑思维能力训练

    57.5%

    提高了

    11.0%

    用笔写字变少

    43.2%

    碎片化浏览信息,难以形成系统思维

    52.1%

    打破碎片化、快餐化获取信息的习惯

    55.7%

     

    经常使用

    网络用语

    31.1%

    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

    47.6%

    多参与线下面对面交流,锻炼表达技巧

    46.9%

    材料四:

    网络给了汉语言自我更新与繁殖的机会,但网络语言匮乏导致了表达方式单一、情感表达能力下降和产生的思维惰性致使我们不再追求优美的字句。

    面对“文字匮乏”现象,需要从改善网络语言环境开始,要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尤 其是语言文学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美感,打造内容优质的网络人文新经典。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承担文化引导和审美引导的责任,如打造高品质语文学 习社交软件节目。另外,高校及家庭要提高青少年人文经典诵读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年轻一代语言表达和思维的训练。从个人角度,要加强阅读,提升文化积累,跳出阅读舒适区,养成  广泛阅读的习惯,积极参与线下活动,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锻炼表达技巧。同时积极思考,提升思辨能力,摆脱“电子奶瓶”,打破碎片化快餐化获取信息的习惯。

    语言是思想的灵魂,语文贫血的背后或许是精神贫血。网络时代浪潮中永远不要丧失高级的表达能力。年轻人要常读常新、常读常悟也要常用常练,假以时日才能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摆脱“词穷”困境。

    (摘自“微知闻”公众号2024年3月4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网络用语,我们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看待,但最好不要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 B . 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热词热语因其语义包容度强的特点,在反映热点事件公众感受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概括性和解读空间。 C . 从材料三看,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超四成的受 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半数以上的受访青年认为出现“词穷”的原因主要是过分使用网络用语和线下面对面沟通变少。 D . 年轻人摆脱“词穷”困境,要常读常新、常读常悟也要常用常练,以此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 (2) 近几年,许多网络流行语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入侵”学生作文,中英文混杂,追捧谐音字、变体字等现象并不少见,有的甚至患上了“文字失语症”。因此,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应禁止使用和推广。请结合以上材料,驳斥他的观点,并针对这种网络用语带来的不良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
  • 7. 文学作品阅读

    老榆树下

    ①院门口的榆树七八十年了,巨伞一样的绿荫遮了半个院子,树干两个人才能抱过来。它的枝丫上系满了红布条,总有人在遇到高兴或不高兴的事时,往树枝上系一条,许个愿,仿佛从此就能心想事成。

    ②老于搂着树干,脸贴在嶙峋的树皮上。他听得到老榆树无声的啜泣,他摸了摸树皮上渗出的点点黄色树胶,仿佛是一滴滴眼泪,让他的心隐隐地疼。老于叹了口气,一屁股坐在树下的石凳上,他将手插进本就不多的头发里,抓了两把,随后点了支烟,又扔到地上一脚踩扁。

    ③开发征地,邻居们陆续签字搬走了。老于的小院,能分两套房,给儿子一套,自己住一套。现在老于却迟疑了,不敢抬头看家人期盼的目光。

    ④老榆树怎么办?开发商的人再次登门时他又问道。办公的人说,都说过了,它不是名贵树种,本身也不成什么材,树身都有洞了,八成也空心了,怎么算也不值钱的。别人家的树赔一二百块,你的树,我们给你争取到了一万块,够意思了吧!

    ⑤老于说,我是说这树怎么处置。

    ⑥这块地要起高楼,肯定得推了呀!

    ⑦老于鱼泡一样的眼袋同脸上的肌肉一起抽搐着。他乞求道,给它一块地吧,只要它活着就好,我不要赔偿。

    ⑧一个愣头青说,见好就收吧,别蹬鼻子上脸,叽叽歪歪的不还是为了要钱吗?你以为它是紫檀啊?你这破树也就是个烧锅的料。赶紧签字吧,别耽误我们工作。

    ⑨老于就指着愣头青骂,小兔崽子!烧锅?我看你就像一根废柴!想动我的树,五百万块!没有五百万块免谈!滚!

    ⑩老于早已问遍了市里的公园和大公司,想给树找个归宿。可是树太大了,挪运的成本高达几万元,还不一定保证它能成活。老于的心就像一把小刀在深处绞着挖着,他知道没有人会赔偿他五百万元,他只想保住这棵树。

    ⑪一天下午,一个和老于年纪相仿的男人惊讶地张开双臂环抱着大树,一阵感叹。他问老于,这么粗的树,很值钱吧?

