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2024年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16 浏览次数:6 类型:中考模拟
一、积累和运用(共5小题,计17分)
  • 1. 经典诗文默写。[在(1)~(6)题中,任选四题;在(7)~(8)题中,任选一题]
    1. (1) 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 (2) ,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 (3) 求之不得,。(《诗经·关雎》)
    4. (4) ;是失修的路基。(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5. (5)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6. (6)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朱自清《春》)
    7. (7)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两句所绘情境颇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神韵。
    8. (8)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用新颖的比喻描绘边塞的奇异雪景,抒发诗人的惊喜之情。
  • 2. 阅读语段,完成下题。

    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yì,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你会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sù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1. (1) 请根据语境,选出加点字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A. zhèng B. zhēng)铮作响。 

      ②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A. fén B. féng)香,洒扫庭院。

    2. (2) 请根据语境,写出下面词语中拼音所对应的汉字。

      ①游 yì  ②重 sù 

  • 3. 九年级(1)班举办整本书阅读交流会,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结合具体事例,说说其精神品质。

    许云峰 尼摩船长 祥子

  • 4.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人这一生,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坎。②有的人在关键时刻咬紧牙关,迎难而上□有的人一遇到挫折,就六神无主、自乱阵脚。③能扛得住事的人,在责任面前不推诿、困难面前不低头、是非面前不含糊。④这样的人,____在哪个领域、干什么工作,____能努力追求卓越,不断超越自己,从而获得更大的平台和更好的发展机遇。

    1. (1) 请提取第①句的谓语,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2. (2) 请在第②句的方框内填入恰当的标点符号。
    3. (3) 请在第④句中的横线上填写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
二、综合性学习(7分)
  • 5. 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既是神话传说中的神秘生物,又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的文化象征。请你参加以“龙年话龙”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 (1) 【活动一:书盛世】请把“龙腾盛世”一词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中。

    2. (2) 【活动二:说演变】“龙”的字体演变过程如下图,请将下面两种字体名称填在方框内。(只填序号)

               甲骨文 金文 □               隶书 楷书               行书 □

                                 A.草书            B. 小篆

    3. (3) 【活动三:送祝福】祝福语“龙行龘龘(dá),前程朤朤(lǎng),生活䲜䲜(yè),事业燚燚(yì)”在今年春节火爆全国,小芳和小淘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你从“生活䲜䲜”或“事业燚焱”中任选一个也说说自己的见解。小芳:“龘”由三个“龙”组成,指龙腾飞的样子;“龙行龘龘”象征着对新的一年充满活力、幸福美满的期盼。

      小淘:“朋”由四个“月”组成,指光线充足,明亮;“朤朤”常用来形容明亮辉煌的情景,“前程朤朤”寓指前途光明。

      我:

    4. (4) 【活动四:话传承】龙文化贯穿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请你根据图表补写①和②两处的内容。

      文化现象

      内容

      精神内涵

      赛龙舟,舞龙灯

      祈求平安和丰收

      美食

      龙须面,龙须酥,火龙果

      人间烟火

      名句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歌曲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龙的传人》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三、阅读(共14 小题,计46分)
  • 6.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看完2024年3·15晚会,又一批食品安全暴雷了!

    ①淀粉肠里没淀粉。街边随处可见的淀粉肠,大部分居然是不好的鸡肉和骨泥做成的,而这种骨泥,很多都是用来做宠物食品的。

    ②梅菜扣肉里有淋巴肉。预制菜本来就是争议话题了,现在又暴雷了做梅菜扣肉预制菜的猪肉,居然选用劣质的槽头肉,处理好的肉上面淋巴、腺体都依然肉眼可见。就这样的食物还流向了市场,爱吃和不爱吃的人都沉默了。

    ③古茗。频繁更改食材效期标签,过期食材继续使用,过期食材与未过期食材混用。

    ④茶百道。茶百道频繁更改食品有效期标签,过效期继续使用。

    (摘编自《看完3·15 震碎三观!又一批食品安全暴雷了!》,2024 年3 月 17 日“快资讯”)

    【材料二】涉及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食品生产和销售环节涉及的相关部门监管不力,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和处罚力度,从而导致企业不择手段地违法违规。此外,监管部门的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也存在问题,有些监管人员存在漠视职责、行政执法不公等情况,从而导致监管不力。

    无良生产企业为了追求暴利,往往采用多种不法手段,从而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繁。这些企业不顾消

    费者健康和安全,只考虑自身利益。另外,不排除一些监管人员也可能因为受到企业利益的诱惑,而在监管方面疏于管理。

    由于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一些不良企业、不良商家可以通过暴力威胁、利益交换、关系保护等方式逃避惩罚。这些企业和商家得到的是一种“包庇”的保护,使得食品安全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维权成本高、难度大,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不完善,导致消费者维权无门。这也使得不良企业和商家可以逃避惩罚,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止。

