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贵州省贵阳市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13 类型:中考模拟
一、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 1. 语段阅读

    金秋十月,你若来到新疆的瓜果市场,阿克苏的苹果、哈密的甜瓜、喀什的石榴、库尔勒的香梨、若羌的红枣、吐鲁番的葡萄、阿图什的无花果……应有尽有,令你应接不暇

    美丽的新疆可不是人们印象中的不毛之地。高远、从容、恬淡和村落、木屋、阳光交织在一起,流泻着生命独有的温馨。那广mào____无边的草原,喧腾奔流的河水,连mián____不断的群山,瞬息万变的云朵,yáo yè____在风中的野花,闪烁在夜幕中的星辰,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微风拂过脸颊,炊烟袅袅升起,远处传来动人的歌声: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牧场。戈壁沙滩变良田,积雪融化灌农庄……

    1. (1) 请根据上面文段的语境和拼音,用楷体字写出横线处的汉字。
    2. (2) 上面文段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应接不暇 B . 交织 C . 喧腾 D . 心旷神怡
  • 2.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山水之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④山光悦鸟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⑤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在走。(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⑥可怜身上衣正单,。(白居易《卖炭翁》)

    ⑦龚自珍在《己亥杂诗》(其五)中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的句子是:

    ⑧《次北固山下》中既写景又点明时令的句子是:

  • 3.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其主要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B . 我国历史上曾用干支纪年与皇帝年号纪年。“崇祯五年”为皇帝年号纪年;“丙辰中秋”中的“丙辰”为干支纪年,“丙”属天干,“辰”属地支。 C .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家,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作品文字通俗朴素。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D . 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二、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 4. 名著导读
    1. (1) 下面名著片段中的“我”指的是(  )

      我看到有许多人都已饿得半死,我知道那个人的米仓里有一万担大米,可是他却一点也不肯帮穷人的忙。我生气起来,便带领农民攻打他的家,他们把他的存粮都运走了。我事后想起来也不知自己为什么这样做。我只知道,他应该把米卖给穷人,要是不卖,他们把米拿走是应该的。

      A . 《儒林外史》中的杜少卿 B . 《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彭德怀 C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朱赫来 D . 《水浒传》中的宋江
    2. (2) 小阳同学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后,绘制了一幅斯诺采访“红色中国”的主要路线图。请你帮他完成下图相对应的内容。

      人物:①

      人物形象:②

  • 5. 现代文阅读

    收花生

    王法长

    ①秋天一到,田间就丰沃起来。霜降前后,泛着绿色的花生秧子就当暗起来了。恰是收花生的日子。

    ②清晨,露水泠泠。

    ③“现在收花生最好,土软乎,不用大劲就可以薅出花生。”母亲说着话,父亲已经把三轮车推出院子,在青灰色的光里,我们出发了。

    ④一棵一棵的槐树筋骨凛然,水泥路透着青砖的颜色,沟上的石板小桥有些湿滑、唇两边的芦苇、黄鬲在堆垒的时光中满是沧桑。父母在前边走,脚步声错落,秋天一声不响地镜展岁月的印痕和芳阜,

    ⑤十分钟后,我们就到了田间。

    ⑥“半个月前一场雨把花生秧子打趴下了,不然今年花生会有更好的收成。”父亲说。

    ⑦“要是一直不下雨,花生旱死不也是常有的事吗!”母亲回应。

    ⑧大地静默,雾气弥漫。偶有低飞的鸟雀掠过,大地之上的雾气便翕动一下,之后又沉入静震。

    ⑨多少年了,这种场景依然浸润我心。趁着父母规划下年种什么的当口,我不自觉地向前走去。

    ⑩向前走,空气凉沁沁,湿漉漉的,起伏着的雾气掺杂着土地的味道。一条南北小溪悄无声息地流淌,输送着从芦苇根部沁出的草木营养,灞化着两岸的生灵。

    ⑪父母已经把扑倒的花生秧子扎束起来等着我来薅。手贴着秧子的根部使劲一提,便带出一串串的花生。花生饱满,大如拇指,沾满湿泥,沉甸不可估量。我剥开一串花生,里面红红的花生粒挤在一起,合着泥土的味道,花生孕育的元气也就弥散开来。