    ⑫老于苦笑,怎么说呢,它的价钱没法衡量,这是一棵树,也不是一棵树。只要能给它一块地方好好地活着,我就满足了。可是你说怎么那么难呢?我只是想让它活着。

    ⑬男人看着老于说,我听说过它啊,没想到这么壮观!它是大自然创造的精灵,应该好好活着。

    ⑭老于点头笑,笑着笑着,眼睛就湿了。老兄你知道吗?这棵树是我父亲参加抗美援朝前和我一起栽下的。那一年,我刚四岁,他嘱咐我好好照顾这棵树。他给我量了身高,还在树上刻了一个印记。我父亲强壮着呢,他用一只手就能举起我来。他的胡子扎着我的花脸蛋,他说,等我回来时,看看你和树谁更壮,看看谁长得快!老于清了清哽咽的嗓子,沉默了。

    ⑮那么,后来呢?男人小心翼翼地问。

    ⑯老于双手搓了一把脸,低声说,后来,有人送来一只满是弹孔的军用水壶和一捧焦土。那场仗打了两天两夜,真惨烈啊!敌人最后用了燃烧弹,天地顷刻化为火海……母亲抱着水壶哭了三天三夜,她将那捧土埋在这棵榆树下,为的就是抬眼就能看到他。你说它只是一棵树吗?

    男人站起来,他红着眼,握住老于的手拍了拍,默默地看着老榆树,深深地了个躬,转身离去。 

    ⑱开发商的人又来了,这次还带来了图纸。

    ⑲他们将图纸摊在桌子上,指给老于看。老于家的这片土地,按原来的规划是一栋楼。现在,那栋楼将少盖两个单元,为大榆树留下生长的空间,还要给它立上牌子安上围栏保护起来。

    ⑳天翻地覆的改变,老于难以置信。他反复地看着图纸说,你们可别欺负我老头子没文化,骗我签字。

    ㉑放心吧,伯伯,我们董事长专门为您起草的合同。

    ㉒董事长?老于瞪大了眼睛。

    ㉓董事长的父亲也是抗美援朝志愿军。当年走后,查无音信。我们董事长年年都到鸭绿江边,喊他回家……

    (摘自《微型小说月报》2023年第2期)

    1. (1) 通读全文,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老榆树的遭遇

      老于的情感变化

      开发征地,树将被推

      商定赔偿,称其破树

      生气

      男人看树,赞其精灵

      感动

      惊喜

    2. (2) 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他听得到老榆树无声的啜泣,他摸了摸树皮上渗出的点点黄色树胶,仿佛是一滴滴眼泪,让他的心隐隐地疼。(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②男人站起来,他红着眼,握住老于的手拍了拍,默默地看着老榆树,深深地鞠了个躬,转身离去。(从描写的角度赏析)

    3. (3) 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你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或段落的理解。

      ①第⑫段中,老于为什么说“这是一棵树,也不是一棵树”?

      ②结尾段“董事长的父亲也是抗美援朝志愿军。当年走后,杳无音信。我们董事长年年都到鸭绿江边,喊他回家……”有什么深刻用意?

    4. (4) 老榆树下,藏着动人的故事。读完这篇小说,你一定有很多思考,请根据文章内容,探究本文主题的多重意蕴。
  • 8. (2024·湘潭模拟) 古诗词阅读

    和子由渑池怀旧①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苏辙先写了《怀渑(miǎn) 池寄子瞻兄》寄给苏轼,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顺便抱怨了一下近来的生活之苦,而苏轼为了安慰弟弟,便写下了这首诗回赠弟弟。渑池,今河南渑池县。②老僧:即指奉闲老僧。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③蹇(jiǎn);   跛脚。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前两联将人生比作鸿雁,即使落在雪地上留下痕迹,可是还得继续飞行,至于哪里,鸿雁似乎考虑的不多。所以后来也就有了“雪泥鸿爪”这个成语,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B . 颈联言僧死壁坏,故人不可见,旧题无处觅,人事无常,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是“雪泥”“指爪”的具体化。 C . 此诗的重心在后四句,理趣十足,且后四句的感受具体地表现在前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D . 苏轼认为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果能如此,怀旧便可少些感伤,处世亦可少些烦恼。
    2. (2) 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9. 文言文阅读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俄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饱而身毙。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朕每思此,不敢纵逸。”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蔽,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朕既在九重,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