    (摘编自2023 年3 月 15 日“搜狐新闻”)

    【材料三】“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之际,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了重磅调查报告——2024 年维权年主题调查报告。下面是数据统计表之一:

    消费环境可能存在的短板问题

    (摘编自《中消协重磅调查报告!》,2024 年3 月 14 日《经济参考报》)

    【材料四】持续向好的消费环境离不开各相关部门的努力。2024年,全省各相关单位将聚焦五个方面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着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通过健全行政机关、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与人民法院、仲裁机构等相互衔接的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以及畅通投诉举报平台,陕西省将高效受理和处置投诉、举报、咨询,不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全力打造“放心消费在三秦”品牌,陕西省将持续开展全省消费环境指数测评工作,积极创建“全国放心消费示范城市”,不断优化消费环境。

    通过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强化对食品药品、重点工业品、文化和旅游市场等重点产品、重点行业的监管,切实维护市场秩序。

    严厉打击各类非法生产、销售、使用医疗美容相关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的违法违规行为。持续开展民生领域“铁拳”行动,加强广告导向监管,深化医美清风行动等,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通过组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发布消费提示警示、典型案例曝光等方式,促建放心消费社会氛围,提振消费市场信心。

    (摘编自《全省消费环境整体状况持续向好》,2024 年3 月 14 日《西安日报》)

    1. (1) 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屡禁不止?请结合【材料二】回答。
    2. (2) 请根据【材料四】谈谈如何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3.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判断,正确的一项( )
      A . 【材料一】显示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食品原料的不合格与过期使用两个方面。 B . 多数食品企业为追求暴利,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生产和销售了大量有问题的食品。 C . 保证消费者畅通投诉,能有效解决近四分之一的网络谣言多发和投诉长期无反馈等问题。 D . 30%的受访者曾遭遇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比损害健康更普遍,所以对消费环境极不满意。
  •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重回老院

    肖复兴

    二十年来,我记不清有多少次重回老院。不知为什么,只要路过前门,脚就会往东一拐,情不自禁地走进紧靠前门火车站的那条老街,一直走到老院。这是一座叫“粤东会馆”的清代三进老院。以前,在这条老街上一共有六座老会馆,如今仅存粤东和临汾两座。在这座大院里,我住了二十一年。人生最初的这二十一年,留给我的记忆最深,因为这二十一年包含了我生命中的童年、少年和青春期,自然是以后的岁月尤其是年老之后日渐衰残的日子无法匹敌的。这段时光就像是刀刻在石头上的篆印,岁月长在树木里的年轮,很难被时间的流水冲刷殆尽。

    记得阔别多年第一次重回老院,是2003年的冬天。那时候,老街尚未改造,老院尚未拆迁,依旧是我小时候见到的模样。尽管有些破旧,老院却如风雨故人,那样亲切,在寒风中迎着我。

    院里面,那三棵前清留下来的老枣树不复存在,盖起了好多小房子。记得从前,秋天一到,我们天天仰着脖子盼着枣红。终于等到枣熟,一帮孩子爬上树,挥动竹竿打枣,打得马牙枣如红雨从天而落,砸在捡枣的孩子的头上、身上,大家欢快地大呼小叫。枣落一地,但谁也不会私自拿回家,我们端着洗脸盆,一盆盆地给各家送去。盼枣、打枣、送枣——秋天的三部曲这才算曲终奏雅。

    老院最里面的三间东厢房,就是我家。

    房门紧锁,我扶着门窗往屋里看,三间房子的隔扇已经打开。记忆中,墙上贴着我儿时最喜欢的哈琼文的年画《祖国万岁》;我在床上和弟弟演着八路军打日本鬼子的节目,打得不可开交;读高中时,几乎每个周末的下午,在饭桌前,要好的同学和我面对面坐着,天马行空,一聊聊一个下午;寒冬的夜晚,秫秸纸糊的顶棚上,耗子大爷肆无忌惮地四下乱窜,咬噬着上面的干糨糊,发出窸窸牢cr的响声……像走马灯一样,那些画面一一浮现。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次又一次地来到老院,老院仿佛有什么魔力,吸引着我。

    有一次,我来到老院前,发现老门旁边新开了一扇大门。老门黑漆,斑驳脱落;新门红漆,鲜亮耀眼。一新一旧,一红一黑,相互对峙,如在布莱希特的话剧中,有了历史跨越的间离效果。

    只是新门紧锁,进不去,只好从街坊家的后窗翻进老院。

    院子原来的格局没有变,只是全部翻盖成新房。人去屋空,没有任何杂物堆积的院子,显得更为幽深,仿佛比小时候的院子大了许多。没有了以往的烟火气,空旷的院子像搬空了所有道具的舞台,显得清冷。

