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金华市南苑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

更新时间:2024-05-14 浏览次数:14 类型:期中考试
一、诗文集锦(8分)
  • 1. 诵读经典,品味古诗文的经典韵味,令人回味不尽。同学们别出心裁,运用多种形式品析古诗文。请你参与其中,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以法品诗: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开始出现于《诗经》。

    ⑴参差荇菜,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参差荇菜,

    ——《诗经 关雎》

    以文品文:

    桃花林中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艳而美丽,坠落的花瓣五颜六色,繁多纷杂。正是人间奇景,美不胜收啊!

    ⑵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陶渊明《桃花源记》

    以评品诗:

    洞庭天下壮观,骚人墨客题者众矣,终未若此诗颔联一语气象。——蔡绦《西清诗话》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以用品诗:

    第19届亚运会闭幕式上,许多外国朋友对新结交的朋友、对中国依依不舍,此时你引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句诗来安慰他。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阅读理解(50分)
  • 2.  诗文鉴赏

    (一)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释】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②毒龙:指世俗欲念。

    (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三)

    何陋轩记

    王阳明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①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②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③而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后,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⑤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⑥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轩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注释】①守仁,指王阳明。②蔡:周时国名,在今河南南部。③上国:国都。④郁:阻滞。⑤琴编:琴书。⑥通都:四通八达的都市。

    1. (1)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过香积寺》颈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为什么?请你任选一个,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 (2) 请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给加点字的注释。

      文言字词

      方法

      注释

      泉声咽危石

      旧知迁移法:危楼高百尺

      其岸势犬牙差互

      语法推断法:根据词语所在的位置推断它的活用现象

      昔孔子欲居九夷

      成语推断法:今非昔比

      莳之以卉药

      语境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语义判断或推断

    3. (3) 对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 B .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 C .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 D . 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
    4. (4) 同样的山水田园,不一样的情感态度;同样的命运多舛,不一样的人生选择。请结合诗文内容,说说以上三篇诗文分别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人生态度?
  • 3. 积累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捧读语文书本,就如同打开一轴民俗风情画卷,多彩的民俗文化迎面而来。赵庄的社戏在月夜中上演,戏台yì____立在临河的空地上,朦胧在水汽和夜色中;踏上陕北黄土地,听一曲信天游,听老一辈唱出对革命圣地延安的热爱与思mù____;观一场安塞腰鼓,看后生们挣脱了羁绊,冲破了闭塞,舞出让人叹为观止的光影变幻;那点缀节日、代表喜庆的灯笼,曾在暗夜里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园,慰藉了游子孤寂落寞的心灵……追溯这些丰富多姿的民俗文化,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伟大的民族。

    1. (1) 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思mù

    2. (2) 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注音。

      慰藉(A.jiè B.jí)

      追溯

  • 4. 文学作品阅读

    【甲】故乡的元宵(节选)

    汪曾祺

    ①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②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③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④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虾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孩玩的。

    ⑤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⑥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做“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做“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A)年,就这样过去了。

    【乙】

    童年的春节(节选)

    冰心

    ①我十一岁那年,回到故乡福建福州,那里过年又热闹多了。我们大家庭里是四房同居分吃,祖父是和我们这一房在一起吃饭的。从腊月廿三日起,大家就忙着扫房,擦洗门窗和铜锡器具,准备糟和腌的鸡、鸭、鱼、肉。祖父只忙着写春联,贴在擦得锃亮的大门或旁门上。他自己在元旦这天早上,还用红纸写一条:“元旦开业,新春大吉”以下还有什么吉利话,我就不认得也不记得了。

    ②新年里,我们各人从自己的“姥姥家”得到许多好东西。

    ③首先是灶糖、灶饼,那是一盒一盒的糖和点心。据说是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粘,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最好的东西,还是灯笼,福州方言,“灯”和“丁”同音,因此送灯的数目,总比孩子的数目多一些,是添丁的意思。那时我的弟弟们还小,不会和我抢,多的那一盏总是给我。这些灯:有纸的,有纱的,还有玻璃的。于是我屋墙上挂的是“走马灯”,上面的人物是“三英战吕布”,手里提的是两眼会活动的金鱼灯,另一手就拉着一盏脚下有轮子的“白兔灯”。同时我家所在的南后街,本是个灯市,这一条街上大多是灯铺。我家门口的“万兴桶石店”,平时除了卖各种红漆金边的伴嫁用的大小桶子之外,就兼卖各种的灯。那就不是孩子们举着玩的灯笼了,而是上面画着精细的花鸟人物的大玻璃灯、纱灯、料丝灯、牛角灯等等,元宵之夜,都点了起来,真是“花市灯如昼”,游人如织,欢笑满街!

