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5-14 浏览次数:13 类型:期中考试
一、积累与运用(12分)
  •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 (diàn)基      古       序        (xián)为人知 B . (zhòu)夜      狂      (háo) 鸣       尽心血 C . (bài)        歉      荒            (qì)而不舍 D . (zēng)恶      问      呜(yè)      大广众
  • 2.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人生的道路如同那起伏的山川,时而____,时而____在这没长的旅程中,____,如同那盘立在风雨中的岩石,任凭岁月沧桑,始终屹立不倒;____,如同那海游流水,不断地向前奔流,从未停歇。

    A . 秀美     壮丽    坚定    努力 B . 平缓     陡峭    努力    坚定 C . 秀美     壮丽    努力    坚定 D . 平缓     陡峭    坚定    努力
  • 3.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老旧小区的改造成为了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一环。 B . 清明假期各地开展了广泛的缅怀革命先烈活动,人们在致敬英雄中传播红色基因。 C . 构成2024武汉马拉松点滴同忆的,不止有咨日美景,还有活力无限的城市风貌。 D . 正能量作品里藏着对历史的尊重、对人民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对生命的敬畏。
  •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 标注史书,要懂得中国历史;标注医书,要懂得中医理论;标注农书,要懂得中国古代农学;标注典籍,都需要有深厚的专业功底。 B . “围炉煮茶”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文人茶事。古朴的茶桌椅、精致的茶器,三五好友围炉夜话,这是历史记载巾的冬天生活。 C . 传世名篇在镜头下以影像方式呈现,为人们带来别具一格的诗意体验。众多观众跟随光影作品穿越千年,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 D . 我们从当代文化的潮流巾能洞察年轻人的过节需求:有正能世可汲取,能满足互动社交的需求,能张扬个性的表达。
二、阅读理解(9分)
  • 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老山界(节选)

    (一)

    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二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大嫂.借你这里歇歇脚儿。”

    “请到里边坐。”她带着些惊惶的神情说。队伍还是极迟缓地向前行动。我们就跟墟民攀读起来。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今天对屈民,我们也要试一试。

    我们谈到红军.谈到苛捐杂税,谈到她住在这里的生活情形。那女人哭起来了。

    她说地现在种人家的地,每年要缴特别重的租。她说:“广西的苟捐杂税特别重.广西军阀特别欺悔老百姓。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 , 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这正问中了我们的心事。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放在房中间木头架成的一个灶上煮粥。她向我们道歉 , 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她钱,她不要。好容易来了一个认识的同志,带来一袋米,虽然明知道前面粮食缺乏,我们还是把这整袋子米送给她。地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 二 )

    自己的队伍来了,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一路前进,天黑了才到山脚,果然有诈多竹林。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宇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宇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三)

    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我们虽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1. (1) 下列对选文(一)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的(    )
      A . “照着习惯”说明男人不了解红军,也可以看出军阀对百姓的欺压程度之深。 B . 瑶民深受苟捐杂税之苦,“早些来就好了”说明瑶民抱怨红军未能及早到来。 C . 了解到红军和自己同样不易,瑶民“道歉”的行为体现出百姓真诚朴实的内心。 D . “还是”反映出红军高度自觉,关心人民疾苦,即使送整袋子米也不觉得勉强。
    2. (2) 下列对选文(二)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的(    )
      A . “奇观”指神奇的自然景象,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偏僻山区独有的山川面貌。 B . “奇观”向读者展现了一支不畏艰险、具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红军队伍。 C . “奇观”形象写出了山路的陡峭,也暗示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绵延不绝。 D . “奇观”间接传达出作者对红军战士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赞叹之情。
    3. (3) 下列对选文(三)加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 “处处”表现了女医务工作者对战友的无微不至的关怀。 B . “矮子”展示了红军一夜攀登的效果,反衬老山界的高耸。 C . “笨重”体现出红军因人员、装备的繁冗而导致战斗力不强。 D . “仍旧”表现了红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翻越高山后的兴奋。
三、古诗文阅读(29分)
  • 6.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吴孝子