    ⑫“生花生可是宝,对治疗高血压等疾病有效果。”母亲也剥开一串花生说。

    ⑬“不赖,不赖,这样的花生出油率高。”一位路过的邻居说。他拉着一辆板车,板车上放着的什篂一抖一抖,抖出缕缕草木的清香和秋天的忙碌。“等天气好了,把花生晒一晒,保准能卖出好价钱。”

    ⑭母亲没有言语,她不紧不慢地扎秧子,一束束扎起的秧子像田间的主角,殷勤地等待指令。

    ⑮“瓣秧子不能用太大的力,不然根断了,花生还在土里、等以后再挖,费时费力不说、关键是很多花生都会找不到的。”母亲说。

    ⑯在这黄淮海平原的普通角落,花生仿佛是一部生动巨著,秋风一来,就掀开它的封面,无数勤劳的人也就专心阅读。它们是大地的天然标识,是农人汗水的无量结晶。

    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花生没有辜负父母的勤恳和土地的馈赠。一顿饭的工夫我们便清理出一小块空地。

    ⑱父亲开始把花生秧子码齐,摊开,铺匀,以便潮湿散去。裸露的花生灰白色,一嘟噜一嘟噜的。再微小的生命都有自己展现华丽的方式。

    ⑲一阵风来,不知哪里的云聚拢一起,天空飘起了细雨。

    ⑳“赶紧把摊开的花生秧子垛起来,看样子一时半晌雨不会停。”父亲整平一块地,铺上塑料布、四角压实,一搂一抱的花生秧子带着潮湿垛起来了,在邻人的帮助下,不大会儿一个圆鼓鼓的花生垛就堆好了。

    ㉑萧瑟秋雨中,大平原上的廪仓显得愈发沉实。“以前咱们这里没有人种花生,说花生只有在沙土地上才能活,旱地活不了。七八年前,我从你四姑家带来一点花生种子,没想到花生落地就生根,生根就有果,风调雨顺年景,种花生最划算。”父亲说,做啥事都要有闯一闯的精神。父亲的语气漫不经心,又气度不凡。

    ㉒回家路上,沟上的石板桥深黝深黝,雨水流淌得慢条斯理,一道道的小雨柱投身溪沟、合着雨花转瞬就消失了……

    ㉓炊烟升起、厨房里雾气腾腾,我烧火、母亲做饭。灶膛里的火苗扑闪着,把潮湿的衣服烘干。母亲有条不紊地择菜切菜、父亲坐在灶膛前的木凳上剥着花生。院子里安静,只有树叶落地的声音、秋天的气氛饱满朴素,涌动不息。

    ㉔ “今年的花生很饱满,就像眼前的日子越来越好。”父亲说。

    ㉕一碟花生,一盘咸鸡蛋,一盆地锅鸡、摆在桌子上、我和父母“把酒话桑麻”,一会儿说到教育,一会儿谈到健康,一会儿转到屋舍,无论从哪个话题展开,总也离不开家乡和土地。这些话显得杂乱但有章序、它们交织一起,相生美好的时光,就像花生,在紧贴泥土的部分全身心地深入息壤,汲取营养,回馈辛勤的人们以丰收的喜悦。

    (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母亲说完“要是一直不下雨,花生旱死不也是常有的事吗!”后,父亲没有再应答,体现了父亲性格的隐忍。 B . 文章第⑪段运用插叙,通过父亲的回忆,交代了种花生的契机,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 . 本文以“我”为视角,叙述一家人收花生的过程,亲切自然,表现了温馨的氛围,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 D . 本文语言质朴而又不失典雅,使文章富有乡土气息,同时营造了一种意境美,使读者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2. (2) 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环境变化

      人物行为

      我们出发去田间收秧

      雾气起伏

      飘起细雨

      父亲追忆为何种花生

      院内安静

      “我”和父母“把酒话桑麻”

    3. (3)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4. (4) 本文“花生”的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6. 现代文阅读