    ④元宵过后,一年一度的光采辉煌的日子,就完结了。当大人们让我们把许多玩够了的灯笼,放在一起烧了之后,说:“从明天起,好好收收心上学去吧。”(B)我们默默地听着,看着天井里那些灯笼的星星余烬,恋恋不舍地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惆怅寂寞之盛上床睡觉的时候,这一夜的滋味真不好过!

    1. (1) 【散文·事物】感知两篇文章中,“我”眼里的故乡春节的灯,仿照示例完成下面图表。

    2. (2) 【散文·语言】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有的清新婉约,有的冷峻雄浑,有的恬淡飘逸……阅读【甲】文,请你就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做出选择,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A.简洁朴素      B.苍凉低沉     C.绚丽明快      D.平淡幽默

      我选 ▲分析:▲

    3. (3) 【散文·情感】两文的叙述和描写看似平淡,实则都蕴含着作者真切的感情。参照示例并联系全文尝试为两篇文章结尾处划线句做赏析式批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示例】

      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

      批注:现在回忆起来,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影子,并无太多趣味,但当时的我“也能”看它转几圈。写出了幼时的“我”对过年的钟情,表现出作者对美好岁月流逝的感慨。

      A. 

      B. 

    4. (4) 【散文·联结】阅读下列材料,联系文本及吴伯萧的《灯笼》,请你谈谈对“灯笼”文化的理解。

      【材料一】民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汪曾祺

      【材料二】在民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性格,因此弘扬中国民俗文化传统,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百度百科

  • 5. 非文学作品阅读

    回望婺州举岩

    ①婺州举岩产于金华山双龙洞顶鹿田村,这片茶园将近60亩,是婺州举岩贡茶的唯一产区。这里山高林密,雨量充沛,早晚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17℃,土质腐殖度高,外加上“云暗雨来疑似夜,山深寒在不知春”古诗句所描述的气候条件,构成了举岩茶独特的生长环境。

    ②婺州举岩源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贡茶历史上最久远的茶品之一。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二年(935年)毛文锡所著《茶谱》中有“婺州有举岩茶,片片方细,所出虽少,味极甘芳,煎如碧乳”的记载;宋代吴淑的《茶赋》所述:“夫其涤烦疗渴,换骨轻身,茶荈之利,其功若神,则渠江薄片,西山白露,云垂绿脚,香浮碧乳……(碧乳就是指举岩茶,笔者按)”;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黄一正《事物绀珠》、张谦德《茶经》、詹景风《明辩类函》、方以智《通雅》等均把婺州举岩茶列为当时的名茶之一。又据清康熙《金华府志》和道光《婺志》记载,明代始金华每年向朝廷进贡举岩茶若干,一直沿袭至清道光年间。

    ③婺州举岩在宋元两代时期,采用蒸青方法制成团饼茶。明代自朱元璋一纸诏书“罢团为散,改进芽茶”后,举岩茶从蒸青改为炒青,制成散茶包括芽茶和叶茶。

    ④婺州大地上,举岩茗茶与婺学文化独领风骚越千年,却于清末遭遇乱世,一度失传。然而,这份茶香与书香早已融入涓涓双龙泉,流淌进婺州人的灵魂。直到上世纪70年代,在有关部门的关怀下,经过茶叶科技人员的努力,婺州举岩试制恢复成功。

    ⑤根据资料记载,恢复生产后的婺州举岩采摘期很短,大致在清明到谷雨期间,只有十五天左右。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每公斤干茶需要6-8万个茶头,再经摊青、青锅、揉捻、二锅、做坯、整形、烘焙、精选储存等过程完成。炒制特点以炒为主,炒焙结合,对温度和手法都有极高的要求,从而保证了婺州举岩独特的色、香、味、形。

    ⑥现在的婺州举岩外形蟠曲紧结,茸毫依稀可见,色泽翠绿油润,香气馥郁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爽醇厚,回甘生津。