    孝子吴姓,忘其名,鲁之思县东邻人。少孤,喑哑不能言。性敏,能以己意揣母意。每日,母思食何物,必呀呀请母命,而后诣郭购之回。

    一日,正担水入肆门,适梅公子盛服至,误泼水溅公子服,怒而叱,肆中执事人急趋至,拱谢曰:“公子莫怒,此吴家哑孝子也。”公子惊询其事迹,转怒为喜,假青蚨①赠之,孝子坚却不敢受。执事  人举无名指示之,盖凡哑指均以无名指为母,孝子见之,知公子怜伊有老母,始伏地稽首拜,感激非

    常。担水毕,携钱归,见母方间②坐,遽欢喜呼啸而母见钱惊问何来者子呀呀指划不能道一字。 母恐其因贫,误行窃。遍问邻右,亦不知其所山来。叱使膝立,自状仗遍问执事人,始知实是公子持赠,始诵佛而回。

    (选白《夜雨秋灯录》,有改动)

    注释:①青蚨:钱的代称。②间:里巷的门。

    1. (1)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梅公子盛服至     适:恰好 B . 能以己意母意     揣:揣测 C . 孝子却不收受     坚:坚决 D . 急趋至,拱曰     谢:感谢
    2. (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母见钱惊问何来孝子呀呀指划不能道一字

      A . 母见/钱惊问何来/孝子呀呀/指划不能道一字 B . 母见钱/惊问何来/孝子呀呀指划/不能道一字 C . 母见钱/惊问何来孝子/呀呀指划/不能道一字 D . 母见钱惊/问何来孝子/呀呀指划/不能道一字
    3.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吴孝子虽然口不能言,但很机敏,照顾母亲无微不至,努力满足母亲的心愿。 B . 梅公子大声呵斥吴孝子水泼溅到华服,后经人解劝才明白自己行为的唐突。 C . 梅公子得知吴孝子实际情况后并未追究,还赏给他饯,吴孝子始终都不接受。 D . 吴孝子的母亲担心儿子因为家里贫穷而偷钱走上歪路,四处打听钱财的来源。
  • 7. 请将文言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担水毕,携钱归,见母方倚闾坐,遽欢喜呼啸而奔。

  • 8. 解释语段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李超,淄之西鄙人。偶一僧来托钵,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旦夕从而习之。居三月,李自谓穷其师技,遂之,欲其师去。李至酒肆,佳酿以拜谢其师。师不受,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僧抚掌曰:“尔未尽吾能也。”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徐:

    轻:

    遣:

    走:

    市: 

    但:

  • 9. 古诗文默写
    1. (1)  ,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2. (2) 淮家玉苗暗飞声,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 (3)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4. (4) 杨花榆荚无才思,   (韩愈《晚春》)
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
  • 10.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在心里点灯的人

    张倾文

    ①那年月,人们吃得并不丰富。有一种客家红烧肉,深深刻在我的童年美味食谱上,想起来就仿佛闻见那股肥厚甜腻的香气。

    ②我唯独见过吃不腻这种红烧肉的人,就是算命先生“盲佬”。这个“佬“字,带有尊敬抬举的意思。那时在我们乡下人眼里,一个气定神闲、见过世面、出口成章、有如神算的盲人先生,无疑是一个“大仙”。他是我们那个小地方唯一一个虽不是城里人,却不种地,还能天天吃肉的人

    ③盲佬的盲是天生的,他不像很多盲人那样戴墨镜,他的眼睛不停地眨,两个眼球时不时转动一下,始终看不到黑眼珠,都是眼白。有时候他定定地面朝一个方向,似乎看着什么,那样的时刻我总觉得他是看得见的,可是并不知道他望向哪里。

    ④他是如此与众不同,他的装备却很简单,一根竹竿,一个斜挎的军用包。他拿竹竿的动作就像拿一根超长的筷子或一支笔,食指和拇指轻轻夹着一根手指粗的竹竿,“嗒嗒嗒”地点着地。他走路自有他的节奏,一听那声音我就知道盲佬来了。他那个宝贝军用包,永远是鼓鼓的、里面有一个圆钵,每当他坐下来,多数是拿出钵来吃红烧肉的。

    ⑤天生好奇的我闲来无事就跟者盲佬走街串卷,帮他引路,听他说话,倒像一个徒弟,跟着他见识了很多人和事。盲佬会“感应”。一日他走过一条巷子,站住,对一个在人堆里闲聊的大爷说:“你最近是不是生过病?”