    各美其美!立足文化根基,打造古镇特色品牌

    孟繁哲

    ①“五一”假期,文旅市场升温,各地古镇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放眼望去,处处是排起长龙的小吃摊位和“今日客满”的民宿招牌。然而,面对旺盛的旅游需求,古镇同质化现象让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感到失望。大同小异的外观设计,千篇一律的制式产品,连商业业态都有些雷同,烤肉、酒吧、网红奶茶、手工银饰……你有我有大家都有。如何立足文化根基打造特色品牌,让游客走了之后还想再来,是不少古镇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②部分古镇越来越相似,并非历史遗留或自然形成,而是不合理商业开发的结果。古镇需要开发,才能更好满足游客需求。但一些新开发的古镇,未能处理好商业化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只是照搬照抄已有商业模式,不注重挖掘自身文化内涵,导致景区里只能看到批量生产、脱离地域属性的旅游产品,看不到有活力、有特色的文化产品,让游客失去新鲜感。

    ③如今,许多游客到古镇等文化景点旅游,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拍照留念,而是希望进行文化体验游、沉浸式旅游。人们想看到古镇历经岁月洗礼留下的历史记忆,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欣赏当地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美学特质。从这个意义上讲,避免古镇同质化发展,需要统筹处理好古镇发展定位与文旅消费升级之间的关系。

    ④要把游客吸引来,留下好口碑,各地古镇要在彰显文化独特性方面下更多功夫。古镇居民是古镇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让古镇有了独特的生活气息、持久的文化吸引力。比如,乌镇之所以能长盛不衰,除了本身景致优美之外,还在于当地把特有的民居水阁、老宅深巷、船拳皮影和民间作坊当作重要的财富精心呵护,并对当地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层次挖掘。【甲】一些古镇为了实现商业功能迁走当地居民,反而失去了文化之根、独特之美。把古镇原来的居民留住,把传统的生活方式留住,找到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商业开发才能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形成良性循环。

    ⑤人们总是希望在旅途中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对于有一定文化底蕴和开发历史的古镇而言,要想避免让游客陷入审美疲劳,除了找准自身特色,还要结合已有文化属性不断推陈出新,为游客提供新的体验。周庄是我国最早开发的古镇之一。近年来,面对全国各地古镇类景区的激烈竞争,周庄依托江南的夜文化,以光影科技、艺术设计点亮古镇,打造夜游品牌,助力景区向休闲度假基地转型。【乙】在当前的文旅市场,复制他人的商业开发模式绝非长久之计,已经在市场上获得成功的古镇,也要继续创新,以此赢得更多回头客。

    ⑥古镇是我国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用好这笔资源,既能为当地带来旅游收入,也能满足游客旅游度假的需求,还能为保护古镇历史文化提供资金支持,是多赢之举。把握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凸显地域文化特色,进行良性商业开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古镇定能让当地居民诗意地栖居,也能让远道而来的人们体会到“诗与远方”的美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 (1) 关于古镇发展问题,下列不属于本文讨论一项是(  )
      A . 古镇在当前发展过程中的同质化问题 B . 古镇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商业开发问题 C . 古镇如何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的问题 D . 古镇如何让当地居民诗意栖居的问题
    2.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古镇开发要做好其历史遗留的保护工作,挖掘自身文化内涵,形成自己的特色。 B . 今天的人们对古镇旅游期望更高,他们只欣赏当地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美学特质。 C . 居民是古镇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有了他们,古镇就有了文化之根、独特之美。 D . 古镇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用好这笔资源应避免简单复制他人的商业开发模式。
    3. (3)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 (4) 下面这则材料最适合放在文中甲处还是乙处?请简述理由。

      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率先启动新塍古镇有机更新,坚持应留尽留,保护性修缮以市河为轴线的老街、屠家祠堂、观音桥等历史街区,恢复蓬莱路、朝阳路挑檐廊道、白墙黑瓦的新中式立面,展现千年古镇风貌,保留利用既有建筑,最大限度还原城镇肌理,延续特色风貌。

  • 7. 古代诗文阅读

    施琅①,字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康熙元年,迁水师提督。郑成功②已死,其子锦率众欲犯海澄。琅遣守备汪明等率舟师御之海门,斩其将林维,获战船、军械。七年,琅密陈锦负隅海上,宜急攻之。召诣京师,上询方略,琅言:“台湾计日可平。”事下部议,寝③其奏。二十年,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谕相机进取。二十二年六月,琅自桐山攻克花屿、猫屿、草屿,乘南风进泊八罩。琅遣游击蓝理以乌船进攻,敌舟乘潮四合。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却,遂取澎湖。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台湾平。有言宜迁其人、弃其地者,琅疏言:“台湾虽在外岛,关四省要害,断不可益。”