    ⑦2006至2008年,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先后被列入金华市、浙江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现了三年三级跳。如今“一带一路”以及此次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又为中国茶走向世界带来了新的机遇,婺州举岩制作技艺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子项目名列其中,为千年文化名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为婺城文旅产业发展贡献了又一张金名片。

    【链接材料】

    20年前,由于人力、财力不济,婺州举岩茶园荒芜,制作技艺面临湮灭,潘金土得知后,深感作为龙头企业的责任和使命,以一个茶人特有的敏锐和担当,从北山林场接过了这一副沉甸甸的担子。

    接手之后,他成立专班,拨出专款,制定规划,对婺州举岩茶园进行改造;通过资源普查,民间走访,查找史料,在鹿田村找到了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第十七代传人胡招余。拜他为师,并请浙江大学茶学系教授龚淑英为技术指导,终于成功恢复了这一历史名茶;聘请陈宗懋院士等为顾问,开展婺州举岩原产地遗址保护,制定婺州举岩茶地方标准,挖掘婺州举岩茶文化,搜集记载婺州举岩的典籍17种,编辑出版《千年贡茶说举岩》,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品牌培育工作,使这一千年贡茶重放光彩。

    1. (1) 小语做了几条有关婺州举岩的笔记,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   )
      A . 婺州举岩茶的采摘期短,采摘标准高,制作过程繁复,制作要求高,因此保证了此茶的品质。 B . 坐落于金华山双龙洞顶鹿田村的婺州举岩茶园有60亩,是该茶唯一的产区。 C . 宋元两代婺州举岩以蒸青为主,明代自朱元璋后则改以炒青为主。 D . 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先后入选金华市、浙江省、国家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 (2) 读完文章,小文和小语展开了讨论。

      小语:这篇文章让我明白原来说明文也可以如此有趣呢!文章第②段中引用了不少古代典籍,有《茶谱》《本草纲目》等等,以此说明①。

      小文:婺州举岩茶真不错,我们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今天的学习,使我想到了不少擦亮婺州举岩茶金字招牌的妙招呢:②。(至少写出两条)

    3. (3) 小文想要针对婺州举岩作一次模拟采访,并拟定了采访提纲,请你从“提问技巧”的角度,对他的采访问题作出评析。

      提问技巧:采访者可以通过寒暄等方式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提问要有逻辑性,可以由浅入深,也可以由主及次。提问应简洁清晰,尽量不用长句不用有歧义的句子,少用否定语气。

      采访提纲

      采访对象

      潘金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第十八代传人。

      采访目的

      了解婺州举岩的传承情况

      采访方式

      交谈、笔录、录像拍摄

      采访问题

      问题1:您好,潘叔叔,听说您是婺州举岩茶制作技艺第十八代传人,您是通过什么契机走上传承复兴婺州举岩茶的道路的呢?

      问题2:您好,潘叔叔,您不断挖掘婺州举岩的文化,出版新书,您觉得婺州举岩茶未来会走向什么道路?婺州岩茶的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

      评析:

    4. (4) 学校正在召集“地方文化宣讲员”,请你借此机会,以宣讲员的身份,向身边的同学们介绍婺州举岩茶。
三、名著阅读(9分)
  • 6. 名著阅读
    1. (1) 小文阅读三首诗歌后,引用了朱自清《经典常谈》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阅读感悟,请你试着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并结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作文》说说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写作启示。

      阅读诗歌

      阅读感悟

      原因分析

      写作启示

      《十五从军征》乐府诗

      杜甫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

      (附:《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2. (2) 阅读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班里开展了读书分享会。

      小语:朱光潜说得太好了。我要拿“人生有价值正因为其有悲剧”作为座右铭。

      小文:可余华却说:“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赞美的,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我们到底该怎样看待“苦难”呢?

      我: 

      (表明你的观点,并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你的生活或阅读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四、写作(50分)
  • 7.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回味”一词作如下解释:①名词:食物吃过后的余味。②动词:从回忆里体会。

    回味的过程是再次感受的过程,是深入理解的过程,也是重新认识的过程。

    诵读诗歌,我们在文字中回味历史余韵;阅读经典,我们在箴言中回味点滴;关注生活,我们在时光中回味成长……在生活和学习中,许多时候,一盘菜、一句话、一首诗,乃至一片云、一件事、一份情……都会令你回味无穷。

    请补充题目《回味》,并以此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500字;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