    甬道最里面的东头是我家的那三间房子:灰瓦,红门,绿窗;地砖,窗台,房檐;清风,朗日,花香。日子好像定格在往昔。房门虚掩,我推门走了进去,除墙角堆放着管道之类的东西,屋里空荡荡的。我却似乎能看到屋中央煤火炉升腾起淡蓝色的火苗,闻到炝锅的葱花味儿和炉盘上烤窝头片的焦香。

    走出家门,站在空无一人的老院里,望着四周曾经熟悉的一切,我仿佛看到岁月留下的影像,听到时光流逝的声音。多少孩提的欢乐、少年的忧伤、青春期如春潮翻滚的多愁善感,都曾在这里漫溢。多少人来人往、生老病死、爱恨情仇,都成为错综交织的老院记忆。那一刻,我的心里软和得很。

    五年前的夏天,两个小孙子从美国回北京,我特意带他们去看看老院,看看他们的根,那是爷爷像他们这样大的时候住过的地方。这一次,红漆大门敞开着,我们径直走进,一直走到最里面。曾经是我家的那三间东厢房,已经成了一家公司的办公室,窗外的空调机呼呼地响着。里面有人走了出来,很客气地把我们请出老院。

    去年冬天,我再一次回到老院。红漆大门紧闭,黑漆老门敞开着。但是,我没有走进去。我已经老了,腿脚不利索了,难以再从老街坊家的后窗翻进院里。在老院前,我站了好久。记得以前,老院大门西侧的外墙上,有一个报栏,邮递员每天都会用糨糊往上面贴一张当日的报纸,贴的报纸多了,便是厚厚的一层,没有人揭去卖废品。如今,新门占据了这段墙的位置。报栏留在了梦中,一切都在梦中。

    我站在那里画了一张速写。老街上,没有一个人,只有老院的两扇大门和我静静相对。有风吹过,阳光的斑点打在我的画本上。

    (选自2024 年 3 月 15 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1. (1) 作者写到自己多次重回老院,并写到老院的变化,请根据提示补充相关内容。

      2003 年冬天,“我”重回老院,它基本如初,尚未拆迁——有一次,①——五年前的夏天,②——去年冬天,“我”再一次回到老院,没有进去,老院中的一切尚未可知,原来的都留在了梦中。

    2. (2) 文章第一段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老院的? 
    3. (3) 品读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我却似乎能看到屋中央煤火炉升腾起淡蓝色的火苗,闻到炝锅的葱花味儿和炉盘上烤窝头片的焦香。(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

      ②那一刻,我的心里软和得很。(如何理解这里的“软和”?)

    4. (4) 文章以“重回老院”为题,有什么好处?
    5. (5) 文中说“老院仿佛有什么魔力 , 吸引着我”,其中“魔力”的含义是什么? 请结合实际谈谈生活中哪件事对你也具有魔力,引领你奋发向上。
  • 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学者出于心也,心为身之主,耳目候于心。若心不在学,则听诵不闻,视简不见。如欲炼业,先正心,而后理义入焉。离娄①秋毫②之末,不闻雷霆之声,季子③听清角之韵④,不见嵩岱⑤之形。视不关耳,而耳不见;听不关目,而目不闻者,何也? 心溺秋毫,意入清角故也。

    是以心驻于目,必忘其耳,则听而不闻;心驻于耳,必遗其目,则视而不见也。使左手画方,右手画圆,令一时俱成,虽执规矩之心,而不能者,由心不两用。则手不并运也。是故学者必精勤专心,以入于神。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谛于心,譬若聋者之歌,人为之,无以自乐,虽出于口,则越⑥而散矣。

    (选自《刘子·卷一·专学》,有删改)

    【注释】①离娄:古代传说中眼力极好的人。②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③季子:吴公子季札,善辨音乐。④清角之韵:古代五音之一。主悲哀,难辨识。⑤嵩岱:嵩山和泰山的并称。⑥越:马上。

    1.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则听诵不 ②离娄秋毫之末

      ③心秋毫 ④人为之

    2.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虽执规矩之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 辍耕垄上 B . 千里者 C . 其此谓乎? D . 小大
    3. (3) 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欲炼业,必先正心,而后理义入焉。

      ②心驻于耳,必遗其目,则视而不见也。

    4. (4) 本文在治学方面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9.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 (1) 有人认为“千骑卷平冈”中“卷”字用的传神,请简要分析。
    2. (2) 结合本词,说说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四、作文(5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风景秀丽的园林中,一条九曲回廊蜿蜒水上,游客驻足其间,极目览胜,常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浓荫深处,一条弯弯的小路盘旋曲折,漫步徜徉之时,令人感到神秘、深邃。而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则更使人惊喜不已,终生难忘。这是经历了曲折的收获,它让人倍感不易,倍加珍惜。

    请联系你的生活和经历,以“曲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要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④不少于600 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