    (节选自《清史稿·施琅传,有删改)

    【注释】①施琅:清代将领,曾为明总兵郑芝龙部将,后康熙派遣其收复台湾。②郑成功:南明抗清、收复台湾的名将。父郑芝龙降清,他坚决反对,率兵入海。③寝:停止,停息。

    1. (1) 下列选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 . 康熙二十年,皇上召施琅到京,向他询问平定台湾的方法策略。 B . 海门一战,郑锦杀死了施琅的将领林维,并缴获了战船和武器。 C . 施琅顺着南风从八罩进军,发兵攻占了花屿、猫屿、草屿,并停泊在桐山。 D . 在攻取澎湖时,施琅的眼睛被飞箭射中,鲜血从头巾上流下,但他没有一点退却。
    2. (2) 请摘录选文中施琅认为一定要收复台湾的理由的文句。
    3. (3)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   (     )
      A . 锦负隅海上 杂然而前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B . 宜急攻 水陆草木花(周敦颐《爱莲说》) C . 台湾在外岛 千里不敢易也(《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D . 乌船进攻 径寸之木(魏学油《核舟记》)
  • 8. 诗歌鉴赏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 (1) 下列对两首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描绘了清晨时分西风凛冽、雁声穿空,霜华铺地、残月在天的景象。 B . 《忆秦娥·娄山关》上阕前两句作者通过听觉、视觉勾勒出一幅铁铸似的清晨凄清的画面,其用词造境,呈现出一种暗淡冰冷的色调。 C . “漫道”的意思是“漫长的道路”,“真如铁”的意思是真的像铁一样坚固。 D . “年年柳色”一句,之所以提到“柳”,是因为这里写的是“伤别”的场面,古人有折柳枝送别的习俗。
    2. (2) 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其感情的不同之处。
三、综合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 9. 实验中学九年级(2)班正在开展以“文学部落”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 (1) 为丰富班刊内容,班委会拟写了一则征稿启事。启事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找出来并修改。

      征稿启事①为培养同学们良好的读书习惯,于书籍中汲取知识,于阅读中涵养浩然正气,②我们特在班刊开展“阅读经典·书香校园”读书征文专栏。③希望大家积极投稿。④文体不限,字数六、七百字左右。⑤截稿日期:2024年2月20日。⑥稿件请交给班长。

      红城中学七(1)班班委会

      2024年1月8日

    2. (2) 某小组准备布置文学角,下图是文学角设计活动流程图,请你解说此方案的活动过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达简明、连贯、通顺。

      活动流程图

    3. (3) 下面是小陈同学收集的有关读书方法的内容,请选出语序最合理的一项(    )

      ①就读书而言,则不同学科的书籍,应有不同的读法。

      ②就人而言,各人的性情、兴趣、才能、需要不同,则各人读书的方法,即有不同。

      ③如读自然科学书籍的方法与读社会科学书籍的方法,必有不同处。

      ④因此,一人既有一人读书的方法,一书也有一书的特别读法。

      ⑤从前梁任公著《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一书,选出中国几种重要的经书和子书,提示其内容大旨,指出读每一种书的特殊方法,更足见读书的方法,不但随人而异,而且随书而异。

      ⑥又如读文学书的方法,与读史学书、哲学书的方法,亦不尽相同。

      A . ①②③⑤⑥④ B . ①⑤②③④ C . ②①④⑤③⑥ D . ②①③⑥⑤④
四、写作能力(60分)
  • 10.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尝试,指试行、实验或在解决问题时,挑战了一个自己未曾使用过的方法。初中以来,你应该有过尝试的经历,这些尝试也许没有取得成功,但你通过尝试,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提高效率的途径,增进友谊,磨砺意志……这就是尝试的意义与价值。

    请以“这次尝试,真有价值”为标题,写一篇600~700字的作文。写作提示与要求:

    ①明确“这次尝试”的内容,充分表现“尝试”的过程。

    ②明确表达“有价值”的理由,详略得当。

    ③写出“我”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发现、思考和感悟。

    ④符合生活常理,内容健康,文体明确。

    ⑤勿抄袭、套作,勿泄露考生姓名、校名等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