    ⑥“哎呀盲佬,你真是太厉害了,我三天前刚病了一场!”

    ⑦“对,我说的就是三天前。”

    ⑧"是什么大病吗?"

    ⑨“不严重,没关系,”

    ⑩“那太好了,我也觉得不要紧。感冒。”

    ⑪“平时饮食方面注意养肺,没问题,别担心。”

    ⑫那个人不停地拱手道谢。

    ⑬私下里,盲佬并不避讳对我解释其中的奥秘,他说:“说话中气不足,必是身体有恙或小病初愈。”

    ⑭有人问:“育佬,我们这边上学不方便,我想把小孩这大他姑家,因为他姑家在镇上,你说去那边上学好还是不好?”

    ⑮盲佬闭上眼睛捻起右手,做若有所思状,沉吟片刻后睁开眼睛说:“非常好呀,你这个小孩不  得了,到镇上学习成绩会非常好,而且身体很棒,对姑姑也孝敬,姑姑会很喜欢他。”盲佬告诉我,当  一个人决定去做一件事的时候,无论是被肯定还是被否定,他终究会去做,谁都知道镇上比乡下好。这个人一来怕小孩离开家不习惯,二来怕亲威家为难。问与不问,他都必然会送孩子去镇上。

    ⑯现在回想起来.盲佬算命靠的是人情世故的经验和投机取巧、他指点迷津的方法和心理咨询师解开心结的思路是异曲同工的。

    ⑰未必没有人看出来盲佬的小把戏 , 但在那些艰难单调的日子里,一句吉言就是一个希望、一个安慰,甚至是一种支撑生命的力量,没有人愿意拒绝和破坏盲佬带来的美好。

    ⑱13岁那年暑假,因为在学校里总受欺负积压了委屈,加上因某事被爸爸骂了几句,那天走在盲佬身边,我格外没精神。路过一棵大槐树,盲佬叫我坐下歇歇。他摸摸我的脑袋,郑重地说:“阿文,不瞒你说,我是糊弄人混饭吃的,并没有什么真本事。可是你相信我,你长大了一定会很有出息。”我抬起头看盲佬,满心的委屈一下子变成眼泪释放出来,哭了个痛快。

    ⑲后来,我上学离家,回去得越来越少,很少再见到他。15岁那年回去.再没见到他的踪影,就像他从来没有出现过。

    多年以后,我问过好多“大师”同一个问题:“我爷爷现在病得厉害,医生说可能挺不过春节,请您看看他能不能过今年这一关?”迄今没有一个人告诉我“不对吧,你爷爷1986年就去世了”。我突然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被“大师”忽悠以后选择沉默:接受“大师”的假,就等于接受自己的脆弱。

    ㉑见过太多的假天师、假隐士,我越发地怀念盲佬。他给我的那份暖意,我无以为报。我想,他虽然眼晴看不见,心里却有一盏灯。

    1. (1) 说说第⑰段中“育佬的小把戏”具休指什么。
    2. (2) 第18段讲述了肓佬劝慰“我”的故事,表现了他怎样的个性特征?
    3. (3) 作者写多年后,问过好多“大师”同样的问题,揭示了哪两种社会现象?
    4. (4) 说说木文以“在心里点灯的人”为题有什么作用。
五、习作(共50分)
  • 1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作业是学业精进的重要途径,是能力增长的重要手段。我们几乎每天都会与作业打交道,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验、思考、享受,亦或徘徊、焦虑甚至懊悔。这些校内校外、大大小小、或长或短的作业过程都会成为我们成长路上值得回忆的情节。

    请选取其中的一次作业经历,以“我的作业故事”为题,白定巾心,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