    1. (1) 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词句

      方法提示

      解释

      百里奚举于

      [诗句联想法]由“门庭若市”语境推测

      政事

      [组词释义法]示例:“行拂乱其所为”中的“乱”为“扰乱”之意。

    2. (2) 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只画两处)

      若 损 百 姓 以 奉 其 身 犹 割 股 以 啖 腹 腹 饱 而 身 毙 。

    3.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蔽,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4. (4) 【甲】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请结合【乙】文说明这一忧患意识在唐太宗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 10.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林冲拿住王伦,骂道:“你是一个村野穷儒,亏了杜迁得到这里。柴大官人这等资助你,周给盘缠,与你相交,举荐我来,尚且许多推却。今日众豪杰特来相聚,又要发付他下山去。这梁山泊便是你的?你这嫉贤妨能的贼,不杀了要你何用!你也无大量之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杜迁、宋万、朱贵本待要向前来劝,被这几个紧紧绑着,那里敢动。王伦那时也要寻路走,却被晁盖、刘唐两个拦住。王伦见头势不好,口里叫道:“我的心腹都在那里?”虽有几个身边知心腹的人,本待要来救,见了林冲这般凶猛头势,谁敢向前。林冲拿住王伦,骂了一顿,去心窝里只一刀,胞察地搠倒在亭上。可怜王伦做了半世强人,今日死在林冲之手。

    (节选自《水浒传》第十九回)

    虎妞只剩了大口的咽气,已经不会出声。收生婆告诉他,想法子到医院去吧,她的方法已经用尽。

    祥子心中仿佛忽然的裂了,张着大嘴哭起来。小福子也落着泪,可是处在帮忙的地位,她到底心里还清楚一点。“祥哥!先别哭!我去上医院问问吧?

    没管祥子听见了没有,她抹着泪跑出去。

    她去了有一点钟。跑回来她已喘得说不上来话。扶着桌子,她干嗽了半天才说出来:医生来一趟是一块钱只是看看,并不管接生。接生是二十块。要是难产的话,得到医院去,那就得几十块了。“祥哥!你看怎办呢?!”

    祥子没办法,只好等着该死的就死吧!

    愚蠢与残忍是这里的一些现象;所以愚蠢,所以残忍,却另有原因。

    虎妞在夜里十二点,带着个死孩子,断了气。

    (节选自《骆驼祥子》)

    我从南京移到北京的时候,爱农的学监也被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他又成了革命前的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他后来便到一个熟人的家里去寄食,也时时给我信,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终于又非走出这熟人的家不可,便在各处飘浮。不久,忽然从同乡那里得到一个消息,说他已经掉在水里,淹死了。

    我疑心他是自杀。因为他是凫水的好手,不容易淹死的。

    后来我回故乡去,才知道一些较为详细的事。爱农先是什么事也没得做,因为大家讨厌他。他很困难,但还喝酒,是朋友请他的。他已经很少和人们来往,常见的只剩下几个后来认识的较为年青的人了,然而他们似乎也不愿意多听他的牢骚,以为不如讲笑话有趣。

    (节选自《范爱农》)

    1. (1) 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 王伦,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人物,在玉麒麟卢俊义的资助下,成为梁山泊的首任寨主,人称“白衣秀士”,麾下有杜迁、宋万、朱贵等头领。 B . 虎妞是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的主要人物之一,祥子的妻子,是人和车厂厂主刘四 爷的女儿,她是个敢于追求个人自由爱情的人,身上有很多剥削阶级的色彩。 C . 祥子是一个从农村来到城中打工的车夫,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能有一辆自己的车,但是一生中经历了几次波折都与自己的车失之交臂,最后由于种种无奈也走上了堕落的道路。 D . 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2. (2) 在主题为“悲剧命运是怎样造成的”名著阅读交流会上,小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小明说:“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小睿说:“你们说的都有些以偏概全,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你赞同哪种观点呢?请结合王伦、虎妞、祥子、范爱农中至少两个人物形象,谈谈理由。
三、写作(50分)
  • 11. (2024·湘潭模拟)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我们常常被大事件、大人物所吸引,而忽略了身边那些默默付出的小人物。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惊人的才华,甚至有这样那样的可笑、可怜、可恶之处,但他们却以自己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世界增添色彩。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现实,自拟题目,自主立意,写一篇文章。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